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他拿年度票房第一,内娛該嫉妒死了,歡迎閱讀。
終于,等來了一部年度最佳。
電影講述了一個在泰國的華人家庭的故事。
直接拿下了泰國的年度票房冠軍。
順帶刷新了泰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的票房紀錄。
實打實的爆款。
主演馬群耀,泰國當紅頂流鮮肉。
曾下海出演《以你的心诠釋我的愛》,憑借又甜又虐又渣的阿德一角,人氣爆棚。
該片引進内地上映後,口碑狂飙。
豆瓣評分從 8.8 一路漲到9.0。
有趣的是,電影全片涉及華人文化。
文化輸出相當成功,又好像跟咱沒什麼關系。
魚叔最近吐槽了不少爛片。
好片難得,趕緊來跟大家一起洗洗眼——
《姥姥的外孫》
� � � � � � � � � � � � � �
看這片名海報,也猜得出這是一部家庭題材的電影。
甚至說起大概劇情,也有點俗套的風險。
一句話概括,它講的是外孫阿安(馬群耀 飾) 在得知姥姥( 烏薩 · 薩梅坎姆 ) 身患絕症後,來到她身邊陪伴的故事。
祖孫倆在相處中自然而然地復蘇了因孩子成長淡化的親情。
故事也達到了感人的催淚效果。
但如果只是如此,是不可能口碑爆成這樣的。
這部電影的最大看點,恰恰是反套路。
具體點講,首先,是反類型。
說起家庭親情片,又有絕症元素,大概不可避免地想到「苦情」「煽情」這類的字眼。
但《姥姥的外孫》完全沒走這個路線。
看看片子在其他地區的譯名就知道。
比起祖孫情深,電影更想拍一出繼承大戰。
「金孫爆富攻略」
「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
阿安确實主動盡孝,卻不是為了什麼親情。
而是他看到表妹因為看護爺爺,獲得了價值一千萬(泰铢)的老宅遺產。
這對于學業中斷、一事無成、在家躺平的阿安,是一條絕妙的發财之路。
恰逢姥姥查出癌症,阿安便開始了自己的暴富計劃。
這開頭别說暖心了,甚至稱得上冷血。
明晃晃地把「孝道背後是利益」攤開給大家看。
一部親情題材影片,卻是以「反親情」的方式展開。
片中不止阿安,所有子女都懷揣對遺產的算計,圍攏到了姥姥身邊。
但,恰恰因為足夠現實,意外帶來了更強烈的情感衝擊。
另外,電影通篇「反煽情」。
不苦逼,冷幽默。
手法克制,氣質安靜,沒有強情節強戲劇,而只是點染生活的緩緩進行。
甚至,随着姥姥身體的逐漸垮掉,劇情走向也越來越「冰冷」。
起初看來,阿安已是最大的不孝子孫了。
他早已與姥姥疏遠,家庭聚會從不參加。
見面也只是抱着手機打遊戲,還因為疏忽導致姥姥摔倒 ......
但誰能想到,當阿安去到姥姥身邊,觀眾透過他的眼睛看到的,是更一言難盡的家庭真相。
姥姥有兩兒一女,每個都是一類子女的縮影。
大兒子最受重視,混得也最好。
提及姥姥的癌症化療費用,能毫無怨言全包攬。
但,出錢不出力。
在他看來,賺錢顧小家與盡孝是難以兼顧的。
态度轉變,同樣是為了老宅遺產。
他将姥姥接來家中,說要做全職兒子,但也只是說說。
實際上,别墅買了這麼多年,老人是第一次來。
所謂帶着姥姥拜佛祈福病情好轉。
台階高築,他卻從不回頭照拂。
祈願卡片上也只提妻女,不見姥姥的名字。
小兒子倒是會讨老人開心,總是甜言蜜語逗樂。
但撒嬌親昵都是為了要錢,為了撬開惦記許久的保險櫃。
一大把歲數沒個正型,沉迷賭博到處躲債。
過得差了就回家搜刮一番,自己都活不下去了遑論盡孝。
只有二女兒,也就是阿安的母親,願意出錢又出力。
姥姥摔倒,唯有她留在醫院照顧。
還特意調成夜班,白天再陪姥姥去化療。
但總因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不受待見。
電影無意上演母慈子孝的家庭肥皂劇。
直接剝離了親情自然有愛的預設,打破溫馨幻想。
用阿安這一角色切入一種更冷峻的視角呈現出東亞家庭的典型樣貌。
仨子女一方唱罷我登場,越自私的越被偏愛,越奉獻的越被索取。
群體性的代際創傷與家族命運驚人相似。
你會在這個過程中看到别人家、自家、親戚、父母、乃至自己。
因委屈、諷刺、悲哀、又或悔意而共鳴,而感慨。
而魚叔真正淚崩的點,還是片中對「姥姥」的刻畫。
它将其還原成了一個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家庭角色。
且完成得真實、生動、立體。
費孝通《鄉土中國》中曾提到過一些觀點:
家庭 / 家族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社會事業發展依賴于社會關系的穩定。穩定的基礎之一是結構的延續,即血緣社會中家庭 / 家族的繁衍生息,要源源不斷的人填充進結構中扮演固定的角色。另一方面需要結構的靜止,角色承擔責任而排斥情感、文化等不穩定因素,感情的淡漠是穩定社會關系的一種表示。
