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餓了麼緊急入局,補貼大戰再更新,外賣市場進入深度博弈期,歡迎閱讀。
文 | 港股研究社
月末,圍繞美團、京東、餓了麼展開的外賣市場大戰再度更新。
餓了麼宣布正式啟動 " 餓補超百億 " 大促,通過 App 上線 " 超百億 " 口令詞入口,以真金白銀補貼消費者,意圖在競争白熱化的即時配送賽道中搶占份額。與此同時,京東與美團股價延續上周跌勢,市場對兩大巨頭競争成本激增的擔憂持續發酵。
餓了麼此時入局,有何新思考?
餓了麼今日正式官宣啟動 " 餓補超百億 " 大促,用戶只需在 App 搜索 " 超百億 " 關鍵詞,即可領取滿減券、折扣券等多重優惠。
平台明确表示,此次補貼 " 不打競争口水仗,只發真福利 ",這與近期京東、美團圍繞騎手 " 二選一 " 争議的輿論戰形成強烈反差。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餓了麼此舉或意在重塑行業格局。公開資料顯示,餓了麼每年夏季都會推出 " 免單 " 等營銷活動,而此次百億補貼的上線,疊加近期 " 點餐便宜 " 等話題登上熱搜,極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外賣平台間對用戶與騎手的争奪。
目前,餓了麼已攜手部分品牌推出 " 爆款 1 元購 " 限時活動,數據顯示,部分商戶訂單量環比增長超 30%。
這場補貼大戰的背後,實則是京東與美團此前的激烈交鋒。4 月 22 日,京東發布《致全體外賣騎手兄弟們的公開信》,指責競争對手存在 " 二選一 " 行為,并宣布将招收 10 萬名全職騎手,同步推出 " 超時 20 分鍾免單 " 政策。
對此,美團迅速回應,堅稱相關指控 " 純屬編造 ",強調騎手政策 " 完全開放 "。
值得注意的是,雙方争議源于外賣市場成本壓力的持續攀升。自 2025 年 2 月京東推出 " 零傭金 + 五險一金 " 策略後,美團也随即加碼騎手養老保險補貼。
随着雙方 " 百億補貼 " 不斷更新,加之 3C 數碼、即時零售等領網域的跨界競争,客單價持續面臨下行壓力。
資本市場對此反應強烈,據港交所數據顯示,美團沽空金額單日激增 152.1%,京東沽空金額同樣大幅上升。
投資者對平台盈利能力的信心正在不斷動搖,而餓了麼此次入局,或将使外賣市場的競争格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補貼戰背後,從 " 燒錢換規模 " 到 " 生态價值博弈 "
當前,外賣行業的競争版圖正發生深刻變革,戰場已從用戶端全面延伸至供給端。
京東率先發力,宣布廣納 10 萬名全職騎手,并重磅推出 " 超時 20 分鍾免單 " 政策,劍指配送服務品質提升;美團則另辟蹊徑,倡導 " 騎手可多平台接單 ",憑借靈活就業模式化解京東全職化策略帶來的競争壓力。
早在今年 1 月,餓了麼便已搶先布局,豪擲 10 億元加碼騎手獎勵,并同步推出 " 三增一補 " 四大扶持舉措。
這些激勵措施成效顯著,春節期間騎手收入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20%。餓了麼此舉,本質上是對騎手生态的戰略性争奪。随着京東、美團接連出招,三方圍繞騎手供給端的博弈不斷更新,火藥味愈發濃烈。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伴随即時配送服務向 3C 數碼、醫藥等高客單價品類加速滲透,外賣平台間的競争邏輯已悄然生變,從以往單純的流量補貼戰,轉向供應鏈整合與履約能力的深度較量。
餓了麼百億補貼的強勢落地,極有可能成為行業規則重構的催化劑,後續騎手收入保障體系的完善、商戶費率透明化等議題,将成為平台競争的新焦點。
餓了麼的入局,标志着外賣市場正式邁入 " 補貼 + 生态 " 雙輪驅動的全新發展階段。反觀資本市場,京東與美團股價的持續震蕩,折射出市場對日益攀升的競争成本的深切擔憂。随着各大平台投入不斷加碼,外賣市場格局必将經歷更為劇烈的震蕩。
這場競争浪潮最終能否讓消費者與騎手真正受益,仍有待時間給出答案。
從行業整體來看,各平台差異化的權益保障策略,正在重塑人力成本結構,迫使平台重新審視并重構成本模型。未來,外賣行業的競争将更加激烈,也更加考驗平台的戰略眼光與運營智慧。
行業困局解碼,盈利模型失效與價值重構的必然
回顧來看,2024 年的美團,其财報數據顯示,核心本地商業營收 2502 億元,但經營利潤率僅 20.9%。
這種 " 規模不經濟 " 現象源于三重擠壓:商戶端傭金争議導致優質商家流失、騎手成本剛性上升、補貼戰侵蝕利潤。資本市場用腳投票,美團年初至今股價下跌近 14%(截至 4 月 30 日)。
與此同時,社會成本轉嫁使得平台經濟正在面臨 " 外部性 " 困境。目前,外賣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社會責任拷問。據悉,上百萬騎手群體年社保支出缺口持續走高,若全額覆蓋将吞噬平台不低的淨利潤。而且,食品安全投訴量也在逐年增長,但平台賠付率不足 2%。
城市交通擁堵指數中,外賣車輛貢獻度也不容忽視。這種 " 企業獲利、社會買單 " 的模式已難以為繼,2025 年人社部将騎手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擴至 20 省市,倒逼平台承擔更多公共治理責任。
此外,盡管美團 AI 調度系統配送效率在提升,但導致騎手 " 微笑行動 " 執行率仍在下降;而餓了麼的 " 智能餐櫃 " 使餐損率有所降低,卻引發用戶對隐私洩露的擔憂。
技術工具的雙刃劍效應随之凸顯。2024 年因算法壓榨導致的騎手勞動糾紛在增長,而消費者對 " 過度智能化 " 的投訴量也在增加。如何在效率與溫度間找到平衡點,成為技術倫理的新命題。
當餓了麼的百億補貼撞上京東的社保承諾,這場戰役早已超越簡單的商業競争,成為檢驗數字經濟時代商業文明成色的試金石。
這提醒我們:任何商業模式的成功,最終必須建立在創造真實社會價值的基礎之上。或許正如經濟學家托馬斯 · 索維爾所言:" 最高尚的競争,是讓所有參與者都能體面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