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NASA 好奇号發現富含鐵的碳酸鹽,暗示火星曾具備宜居條件,歡迎閱讀。
IT 之家 4 月 22 日消息,在火星蓋爾撞擊坑内的夏普山(Mount Sharp)緩慢攀爬的過程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好奇号火星車取得了一項重大發現:大量碳被封存在碳酸鹽礦物之中。這一發現或許在初聽之下顯得有些枯燥,但實際上這可能是我們在尋找火星古老生命過程中極為關鍵的一塊拼圖。
據 IT 之家了解,碳酸鹽礦物的形成是二氧化碳與水和岩石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它們是過去環境條件的重要标志。科學家們此前已經在火星上發現了這類礦物,無論是通過地面的火星車、軌道上的探測器,還是墜落到地球的火星隕石,但好奇号此次提供的最新數據卻增添了令人興奮的新細節。
"這一發現表明火星曾經是宜居的,并且我們關于宜居性的模型是正确的。"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科學學院地球、能源與環境系的副教授本・圖托洛(Ben Tutolo)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火星車發現的這些礦物很可能是在極度幹燥的條件下,通過水與岩石之間的化學反應以及随後的蒸發過程形成的。這一過程表明,在火星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足夠厚且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氣層,從而支持液态水在表面存在。然而,随着大氣層逐漸變薄,二氧化碳開始轉化為岩石。
此次發現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一種名為菱鐵礦(siderite)的礦物,這是一種富含鐵的碳酸鹽,其含量之高令人驚訝 —— 按重量計算,其比例在 5% 到 10% 之間,且與易溶于水的鹽類共同存在。圖托洛解釋道:" 更廣泛的含義是,火星在這一時期是宜居的,但随着曾經溫暖火星的 [ 二氧化碳 ] 開始以菱鐵礦的形式沉澱,它可能影響了火星保持溫暖的能力。"
更令人興奮的是,在同一沉積物中還發現了鐵氧氫氧化物。這些礦物表明,火星可能曾經擁有一個類似地球的功能性碳循環 —— 部分被鎖定在岩石中的二氧化碳最終可能重新回到大氣中。
通過将好奇号的發現與軌道數據進行對比,科學家們推測火星上類似的岩層可能曾困住了高達 36 毫巴的大氣二氧化碳,足以顯著改變火星的氣候。
這一火星上的發現與地球上正在進行的研究密切相關。圖托洛表示,他一直在探索通過将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穩定的碳酸鹽礦物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 —— 本質上是将碳鎖定在岩石中。
" 我們在地球上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嘗試做的事情,可能是火星上自然已經發生過的事情。" 他說," 了解火星上這些礦物的形成機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地球上實現這一過程。研究火星溫暖溼潤的早期環境的崩潰也告訴我們,宜居性是一個非常脆弱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