說白點,咱們的文化環境決定了,個人性的喜怒哀樂到了大家庭中往往是被忽略的。
更吊詭的是,越是家人,越被角色蒙蔽看不到眼前人。
就像你很可能只看到祖父祖母,卻不知道他們的名字、生日、喜好,也不知道他們的人生經歷。
而越是年輕,越是心在别處,越是會對以為永遠不會離開的家人不感興趣。
正如費翔談及家庭時說的那句:
「這些交流,其實我應該趁着他(父親)活着的時候更多地(進行),可是你知道嗎,人年輕的時候,最不感興趣的就是自己的父母」
所以,當這種「看見」的目光終于落在親人身上,會產生一種類似「復明」的震撼感。
一切是細碎的,卻足以穿透人心的。
就像阿安陪伴姥姥後,才知道她獨居那麼多年每天都是怎麼過的。
幾點起床去賣粥,愛吃哪家的炸魚,上下樓梯原來是那麼不方便。
一天的時間竟然可以這麼漫長,足夠電視聲常響,久久地發呆。
也知道了她的眾多秘密。
兒子送來的鞋子是不合腳的,來人心裡的算計是面上蓋不住的。
嘴上轟人走,心裡盼人來,不失落是假的,寂寞是真的。
自然也看到了她的堅強和懦弱,有力與無力,受害與加害。
為人兒女,被重男輕女的父母随意許婚給賭鬼,不得半分家中财產。
為人姊妹,只被允許付出。
一旦觸及金錢利益,就被親兄弟呵斥「外姓人不要再來」。
為人妻,賭鬼丈夫早死,孤身拉扯子女。
為人母,被算計也無言包容,得絕症都似乎沒有恐懼還反過來安慰子女。
最可悲的是,沒有自己。
只有到了夢中才敢又疼又怕,孩子一般呓語哭喊着:
「爸爸媽媽,來接我吧,我害怕。阿公阿嫲,你們在哪裡,我想死,想死。」
這樣的「看見」裡,阿安開始為姥姥不平、擔心、可憐、又恨鐵不成鋼 ......
情感的轉變悄然而至,卻又耐人尋味。
你無法概括這是良心發現後的彌補,還是家人本真關系的復燃。
也無法辨别這是所謂的孝道,還是人與人之間最質樸的善意。
只知道真實的細節與立體的呈現,成就出了觀感的豐富層次。
眼淚也自然地随着細膩的生活流涓涓而出。
而眼看親人的生命已入倒計時,阿安的暴富計劃難以純粹。
殊不知,一切已被姥姥知曉。
故事的發展和最後的高潮魚叔就留個懸念,留待大家親自感受。
雖然又是一例「華人文化」在别處輸出成功的案例。
但這次,魚叔最大的感觸已經不是羨慕惋惜了。
而是驚嘆,怎麼人家的票房冠軍是這樣的電影。
這樣平心靜氣、樸素踏實的電影。
你瞅瞅咱們的,全在「反轉」「尺度」「殺來殺去」上較勁。
在「犯罪天堂」東南亞,一次次瘋、爆、狠出新高度。
結果現實裡的東南亞,在為姥姥哭泣。
當人家在用真實的人物與故事踏實叙事時,咱們在寫熱搜式劇本,短視頻化電影。
用人設代替人物,衝突掩蓋邏輯,高效算計觀眾。
但若是真要比起「大膽」來,又實在尴尬。
看上去,《姥姥的外孫》只是講了一位老人從絕症到去世這段時間的故事,叙事野心并不大。
但細節上,又處處冒險。
比如,用當代頗具争議的家庭經濟學挑戰傳統價值觀。
不宣揚孝道,不頌揚犧牲,也不「洗白」陋習。
姥姥自己也是重男輕女腐朽觀念的受害者,卻一樣将金錢家業傳給兒子。
再由二女兒對着這諷刺的代際創傷,略帶質問意味的無奈嘆息道:
「是啊,兒子繼承财產,女兒繼承癌症。」
還有演員選取,也驚人的大膽。
馬群耀确實是泰國鮮肉頂流,但姥姥的扮演者烏薩 · 薩梅坎姆卻是首次演戲。
經驗之外,鏡頭也是真敢對準一位老人。
實不相瞞,大環境青春崇拜的側面,便是對老弱叙事的失焦與抛棄。
以老年人為主角呈現其困境的片子,市場反饋都不樂觀。
可以想象,縱然有頂流助陣,《姥姥》的故事仍算是冒險的。
魚叔查到,導演帕特 · 波尼蒂帕特拍完這部片原本已經打算退圈了。
誰料市場反饋如此熱烈,大眾口碑直接炸裂,成了一劑意外的強心針。
或許也恰恰證明了無論何時,認真講好一個故事都是行之有效的,是會被觀眾看到并認可的。
這時再看所謂的「華人文化」輸出的問題,倒有些可樂。
片子裡,姥姥執着于說潮州話。
人生終點臨近前,她總想靠近家鄉一點點。
這個細節,讓魚叔想到《童年往事》裡,一直想要回到大陸的阿婆。
她不識得路,又隔着一道海峽。
可縱使年邁失智,她仍然一次次往遠處走,再被一次次送回來。
直至去世,阿婆都沒有回到家。
「- 阿孝啊,阿婆帶你回大陸好不好?
- 好啦。
- 沿着大路走,沒過多久,過了河壩,就到了梅江橋。再走幾步路啊,就到了彎下了。
- 回大陸幹什麼啦?
- 阿婆帶你回祠堂,拜祖先啊。」
也不知,在她們魂牽夢繞的這塊土地上。
是否還有人願意耐心講述她們的故事。
這裡的觀眾,又何時才能等到下一部甘于樸素,勇于真誠的電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