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新王比亞迪的煩惱,歡迎閱讀。
最近,比亞迪因為兩件事,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第一件是單季度收入首次超過特斯拉,成為新能源領網域 " 新晉之王 "。
比亞迪近期發布的财報顯示,其第三季度營收高達 2011.25 億元,同期,特斯拉的營收為 251.8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1800 億元)。要知道,三年前,比亞迪的營收還不到特斯拉的六成。比亞迪能夠迎來這樣的歷史性一刻,背後是它銷量的爆發式增長。
緊接着,一封比亞迪要求供應商降價的郵件在網上流傳,顯示出了這家公司的另一面。
網傳郵件中,比亞迪要求供應商的供貨產品從 2025 年 1 月 1 日起降價 10%,且措辭強硬,一時間," 比亞迪壓榨供應商 " 的讨論聲四起。
2024 年前 11 個月,比亞迪汽車累計銷量超過 374 萬,約占據了整個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銷量的三分之一。從銷量帶來的市場地位以及汽車零部件充足的產能供應來看,比亞迪有着足夠的底氣去要求供應商降價。
不過,合理的事不一定合情,将價格戰的壓力傳導給上遊,可持續嗎?作為中國乃至全世界銷量最高的新能源車企,在要求降價之外,是否還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來幫助中國的汽車產業鏈做大做強?
要求降價,底氣十足
在網傳的郵件截圖中,比亞迪先介紹了自己在汽車行業的成績,表示今年銷量預計突破 420 萬輛。随後,比亞迪稱,明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競争将更加激烈,為增強自身的競争力,需要供應鏈共同努力、持續降本,要求供應商的供貨產品從 2025 年 1 月 1 日起降價 10%。
在市場經濟下,比亞迪和供應商是自由的交易關系,供應商其實擁有拒絕降價的權利。比亞迪之所以敢于群發強硬的 " 降價郵件 ",自然是有十足的底氣。
首先就在于其龐大的銷量帶來的強勢地位。
近兩個月,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月銷量均超過了 50 萬輛。對比來看,今年 11 月,吉利汽車乘用車銷量 25 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 12.3 萬輛;奇瑞汽車銷量 28 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 7.8 萬輛。在造車新勢力裡排第一的理想汽車,近幾個月的月交付量為 5 萬輛左右。
更為直觀的一組數據是,今年 1 至 11 月,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達到 374 萬輛。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 年 1 至 10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别完成 977.9 萬輛和 975 萬輛。也就是說,比亞迪一家企業大約占據了整個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銷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比亞迪的銷量還在持續增長,今年前 11 個月銷量同比增速達 40%。
汽車零部件行業很注重規模,在生產設備、廠房等固定資產投入後,需要通過大規模生產攤薄固定成本,賣得越多,這部抽成本就會越低。所以車企下單 10 萬個零部件和下單 100 萬個零部件,價格天然就有差異,對于供應商來說,收益也是天差地别。這也就不難理解,比亞迪為何能擁有極大的議價權。
甚至有業内人士表示,一些零部件供應商願意在比亞迪身上不賺錢,只需要比亞迪龐大的訂單量維持住工廠的正常運轉,并消化掉大部分產能,最後再用小部分產能在其他銷量較低、議價權較差的車企身上賺取利潤。
另外,比亞迪在零部件供應上的自主化也在持續加強,這給了它更大的選擇權。
