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5.6萬億私募基金大變局,歡迎閱讀。
作 者丨李網域
編 輯丨林虹
2023 年,野蠻生長多年的私募基金迎來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近萬家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正在尋找 " 陽光下 " 的生存之道。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于 4 月 28 日發布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征求意見稿)》,即中基協字〔2023〕171 号文,被業内人士稱為 "171 号文 ",近期引發行業熱議。
在中基協的 171 号文中,監管部門拟對私募基金的募集及存續門檻、組合投資、總杠杆水平等多方面予以規範,征求意見結束後,正式檔案也将不日出台。
" 以前我覺得私募業風險大,所以不想和别人合夥,現在新的要求下來,未來應該是走合夥制,就是各自承擔一些成本,各自拓展業務。" 有着多年券商工作經驗,目前經營着一家小型私募的創始人王軍感慨,現在大私募受保護,小型私募生存艱難,近期有增資擴股的打算。
大私募們同樣看到了行業的重大變革,就職于深圳某百億私募機構的李明表示,征求意見中的政策對大私募、小私募影響都比較大," 大私募發行的產品多,可能無法達到每只私募證券基金產品淨值不低于 1000 萬元的要求,原則上不會去清盤,而是想辦法補到 1000 萬元。"
一位私募基金負責人表示,野蠻生長時代已經結束,在政策的推動下,試圖進行監管套利的機構無利可圖," 私募基金要更多思考陽光下的生存法則,但是對于具體規則來說,需要更合理更穩妥,兼顧多方面因素。"
2022 年分類型私募基金存量(基金規模)
數據來源:中國基金業協會
一家小型私募的求存之道
王軍是一名行業老兵,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就進入了證券業。
在中國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期,王軍有過多家券商的任職經歷,從咨詢類崗位做起,後擔任了營業部的負責人以及經紀業務部門的領導職位,這期間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投資人。
2013 年,王軍離開了證券公司,開啟了自己的創業生涯,成立了私募基金。
截至目前,王軍旗下的產品既有股權策略,也有債券策略,整體規模低于 5 億元," 一直以來,我覺得金融行業風險大,所以不想跟别人合夥,所以股權比較集中,規模也沒有增長太多。"
但是,随着監管政策的持續更新,小私募在募資和投資層面均受到牽制。
在中基協的 171 号文裡就明确約定 " 單只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于同一債券的資金,不得超過該基金淨資產的 10%"。
數量上, 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所有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于同一債券的數量,不得超過該債券存續數量的 10%。
在 171 号文的起草說明裡,監管解釋稱," 長期以來,監管政策明确禁止管理人參與結構化債券發行、收取返費等違規行為,并要求加強投資流動性管理,此次重申、明确規範債券投資行為,要求分散投資,促進規範運作 "。
私募排排網财富合規風控總監黃立波表示,對于債券投資投資集中度收窄到 10% 之内,與此前債券部分底層标的(如地產類)暴雷有一定關系,管理人在今後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尤其注意產品本身的風控模型設計以及倉位動态管理,同時也對今後針對投資者的信息披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監管是針對結構化發債,或預防城投債風險,但卻把所有債都當成了城投債。" 王軍坦言," 我們這種小規模的機構如果滿倉,至少投資 10 只債券產品,研究和操作難以跟上,集中度 20% 則還能接受。"
此前,《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指引第 3 号——法定代表人、高級管理人員、執行事務合夥人或其委派代表》等檔案中針對私募基金管理人高管人員的任職資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軍認為," 公司維持現狀還行,但變更比較麻煩,可能沒法達到 5 個 5 年相關經驗的高管。"
對于未來,王軍判斷要調整思路,分散過度集中的股權,股權太集中,風險也太大," 做大做強才有出路,有想合夥的可以介紹過來談。"
大私募的煩惱
小私募生存艱難的背後,是行業愈演愈烈的馬太效應。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末,協會已登記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 9000 餘家,存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9.3 萬只,規模 5.6 萬億元,投資資產覆蓋股票、基金、債券和場内外衍生品,已經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
