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消息傳來:3000億巨頭,奄奄一息,歡迎閱讀。
鉛筆道作者丨愛羽
不得不承認,這一屆投資人集體押錯了一個賽道——聯合辦公空間。
8 月 8 日,WeWork 發布二季度财報,透露一個關鍵信号:由于虧損、現金壓力、客戶流失等因素,公司未來 12 個月内能否持續經營,存在重大疑慮。
據财報信息,WeWork 二季度的業績為:收入約 8.44 億美元,同比增 4%,但淨虧損約 3.97 億美元,同比增長約 60%。
要知道,WeWork 是全球共享辦公的 " 老大哥 "。2021 年 WeWork 初登納斯達克時,市值曾達 470 億美元(3387 億 RMB)。
據 Maigoo 數據,WeWork、優客工場、氪空間排名國内前三。
" 老大哥 " 陷入困境,老二、老三的日子也并不好過。
據鉛筆道 DATA 數據,氪空間多家關聯公司已被納入失信名單,超過 10 家關聯公司被限制高消費。
而優客工場也是如此:公司被限制高消費,創始人毛大慶被列為 " 關聯限制對象 "。
據 WeWork2022 年财報數據,總收入約 6.6 億元,淨虧損 5.07 億元。
WeWork 傳達的預警信号,背後核心原因有 3 個:虧損、現金、客戶流失。
第一個原因是虧損。
從這一點看,其本質原因是:聯合辦公生意賺錢的可能性很小,背後的邏輯和長租公寓類似——賬算不過來。
長租公寓也是這屆投資人集體押錯的賽道:獨角獸全軍覆沒。
此外,二者還有一個相似之處:都是二房東生意,只是一個面向老百姓,一個面向企業。
就長租公寓而言,SOHO 創始人潘石屹曾說:不建議投資。
他描述道:這個業務一定會有銀行貸款,貸款基準利率是 4.9%,實際成本會更高,把款貸過來把房子建好再租出去,回報率只有 1%。
聯合辦公也存在類似邏輯,不知道利潤從何處來。
據 WeWork 最新财報,聯合辦公的毛利只有約 18%。
2023 年 1-6 月份,租賃費占會員收入的比例約 79%;2022 年,這個數字為 85%。計算下來,兩年平均毛利 18%。
這意味着:假設 WeWork 收到 100 元租金,其中的 82 元要上繳給房東。
在這個商業模型下,WeWork 實際是在幫房東打工。尤其是當空置率高于 18%,不論 WeWork 怎麼努力,公司都無法賺錢。
從财報信息可見,WeWork 的空置率達 25%-28%。
2022 年 12 月 31 日,WeWork 空置率為 25%。2023 年 6 月 30 日,其空置率為 28%。
這 2 個客觀條件下已經注定一個事實:WeWork 無法盈利。
更重要的是,這個空置水平(>18%)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常态——就連寫字樓也是逼近這個數字。據高力國際數據顯示,2022 年末北京甲級寫字樓空置率約 16%。
從賬面看,也能大概反映這個事實:在租金成本 + 費用等支出下,WeWork 入不敷出。
以今年二季度為例,WeWork 收入為 8.44 億美元,僅地點運營費(含租金)一項便花去 7.25 億美元,銷售及行政費用為 1.5 億美元,兩大項已經造成虧損。
結合開店選址費、減值、折舊攤銷等支出,合計約 11.95 億美元。
這種成本費用結構,盈利的可能性很小。
WeWork 危機的第二個原因與現金有關。
這個壓力背後的事實是,WeWork 已經持續虧損多年:2022 年淨虧損 22.5 億美元,2021 年淨虧損 46.32 億美元,2020 年虧損 32 億美元,2019 年虧損 35 億美元 ...
2019 年 6 月 30 日,WeWork 現金及等價物約 24.7 億美元,而 2023 年 6 月 30 日變成了 2.05 億美元——枯竭速度可想而知。
WeWork 危機第三個原因與客戶流失有關。
從商業模式看,WeWork 主要依賴 KA 客戶(大客戶),即員工人數大于 500 的企業。而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分客戶正在流失。
截至 2023 年 6 月,KA 客戶占總客戶數比例約 41%,同比下滑 4%,而其總客戶數僅僅增長了 1%。
總而言之,在 " 科技創新 " 為主旋律的今天,WeWork 屬于舊時代的產物。
在那個 " 模式創新 " 為主的昨天,在資本強推的背景下,一些未充分驗證的公司被強行抬上資本市場,但由于不是客戶的選擇,最後傷痕累累。
當然,這并不是說 "WeWork 們 " 未來沒有機會,只要願意改變(轉型 / 更新)就有機會。
目前只能說,以共享模式 + 二房東的模式,對企業辦公賽道而言,缺乏廣泛的市場基礎。
行業不希望看到 "WeWork 們 " 的悲涼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