2019 年至 2021 年,比亞迪陸續将旗下零部件事業部轉化為子公司,先後成立弗迪電池、弗迪視覺、弗迪科技等公司,負責動力電池、車用照明、汽車電子、動力總成和汽車模具等零部件的研發制造。這些子公司既為比亞迪配套,還為其他車企供應零部件。
據瑞銀證券研究部發布的拆解報告顯示,比亞迪海豹大約 75% 的零部件都是比亞迪自產。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甚至直言,比亞迪只有玻璃、輪胎和鋼板不能自己制造。
比亞迪如此大包大攬地自產零部件,好處顯而易見:一是握在自己手裡的供應鏈更穩定,能讓產品保質保量地交付;二是產線穩定後的零部件成本更低,能提高盈利能力;三是更靈活,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迅速調整、改進零部件。
但自產零部件也有弊端,比如,資產負擔重,需要承擔大量生產設備的費用,另外,如果缺少外部競争,内部的零部件部門會失去積極性,可能導致采購價格比外部供應商更高。
所以,比亞迪不會選擇自產所有零件,而是将零部件部門獨立成子公司,與外部供應商公平競争。
在面對個别供應商時,完善的自產零部件體系意味着比亞迪有更多的自主權。
事實上,近幾年,比亞迪應付賬款的增幅遠高于營收增幅。
應付賬款是指企業因購買商品、接受服務或其他交易活動而產生的、尚未支付的短期債務,其中就包括付給供應商的款項。應付賬款越多,說明企業在供應鏈中的談判地位越高,能夠利用信用延期來管理現金流。
2024 年第三季度末,比亞迪應付賬款為 2375.2 億元,同比增長 31%,營收為 5023 億元,同比增長 19%。更長遠來看,2014 年至 2023 年,比亞迪營收從 582 億元增長至 6023 億元,增長超 9 倍,應付賬款從 113.2 億增長至 1944.3 億,增幅超 16 倍,遠高于營收增幅。
對比來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理想、蔚來、小鵬等新勢力車企的應付賬款基本都在 500 億以下。與比亞迪較為接近的是上汽集團,應付賬款為 1664 億元。
降價的合理與不合理
站在商業層面,比亞迪要求降價,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中很普遍,甚至是正常的事。多家供應商表示,汽車制造商每年初會有例行的降本動作,5% 屬于中位數。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也在微博回應稱,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慣例,非強制要求,可協商推進。
有媒體報道,比亞迪共有 8000 多家供應商,收到降本通知郵件的供應商不到 1%。 也有内部人士透露,降本方案是按領網域有節奏推進的,此次降本要求郵件主要發給了電控和傳感器供應商,數量為幾十家;未來不排除會擴展到其他領網域的供應商。
其次,比亞迪在郵件中描述的情形是對的—— "2025 年車企的市場競争将更加激烈,大決戰、淘汰賽就要來了 "。
今年前三季度,比亞迪憑借 273.64 萬輛的銷量穩居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之位,這一數據是第二名特斯拉同期銷量的 2 倍。它的瘋狂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于高性價比的產品。
然而,最近兩年的價格戰,也拉低了汽車行業的利潤。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2024 年前三季度,汽車行業利潤率為 4.6%,其中 9 月更是降至 3.4%,創近年來新低。比亞迪雖然身為銷冠,前三季度淨利潤率也同比微降至 5.23%。
為了繼續衝量同時保持極高的性價比,它必須更加嚴格的把握供應鏈,以保持競争力。
圖源 / Pexels
但是,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車企要求的降價幅度越來越大,已經嚴重擠壓到了供應商的利潤空間。有供應商表示,如果真的降價 10%,公司将陷入虧損。
蓋世汽車去年發布的調研顯示,在近 3000 位受訪供應商中,74% 的企業表示,相較往年,2023 年汽車公司提出的降本要求明顯提升,超半數企業被要求年降幅度在 5% 至 10%,另有企業被要求一次性降價 20% 以上。
