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太平洋坦克戰(24):佩裡硫1944——陸戰1師大戰關東軍精銳(上),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154 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 7018 字,配圖 18 幅,閱讀需要 17 分鍾,2024 年 1 月 5 日首發。
本文收錄在 " 坦克戰史 " 專輯裡,歡迎延伸閱讀。
接上期()
太平洋戰争爆發後,在浩瀚的大洋上,日本陸軍一開始并不情願去給海軍當守島的看門犬,一旦海軍送不上補給,陸軍馬鹿們将逃脫不了餓死的厄運。因此在偏遠的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一直是海軍的守備隊和海兵隊在駐守,以海軍大艦隊來控制制海權,少量的陸軍支隊只用于堅固堡壘的攻堅(如南海支隊、一木支隊、青葉支隊、川口支隊等)。
圖 1. 1942 年 8 月 7 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 1 師登陸瓜島,陸戰隊員跳下登陸艇衝上海灘時的一張著名的照片,可以看到大部分士兵還是手持上了刺刀的春田式步槍,少數班長裝備了湯姆森式衝鋒槍,與三個月前在科雷吉多島向日軍投降的美菲軍美國師(純美軍)相比,只是換裝了 M1 頭盔,此時雙方的技術差距仍未拉開
但在日本海軍輸掉中途島戰役後,僅有海兵隊駐防的瓜島又遭到美陸戰 1 師的登陸反擊,原有的以海軍為主維持中太和南太的方式顯然不合時宜,海軍也低下頭來向陸軍求助,因此從瓜島開始,終于有師團級别的陸軍部門參加到太平洋的島嶼防御上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越來越多的南方軍、中國派遣軍和關東軍師團被抽調到抵抗美軍反攻的前線島嶼上來。
圖 2. 身着三式軍裝的小畑英良(1890.11.22-1944.8.11),陸士 23 期,陸大 31 期(60 人中的第 2 名),1944 年 2 月 25 日任第 31 軍軍長,8 月 11 日在關島自殺,9 月 30 日追晉陸軍大将,一般來說在中太的日軍指揮官崗位都是送命題
1944 年 2 月 25 日,大本營陸軍新組建第 31 軍,下轄特魯克、小笠原、北馬裡亞納、南馬裡亞納和帕勞等五個下屬集團,軍長為小畑英良中将。第 31 軍的兵力全靠東拼西湊,需要從本土、中國派遣軍和關東軍抽調,為此參謀本部沒少花心思,最初計劃從中國戰場抽調第 3、第 13 和第 36 師團,但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拒絕放行第 3 和第 13 這兩個最精銳的師團,參謀本部也只能作罷。實際上經過一輪大抽血,序号前六的最精銳師團最終只有一個第 3 師團(名古屋師團)自始至終留在侵華戰場上,其中全部投入對美澳作戰并爛在了太平洋上。
圖 3. 舊日本陸軍發行的明信片中,反映日軍行軍隊列的景象,早期的日軍花費大量時間嚴格訓練,手上擁有一支在東亞無人匹敵的精兵,但在殘酷的消耗戰後,兵員素質急劇下降
