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被耍到當眾黑臉,熱搜聲援也救不了他,歡迎閱讀。
前陣兒,張譯身陷 " 拒跳科目三 " 争議。
在某路演現場,主創團隊被邀請表演這段熱門舞蹈,而張譯全程在後排站樁,臉色尴尬,由此登上熱搜。
來源 微博 @南小小小音
" 科目三 " 實則脫胎于曾被公認為三俗的 " 社會搖 ",如今卻登堂入室,完成從出圈到出口的躍升,火到了随地大小跳的地步。
俄羅斯皇家芭蕾舞團翻跳版
如今的電影營銷嘛,大家也懂。
熱度不蹭白不蹭,主辦方同意,觀眾起哄,各位主演也就被架到了不得不跳的位置。
其實,哪怕用肚子上的三層肉思考也能明白,科目三和任何電影都不會有半毛錢的關系。
可趕鴨子上架的奇觀如此普遍,倒有人開始質疑張譯是不是 " 擺譜 "" 玩不起 " 了。
不禁想問,貴圈賣幾張票,何至于此?
電影營銷進入獵奇時代,也就是這幾年的事兒。
2017 年一部《前任 3》,算是開辟了抖音電影營銷的新戰場。
那時,片方靠着 " 電影裡照進現實 " 的玩法,把營銷玩到了全新的層次。
包括但不限于,讓觀眾在電影院哭到暈厥,甚至遇到前任并大打出手。
演員更親自下場。
韓庚和鄭恺走進校園幫素人表白,又巡回打情懷牌,大演懷念前女友的痴情戲。
靠着僅 5000 萬的宣發成本,《前任 3》愣是收獲了 19 億的票房,同時也給短視頻營銷定下了标準,情緒夠烈,觀感夠刺激,觀眾才夠買單。
2018 年,黃渤為自己的導演處男作《一出好戲》,重操自己幾十年未碰的伴舞老本行,玩起了土味舞蹈營銷。
無關好看,只求動作簡單魔性能刷屏。
結果電影上映十天就破了十億票房,不僅讓背後投資的光線實現了爆款夢,還讓黃渤帶着這支舞跳進了春晚。
20 年代後,這類營銷逐漸抽象化。
網友發現霍思燕雖然本行不咋上心,卻長期扎根電影院各種灑淚,且每一次都恰好被拍到并登上熱搜,使 " 哭托 " 一詞浮上水面。
各種非明星觀眾的怪誕行徑,就更五花八門了。
有的人在黑漆漆的電影院,不顧公德掏出電腦,開着強光當場辦公,脆弱到我見猶憐。
觀眾席甚至還能冒出一只狗子,被電影裡同類的悲慘遭遇虐哭。
更可怕的是,營銷原本是電影行業的下遊,卻反過來影響了上遊的創作。
今年票房大爆的《消失的她》,仿佛就是照着這套情緒濃烈且直給的短視頻邏輯生產,精準戳中下沉市場的嗨點,收益頗豐。
這些雖不足以概括電影營銷之現狀,但已經足夠叫人咂摸出異味。
在這些荒唐的短視頻裡,強情緒仿佛成了尚方寶劍。
誰能展示得更用力、更直白,更能在短視頻裡整活,大概率就能收獲好數據。
在此經驗下,各路營銷公司紛紛下場,加入了這場被數據綁架的無限内卷遊戲中。
連個狗子都被逼成影帝了,試問還有誰逃得過?
今年娛樂圈最離譜的梗之一,繞不開 " 張藝謀一天震驚 800 次 "。
在他電影的各種宣傳短視頻裡,人們發現了一個比演員還忙于表演的導演。
看到張國立為誤闖片場的蒼蠅加了句詞,他雙眼瞪大:" 這就是老戲骨!"
看到陳衝一個眼神,他當場入迷:" 這個絕了!"
又是張國立,随即創作一個摔杯子動作,他倒吸一口涼氣身體後仰:" 演得不能再好了!"
且不說對陳衝這個級别的演員而言,這種表演都談不上什麼創作,只是正常發揮。
一個人能在中國電影史占 30 年的張藝謀,是沒吃過好的?
至于嗎?