但是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市場資金聚集效應明顯,截至 2022 年末,行業排名前 20% 的管理人管理規模占比達到 93%。
李明就職的百億私募就是行業的頭部機構,旗下管理的產品高達 200 多只。
其管理的產品也受到了政策的衝擊。中基協 171 号文在 " 要求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初始實繳募集資金規模不低于 1000 萬元 " 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 " 新增強制清算流程,要求連續 60 個交易日出現基金資產淨值低于 1000 萬元人民币的,該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進入清算流程(市場波動導致淨值變化除外)",并且明确提出了 12 個月的整改期。
" 我認為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部分私募在募集和前期產品成立過程中的亂象。" 黃立波認為,私募基金備案的實繳規模不低于 1000 萬元的要求,是監管部門從規模控制、產品穩定性的角度進行監管的手段。
李明表示,機構旗下的產品有可能達不到監管要求," 原則上不會去清盤,得想辦法補到 1000 萬元。"
此外,171 号文明确要求 " 不得為金融機構、其他私募基金管理人,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以及其他私募基金提供規避投資範圍、杠杆約束、投資者門檻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 ",這意味着,私募基金的徹底 " 去通道化 "。
在某百億私募機構人士看來," 以後主要還是業績比拼,引導管理人把業績做好,至于通道或者嵌套增加管理規模都會出清。"
" 櫥窗基金 " 走不通
私募業一直存在 " 櫥窗基金 "。
所謂的 " 櫥窗基金 ",是業内對一些業績較好、但是采取較為嚴格限購的基金的稱呼。這類基金就好比 " 櫥窗 " 裡的商品,數量有限,有價卻又不容易購買。
據第三方平台數據顯示,截至 5 月初,今年以來業績排名前十的股票策略私募基金收益率均超過 90%,其中業績最高者收益率高達 254%。
奇怪的是這些產品一般投資者很難買到,有私募人士表示,有些機構靠着幾只長期不開放的小規模產品做高淨值,然後以高業績為誘餌,發起設立新產品吸引客戶,便于募資,并非供投資者購買。
中基協的 171 号文對此類行為進行了限制,包括對私募押注式投資予以限制,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應當采用資產組合的方式進行投資。單只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于同一資產的資金,不得超過該基金淨資產的 25%;同一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于同一資產的資金,不得超過該資產的 25%。
同時還對杠杆進行了規範,包括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總資產不得超過該基金淨資產的 200%。對杠杆倍數的限制不言自明。
可以預見,靠打造 " 櫥窗基金 " 吸引投資者的募資捷徑将走不通。
一位資深私募人士也表示,随着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私募應當坦誠地向投資者展示真實、全面的業績和投研水平,引導投資者選擇與自身風險偏好匹配的產品,才能獲得渠道和投資者的長期信任。
監管套利徹底被終結
一直以來,靈活性一直是私募基金主要優勢,但是靈活也需要限制。
" 私募監管公募化。"
海通證券固定收益研究分析師姜珮珊認為,中基協的 171 号文對單只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于同一債券的資金、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所有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于同一債券的數量均有 " 雙 10%" 限制,同時對關聯方也有 " 雙 25%" 限制,換言之私募基金集中度規範趨于公募化,私募基金資金投資策略和管理運作的靈活性受到影響,可能會使債券私募的發行規模受到些許擾動。
與此同時,私募基金一直是高收益債市場重要參與方,增量資金入場放緩對高收益債市場将會產生一定影響,部分弱資質主體融資平衡性或許被打破,融資分化難度加大的情況下,不排除部分主體出清信用債市場。長期來看,對于維護債券市場秩序,保護投資人合法權益以及促進資產管理行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在更多業内人士看來,随着政策的陸續出台,小私募進一步清理,雪球通道化被控制,集中度是向公募和資管看齊,都是 2018 年資管新規後的政策延續,在未來,監管套利的時代将會徹底被終結。" 站在當下,如何克服劣勢,借行業大勢而發展壯大,成為擺在私募機構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姜珮珊說。
(注:文中王軍、李明均系化名)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黎藹慧
21 君薦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