1944 年 1 月,從關東軍抽調兵力一事由陸軍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真田穰一郎親自出馬協調,由于判斷蘇軍仍不可能在遠東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關東軍這次爽快的答應了抽出駐扎在遼陽的第 29 師團和駐扎在海拉爾的第 14 師團。幾乎與此同時,從中國派遣軍抽調的駐兖州第 32 師團和駐開封第 35 師團也集結到上海,準備開赴中太平洋。從本土抽調的第 52、第 43、第 46 師團也加入增援行列。然而即使是這麼多兵力,撒到廣袤的太平洋上也只能是星星點點。日軍只能夠是挑重點島嶼防御。
此時,美軍已經在所羅門群島成功嘗試了 " 跳島 " 戰術,憑借強大的海空實力一次性前進上千公裡,跳過某些日軍重兵布防的島嶼,攻取防御薄弱的後方島嶼。這種玩法必須要有強大艦隊的支援,否則極有可能玩脫了,但到了 1944 年,日本聯合艦隊顯然已經處于下風。
圖 4. 太平洋戰争中的 " 蛙跳 " 戰術示意圖,美軍可以靈活選擇進攻島嶼,日本人被迫在廣袤的太平洋上到處設防
圖 5. 一本關于二戰美軍登陸戰術書籍的封面彩繪,描繪的是正在從登陸艇換乘到水陸兩栖坦克時的場景
第 31 軍下屬帕勞集團的主力部隊原定為從開封抽調的第 35 師團,但因為該師團尚未完成集結,而 3 月 29 日發生了美第 58 特混艦隊大舉空襲帕勞一事,使得大本營更加擔心帕勞薄弱的防御可能被美軍 " 跳島 ",所以在 4 月 3 日,臨時改派已經在海上運輸中的第 14 師團代替第 35 師團增援至帕勞群島,第 35 師團則改派至新幾内亞西部,這樣一來,命運的齒輪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第 14 師團如果按照原計劃前往馬裡亞納群島,那麼基本上就會全軍覆沒(塞班島第 43 師團和關島第 29 師團就是如此),新幾内亞第 35 師團也損失大半,但在帕勞群島,第 14 師團只有一個步兵聯隊全軍覆沒,剩下過半官兵幸運地熬過了戰争。
步兵第 14 師團于 1905 年 7 月 6 日在宇都宮緊急組建,下轄大阪步兵第 53 聯隊,善通寺步兵第 54 聯隊,廣島步兵第 55 聯隊,熊本步兵第 56 聯隊,師團組建後幾乎是立即增援到損失慘重的乃木希典第 3 軍。此時日俄戰争已臨近尾聲,該師團沒有遭遇大的戰鬥。此後該師團又參加了幹涉蘇俄的西伯利亞派遣行動。1932 年 " 一二八 " 事變中,第 14 師團短暫前往上海增援,也沒有經歷大的戰鬥,事後再次回到關東軍序列與抗聯進行了許多次大大小小的戰鬥。1937 年 " 七七 " 事變後,第 14 師團加入侵華序列一直打到 1939 年末才回國休整,從 1940 年 8 月開始在中國東北 " 永久駐屯 ",直至 1944 年初抽調至中太平洋。
圖 6. 海上運輸中的日軍步兵,拍攝時間地點不明,從随身攜帶的大量裝備來看日本步兵的配備情況還是不錯的,實際上在侵華戰争和太平洋戰争的初期,日本人也實施了上百次的兩栖登陸,同樣擁有較為豐富的兩栖作戰經驗
由于組建時間較長,又沒有經歷過十分殘酷的戰鬥,第 14 師團中的老兵比例非常高,槍法精準,在中國東北又吃得較好,戰鬥力很強。接到移防中太的命令後,第 14 師團進行了輕裝,大量的重裝備被送回本土,按照海洋機動師團的編制重新編成。
日本陸軍的海洋師團為三部門師團,下轄兩個擔負防御的步兵聯隊和一個擔負機動反擊的步兵聯隊,這種分工較普通陸軍師團的重要改變,除此之外,海洋師團至少還在三個方面具備一定特殊性:
一、取消師團直屬的炮兵聯隊和工兵聯隊,全部拆分下沉到各聯隊,步兵聯隊直轄有炮兵大隊和工兵中隊,獨立作戰的能力得到加強(适應面積不大的島嶼上不能派遣太大編制的部隊)。而在普通陸軍師團的聯隊建制中,炮兵一般僅為中隊級,也沒有獨立的工兵部隊。
二、取消師團屬騎兵聯隊或搜索聯隊,改為增設戰車大隊,島嶼作戰不同原野,騎兵幾無用武之地。尤其是擔負反擊任務的那個聯隊,直接配屬一個戰車中隊。在第 14 師團的改編過程中,就增設了一個迫擊炮大隊、一個機關炮中隊和一個戰車中隊(戰車第 14 中隊)。
三、增設師團直屬的 " 海上輸送隊 ",裝備特大型機動艇 10 艘,大型機動艇 150 艘。師團另直屬戰車、通訊和辎重分隊。
圖 7. 早期的甲種挽馬師團通常編制,主力為兩個旅團四個步兵聯隊,師團另下轄騎兵、工兵、炮兵、辎重兵等輔助部隊,編制很大但在海上運輸和海島防御時并不适用。瓜島戰役中的第 2 師團和第 38 師團只能勉強把步兵聯隊送上島,可直接支援作戰的野炮兵聯隊都難以全體上島,至于牽引用的騾馬更是在熱帶海島毫無用處
有些資料中認為海洋師團戰鬥力垃圾,實際上大量用于牽引火炮和辎重的騾馬顯然沒法在海島上使用,加上取消獨立的搜索聯隊,海洋師團的人數必然有所下降,這可能就是海洋師團戰力垃圾的一個重要出處,只是戰力高低并不僅僅是看人數,技術兵器的配備和士兵的士氣訓練程度更為重要,從瓜島戰役起,一個美國海軍陸戰隊師就能夠硬扛一個日軍甲種師團,戰争後期随着技術兵器差距的變大,同等編制的日美軍戰鬥力相差更大,但絕不是因為美國兵人數更多的緣故。
以海洋師團化改編後的第 14 師團為例,下轄三個步兵聯隊(第 2、第 15、第 59 步兵聯隊),一個戰車中隊(第 14 師團戰車隊),一個師團直屬運輸隊和一個海上輸送隊。時任第 14 師團師團長的是井上貞衛中将(陸士 20 期),統一指揮帕勞集團,除了第 14 師團外,還有獨立混成第 35 旅團、獨立混成第 49 旅團(駐雅浦島)、海軍第 45 警備隊,總兵力約 3.5 萬人。日軍同時還征用了多達 1.2 萬名朝鮮勞工協助構築工事。
圖 8、9. 帕勞群島在中太平洋上的位置,可見其位于馬裡亞納群島至菲律賓群島的中間,對跨越大洋的美軍艦隊仍有一定威脅
圖 10. 帕勞群島的島群,主島是最大的巴伯爾圖阿普島,由井上率領師團主力駐防,但在擁有一座 X 形海軍機場的貝裡琉島上,安排了最精銳的步兵第 2 聯隊,為了控制帕勞群島防止這些日軍幹擾即将開啟的反攻菲律賓的戰役,美國人安排了王牌陸戰 1 師攻占貝裡琉島,控制島上的機場
4 月 24 日,井上率領第 14 師團精簡後的 11797 名官兵安全抵達帕勞群島。井上将師團主力部署于帕勞群島最大的島嶼巴伯爾圖阿普島,将最精銳的步兵第 2 聯隊和海軍第 45 警備隊部署于貝裡琉島,這兩個島都有建成的大型航空基地,容易被美軍盯上并利用,另有安加爾島上正在修築一條跑道,所以部署了一個大隊(步兵第 59 聯隊第 1 大隊)。井上認為其他島嶼沒有機場也就沒什麼防御價值,不值得去浪費兵力,而且雖然 3 月底美軍空襲了此地,但當時的戰線仍然在數千公裡以外的特魯克、拉包爾一帶,第 14 師團最大的可能性恐怕還是被抽調去增援前線的那些島嶼。