細想想,此事頗有詭異之處——
哪怕放眼整個娛樂圈,張藝謀的位置也絕對處在金字塔尖。
按邏輯,他該是最有資格拒絕這場遊戲的人。
但他沒拒絕,又或者拒絕不了。
且,他還一次次越發滑稽狼狽。
就說張譯,他雖然這回有骨氣地婉拒了一次,但其實他留下的恰飯史料并不少,且大部分都和老謀子相關。
拍哭戲,演員拍得眼淚鼻涕一起落下,張藝謀:" 不簡單 "。
鏡頭一轉,當着範偉的面再贊張譯,都瘦脫了相了。
這種贊嘆經年累月,終于質變成了震驚。
在如今由算法驅動的時代裡,再大的藝術家光環也抵擋不了實實在在的利潤曲線。
據業内人士透露,如今一條上抖音熱榜的視頻,就能讓電影的想看人數翻上十倍,由此也影響了線下排片。
在電影口碑未出之前,一條熱門營銷視頻的點贊和播放,能直接決定影院的排片。
@定焦 《電影票房,被抖音拿捏了》
張藝謀是吃過不懂電影宣發的虧的。
1996 年拍《有話好好說》時,因為只懂前期制作、不懂後期宣發,張藝謀和投資人張偉平以 800 萬的血虧價,把電影國内版權賣給了現在歡喜傳媒的老板董平。
結果不光虧下一千多萬,還讓張藝謀背上了巨大的人情債。
所以後期他拍《金陵十三钗》不要酬勞,拍《黃金甲》也允許張偉平臨時塞人,這些是非的逐年積累,又促使兩人最終爆發那場世紀糾紛。
但這都是後話了。這次虧錢的直接後果,就是讓張偉平變得無比重視營銷。
2002 年《英雄》才過審,張偉平就迫不及待對外宣布該片将角逐第二年的奧斯卡。
@中國新聞網
等到該片首映禮時,更把地址選在了人民大會堂。
要大場面,要造勢,成了世紀之初中國電影營銷的風潮。
而投資 3000 萬美元的《英雄》,在張偉平運作下也真的拿下了 1.7 億美元的票房。
如今老謀子比當年肯定是精進了,至少他不會再笨到被人随意宰。
但頂級導演張藝謀在片場指揮着一出出大戲,而同時他自己是另一出更大的戲的演員。
這委實是另一種内娛特色的荒誕。
如今," 科目三 " 的爆火不僅讓張譯們沒躲過,最新消息是,楊麗萍的舞團也終于加入了這場混戰。
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的界限,終于到了無從分辨的地步。
而我其實并不關心這現象對與不對,我只質疑這現象產生的目的——
搞上層建築的上流階級們是真的有心讓藝術回到大眾中呢,還是只是拿這當幌子,實則是變着法剝削咱?
他們大搞這種下沉玩法,到底是瞧得起咱還是把我們當傻子?
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
紐約有一所學校曾因在黑人歷史月為學生提供炸雞而受到抗議,因為在刻板印象中,非裔人群就喜歡這種高熱量且不需餐具的 " 低等食物 "。
為你獨家定制菜譜,算尊重嗎?
恰恰相反。有的人反倒是因為太高傲了,根本懶得關心你的喜好,只覺得找點低端的東西就符合咱下等人口味了。
在内娛的電影營銷中,類似的 " 上等人式驕傲 " 随處可見。
他們不覺得觀眾是來消費文化的,而是來買票的。而要騙大家多花錢,就該搬出一些通俗易懂的低級表演,這和以前某些商場開業時搞三俗豔舞吸引客流,本質上并無區别。
别誤會,我對科目三的流行沒有任何意見,因為它确實是普羅大眾選擇出來的。
我質疑的,是很多大搞 " 下沉式營銷 " 的資本們,背後的别有用心。
當把這些和作品本身毫無關系的東西搬上台面時,他們是不是還沾沾自喜," 媽呀我太懂下沉用戶了 "?
倒回多年前,國產電影也有過真正看得起觀眾的時候。
2005 年,周星馳宣傳作品《功夫》,其發行公司就巧妙地把 " 中國特色 " 作為了宣傳點。
宣傳期周星馳配合擺出武打姿勢
來源 微博 @周星馳粉絲網星迷号
一方面在影院門口豎起了一個高達 6 米的 " 功夫門 " 吸睛,但同時也沒忘記電影中的内核," 功夫門 " 旁豎起 " 梅花樁 "" 推手 " 這些傳統功夫的設施。
不僅如此,宣傳期還安排周星馳去各大高校開展各種講座。
" 中國傳統和現代流行 " 的主題," 現代與後現代 " 的對話,都是基于電影内容的延伸,旨在令觀眾更深入作品,不止看,且看出深度。
來源 @中華新聞網
現在看,這些營銷手段調性實在太高了,俺們土鱉怕是看不懂吧?
可結果,《功夫》反而成了那段時間異軍突起的存在,創下單日票房新高,也破了《英雄》的票房紀錄。
電影宣傳有沒有用心,其實太好判斷了。
認真的創作者,生怕自己的作品沒服務到大眾,于是時時刻刻想的都是讓觀眾獲取更多信息和知識,讓一次創作沒有遺憾。
而無恥的創作者,不在乎你懂不懂,只在乎你買不買。搭個台子當圈套,步步為營騙你跳。
如今連張藝謀這樣的導演,都得接受營銷從電影拍攝階段就開始預埋,在片場大玩戲中戲,自己還得跟着劇本龇牙咧嘴而不專注創作。
這樣的營銷,已經走上了本末倒置的道路。
在此基礎上,我便更加覺出了張頌文那段關于電影宣傳發言的珍貴。
今年三月,當他出演的《不止不休》即将上映時,他發表了這樣一篇長文:
每當看到所有人都在人雲亦雲高呼 " 好 " 時
我都覺得很好笑
你真以為觀眾傻啊
真不好看走出電影院照樣在朋友圈罵死你
以及:
我不怕的
我向來不覺得
票房是衡量一部電影好壞的唯一标準
表面上,促成這亂象的好像是觀眾。
但,決定潮水流動方向的,從來不是每滴水珠本身。
我們都是被塑造的,甚至是被填塞的,資本拉出什麼,就覺得我們愛吃什麼。
這何嘗不是一種極致的蔑視?
" 科目三 " 的風,該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