2024 年 4 月,時任博世中國總裁的徐大全也談過這個問題。他表示," 車企要降價,壓力就直接傳導到我們身上,這一整年就在談降價的問題,大家都很痛苦。現在大多數客戶跟我們談,要求都是降價 20%,那我們就關門了,不做可能結果比降 20% 還要好。"
根據界面新聞的報道,此次比亞迪要求降價的供應商涉及的領網域包括玻璃、輪毂、輪胎、智駕等幾大類。
其中,玻璃、輪毂、輪胎等行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技術壁壘較低、供應商數量較多。這些行業均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較為成熟,但議價能力不夠強。
拿輪胎與輪毂來說,根據相關研究報告,2022 年我國鋁輪毂行業生產規模以上企業有 200 多家;2022 年,國内 11 家頭部輪胎企業的半鋼胎和全鋼胎產能共計 36996 萬條 / 年。2024 年前三季度,主營輪毂輪胎的立中集團淨利潤率只有 2.6%。
智駕行業雖然很年輕,但需要高額投入才能具備競争力和話語權,頭部效應明顯,許多車企更願意采用知名智駕供應商,或是轉向自研智駕方案,這類供應商目前也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态。
整體而言,供應商長期在產業鏈條中處于弱勢地位,盡管車企稱 " 降價可協商 ",但商量的空間并不大。
汽車產業,需要共赢
此次降價事件的背景,是汽車行業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在這個過程中,受衝擊的是供應商、主機廠、經銷商等一整個鏈條。把價格打下來,用戶确實能買到性價比高的車型,但一味地卷低價,也讓行業本身和公眾產生了擔憂。
經銷商方面擔心因為利潤降低而被 " 卷死 ",如果被影響到的企業過多,不利于市場繁榮;公眾則擔心企業為了降價而犧牲質量,導致安全問題,最終反而利益受損。
其實,身為全球化的 " 鏈主 " 企業,比亞迪不妨參考 " 華鏈 "、" 果鏈 ",與供應商攜手共赢。
華為在不斷提升自身產品質量與供應能力的同時,也重視供應商的產品質量與供應能力建設,除例行的供應商培訓外,還曾多次安排專人到供應商現場,與供應商成立聯合改進項目,輔導他們優化其内部制程,提升質量,并降低損耗和浪費,節約資源和成本。僅在 2022 年,華為就與供應商開展改進項目超 160 個。
蘋果雖然對供應商的要求極高,但其也會為供應商提供生產設備,減少供應商的資金壓力。根據供應商的規模大小,蘋果提供設備的比例在 50%-80% 不等。此外,蘋果還會與供應商一起研發定制設備,與供應商之間也會存在技術專利的交叉授權。比如蘋果和中國台灣宸鴻 TPK 聯合研發的 iPhone 電容式多點觸控屏,就包含了許多雙方交叉授權的專利技術。
不過,雖然有扶持,但蘋果在與供應商的價格談判中也十分強勢,會要求供應商将報價的所有細節都披露出來,比如材料費用、人工成本甚至于最後的利潤。
圖源 / Pexels
目前,雖然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已經全球領先,但強大的供應商還不夠多。《Automotive News》發布的 2024 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排行榜顯示,按 2023 年的汽車配套營收計算,前 100 名供應商中有 15 家中國企業,前 50 名裡則只有 5 家。這種情況下,中國的供應商們更需要頭部汽車品牌的幫助。
同時,在要求供應商降價之外,通過技術創新來降本也值得嘗試。
11 月 28 日,特斯拉副總裁陶琳表示,特斯拉的成本控制 = 技術革新提升效率 + 減少一切不必要的花費。
在技術革新方面,特斯拉除了率先應用一體化壓鑄技術、開發 4680 電池來降低車輛成本之外,特斯拉還準備推出 "Unboxed" 技術來颠覆傳統的流水線作業方式。
傳統的汽車制造流程中,汽車車身需要沿着裝配線依次經過各個工位進行零件組裝。而特斯拉 "Unboxed" 方法是,在工廠的不同區網域同時組裝汽車的不同部分,然後将組裝好的各部分組合成整車。
特斯拉表示,通過 Unbox 流程生產車輛,制造人員将減少 40%,制造所需的空間和時間将減少 30%。
在一個好的行業生态中,鏈主和供應鏈企業之間一定是共生共榮的關系,實現產業端和消費端的雙赢。但在目前激烈行業的競争中,該怎麼在追求銷量增長的同時平衡供應鏈企業的利益,不僅困擾着比亞迪,也困擾着其他車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