不管怎麼樣,剛從中國東北的嚴寒地區來到熱帶海島,總是一種新奇的體驗,至美軍登陸之前(9 月 15 日),第 14 師團有近 5 個時間加緊構築工事和訓練。其中駐扎在貝裡琉島的日軍共 10608 人,陸海軍各半,包括步兵第 2 聯隊 3323 人、步兵第 15 聯隊第 3 大隊 1030 人、第 14 師團戰車隊 100 人(裝備九五式輕戰車 16 輛)、獨立混成第 53 旅團步兵第 346 大隊 685 人、海上機動第 1 旅團輸送隊第 1 中隊 250 人、總計 5388 人。海軍包括西加羅林航空隊 2200 人、第 45 警備隊 400 人、第 114、第 116 防空隊共 500 人、第 214 設營隊 2200 人,合計 5300 人。顯然,海軍人員都是技術兵種或後勤輔助兵種,野戰能力較弱。
圖 11. 模型彩繪,一輛帶有第 14 師團戰車隊的三棱形标記的九五式輕戰車指揮型,炮塔上方帶有環形的天線,第 14 師團戰車隊因為在貝裡琉島的血戰而留名
守軍的主要武器包括輕機槍 200 挺、重機槍 58 挺,九五式 75 毫米野炮 4 門、九一式 100 毫米榴彈炮 4 門、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 4 門、九七式 90 毫米迫擊炮 20 門、九七式 150 毫米迫擊炮 4 門、一式 47 毫米速射炮和海軍 120 毫米高平兩用炮數門,當然,還有那 16 輛九五式輕戰車。守軍的實際總指揮是步兵第 2 聯隊的聯隊長中川州男大佐(陸士 30 期),島上軍銜最高的海軍中将伊藤賢三,而且海軍人員也為數不少,為了平衡,井上特意派了一名少将村井研次郎來到貝裡琉島 " 協助指揮 ",不過實際上仍由實戰經驗豐富的中川決策。
圖 12. 負責貝裡琉島防御作戰的步兵第 2 聯隊聯隊長中川州男大佐,攝于中佐時期
圖 13. 中川州男,此時已經佩戴大佐軍銜領章,冷酷的眼神一直沒有變化
中川的防御策略其實也不外乎那一套挖洞積糧,貝裡琉島位于主島巴伯爾圖阿普島西南 40 公裡,呈不規則的形似龍蝦的大鉗子。從東北到西南長 9.6 公裡、南部最寬處 3.2 公裡,島的南部地勢低緩,建有一個 X 形的海軍機場,島中部是烏默布羅格山區,從山頂可以俯瞰島上的大部分地區。
自 1943 年美軍收復阿圖島以來,參謀本部總結經驗後特意給前線部隊下發了《防御登陸教令》,明确改變以往的 " 岸邊殲滅主義 ",構築縱深橫寬配置的抵抗陣地。這是因為在海岸線 5 公裡範圍之内,美軍借助海空火力基本上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當然,在彈丸之地的貝裡琉島上,無論哪個點都在海岸線 5 公裡内,中川要求部隊大量構築洞穴防御系統," 藏兵于地下 ",利用洞穴改造的小型陣地約 500 多處,射界可相互掩護,一些炮兵和機槍陣地可以遠距離封鎖機場,美軍即使占領了機場,如果不清除日本殘兵,機場仍然無法被有效利用。島北部有個僅高 9 米的海岬可以俯瞰灘頭,這裡後來被美軍稱為 " 點 ",中川在此部署了一門 47 毫米速射炮和 6 門 20 毫米雙聯裝機關炮,并将入口堵死,僅留下一條作為射擊口的縫隙,守軍将在裡面戰鬥到死亡的那一刻。
圖 14. 隐藏在 " 點 " 裡面的一式 47 毫米速射炮,這是日本人最好的反坦克武器
圖 15. 貝裡琉島形似龍蝦的大鉗子,島中部的高地可以俯瞰整個島嶼,并封鎖島南部的 X 形海軍機場,因此必須整體攻占
美軍這邊主要是戰略層面的争論,在反攻路線的選擇上,海軍傾向于中太線,陸軍傾向于新幾内亞線,争論的本質還是誰主誰輔的問題,最終羅斯福也是同時批準了兩條路線。在奪取馬裡納亞群島後,下一個目标是台灣島還是菲律賓群島又發生了激烈的争論,出于戰後影響力的考慮,羅斯福最終批準了陸軍的菲律賓方案,從馬裡亞納群島一次性跨越數千公裡直接登陸菲律賓,就成為反攻以來最冒險的一步。為了保險起見,海軍提出要攻占包括帕勞群島、雅浦島和烏利西環礁,為艦隊提供前線補給和緊急修理之處。
由于在貝裡琉的損失巨大,戰後關于是否應該取消此戰的争論一度非常活躍,但在當時的決策者看來,取消貝裡琉戰鬥的潛在影響同樣不能輕視,這裡除了有日軍的重兵,島上的機場還随時有可能被遠征飛機用于偷襲盟軍的艦隊,馬裡亞納作戰期間就多次發生這種情況,所以在正式反攻菲律賓群島之前,海軍還是拿出了壓箱底的寶貝——陸戰 1 師來攻占貝裡琉島,陸軍第 81 師攻占安加爾島并充當陸戰 1 師的預備隊。
圖 16. 陸戰 1 師登上貝裡琉島,與在瓜島登陸時的輕松相比,貝裡琉島幾乎成為陸戰 1 師的噩夢,注意打頭的幾個手持衝鋒槍的佩戴士官臂章,是美軍中的兵頭将尾
圖 17. 美軍登陸地點選擇在島嶼東南部的沙灘,這裡臨近島南部的平原和機場,看起來是一場唾手可得的勝利
歷史人物的回憶錄中透露了一些當時決策的細節,時任第 38 特混艦隊指揮官的哈爾西上将在指揮艦隊于 1944 年 9 月 12-13 日空襲菲律賓各大群島時,感覺到日本陸海軍航空兵力已經不堪一擊,機型老舊且飛行員能力極差,哈爾西就此突然向尼米茲提出取消進攻帕勞群島的一系列中間戰鬥,直接支持陸軍 10 月份在萊特島的登陸,這倒頗為符合哈爾西一貫武勇冒進的性格,如果是斯普魯恩斯在指揮也許會考慮得更加細致周到。哈爾西的提議得到了尼米茲的部分支持,他表示除了已經即将打響的帕勞之戰外,其他如進攻雅浦島的行動可以取消了。第三個美軍前線大佬麥克阿瑟的目光只盯着重返菲律賓,對海軍在中太的跳島行動一直沒有什麼興趣,當時他還在前往莫羅泰島的途中,他的參謀長薩瑟蘭中将以麥克阿瑟的名義回復給參謀長聯席會議,完全贊成哈爾西的想法,集中中太的兵力一起平推菲律賓。鑑于前線三大佬都贊同取消在中太的三場登陸戰——帕勞、雅浦和烏利西環礁,參聯會也就痛快地批準了。
但是,這份批復電報對于參加帕勞之戰的陸戰 1 師來遲了 48 小時,當電報層層下發後,攻占貝裡琉島和安加爾島的戰鬥已經在 9 月 15 日打響了,這是太平洋戰場上的第一場硬碰硬的登陸作戰,此前在瓜島陸戰 1 師登島時基本未遭到抵抗,在南太的跳島作戰中往往選擇跳過日軍重兵把守據點,比如拉包爾基地和特魯克環礁,挑軟柿子捏,只有在登陸吉爾伯特群島最北端塔拉瓦環礁的貝蒂歐島時遭遇了激烈的抵抗。然而貝蒂歐環礁僅有 5000 名日本海軍的守備隊,島嶼更小,以至于戰鬥在 11 月 20 日登陸,25 日東京大本營就宣布塔拉瓦守備隊 " 全員玉碎 ",雖然美軍主攻的陸戰 2 師損失慘重,但這只是後續更殘酷戰鬥的開始。
圖 18. 今日的貝裡琉島,大自然的自我治愈已經抹去了當年的慘狀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 坦克戰史 " 專輯的其他文章鏈接如下,歡迎延伸閱讀。
- 給本站投稿只需要輸入關鍵詞 " 投稿 " -
- 加入粉絲群,只需輸入關鍵詞 " 加群 "-
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歡迎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