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小鎮爸媽的 “直播陷阱”,從信任到負債的驚心之旅,歡迎閱讀。
信任的錯位,折射出數字時代下老年人面臨的困境。
随着豎屏直播的風起雲湧,一場針對三四線城市老人的精準圍獵悄然上演。
一些商家通過送雞蛋、送禮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借此獲取聯系方式,建立私網域流量池,并将線下營銷手段轉移到線上。
直播間裡,一些所謂的 " 專家 " 将缺乏質量認證的產品包裝成高端貨品,将普通商品宣傳為限量珍藏版。主播們聲嘶力竭地喊着 " 家人們 ",老人們笨拙地劃着手機螢幕,在精心策劃的營銷攻勢下一次次下單。
老人以為自己撿到了便宜,遇到了知心人,殊不知,這些直播間是專門為他們量身定制的 " 狩獵場 "。
他們用養老金換來的,不是實惠和健康,而是堆積如山的劣質商品、疏離的親情,甚至還有負債 ……
天上掉 " 雞蛋 "
夏娜最近發現,每次和父母視頻通話,沒說幾句就被匆匆挂斷。追問之下,父母說在看手機直播,打卡領優惠券。
一個月前,鄰居老張告訴夏娜的爸媽,附近門店聽課就能領雞蛋,一次 10 個,邀他們一起。夏娜的父母閒着無事,便欣然應允。講的是養生健康的内容,聽不聽無所謂,反正坐滿兩個小時就有雞蛋領。
寒冬臘月,老人們沒啥戶外活動,坐着玩玩手機就能領雞蛋,大家都覺得不錯。只不過一周後,雞蛋從 10 個減少到 6 個。
斷斷續續聽了半個月後,工作人員把老人們拉進微信群,讓他們觀看指定的直播,說打卡就能領優惠券,還有紅包搶。
夏娜的父母就這樣被拉進一個幾百人的本地微信群,每天定時觀看兩場直播,分别在上午和下午各一次。
只需完成打卡和答題任務,就能領取紅包,金額從幾毛到幾元不等,同時還能獲得全場通用的打折優惠券。
起初,夏娜也沒多想,以為是新店開張搞促銷。直到父母接連下單,花好幾千塊買回一堆牛初乳和益生菌,她才意識到不對勁。
" 送東西是假,賣東西是真。先是免費送禮物,接着賣低價商品,培養出信任和消費習慣後,就開始賣高價養生產品了。"夏娜說。
過年回家的時候,孫麗也發現父母家中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瓶瓶罐罐——氨糖、益生菌、蛋白肽、破壁粉,全是在老年直播間買的。
孫麗挨個檢查了這些價格不菲的 " 保健品 ",既無生產廠家,也無生產日期,典型的 " 三無產品 ",上網去搜,也查不到。
孫麗告訴父母他們上當了,但父母卻不相信:" 主播說了,這些東西是 X 知名企業特供的,連航天員都在用。"
" 也不知主播給他們灌什麼‘迷魂湯’了,不管人家說啥他們都信。花高價倒是其次,就怕他們吃壞了。"
在趙琳的眼裡,婆婆是一位特别睿智理性的老人,退休前曾是當地一所重點學校的高級教師,沒想到她也會上當。
"群裡每天直播講課,她戴着老花鏡記筆記,可認真了。婆婆以前是教化學的,按理對科技產品應該有判斷力,可還是被忽悠買了 1 萬多的制氧機和 3 萬多的理療儀,甚至花了 10 多萬去打幹細胞。"
在社交媒體上浏覽時,夏娜發現,類似的賣貨套路比比皆是。從金銀珠寶、美容護膚到家用電器、養生保健品,受害者遍布各地,被騙金額從幾百、幾千到幾十萬、上百萬不等。
圖 | 網友母親在直播間買的各類商品
網友們在吐槽家中老人被 " 洗腦式 " 直播迷惑的同時,也無意間揭開了一張 " 圍獵老人 " 的產業鏈圖譜。
" 這類騙局往往從公園、菜市場的‘雞蛋誘惑’開始,用免費小物件逐步建立信任。對不會直播購物的老人,他們手把手教學,直到教會為止。
為制造正規假象,他們還在小區附近開設類似菜鳥驿站的實體店,老人下單後商品直接配送到店。有了線下店背書,加上前期小額試水的‘成功經驗’,老人們對此深信不疑,不惜花重金購買高價劣質的商品。" 夏娜總結道。
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直播間
但是天上掉下的 " 雞蛋 " 并沒有那麼好吃,每一個 " 雞蛋 " 都暗得標好了更高的價格。
薛女士是一名專做 " 銀發經濟 " 養老板塊的創業者,據她透露,國内某知名老年大學加盟品牌正大力推廣 " 老年人私網域電商 " 的模式,在全國範圍内招募加盟商。該模式主要瞄準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的下沉市場,加盟門檻 10 萬元起。
" 他們制定了嚴密的 30 天營銷計劃。前 15 天絕不推銷,只送禮物、聊天、噓寒問暖,逐步瓦解老人的戒心。接着以低價商品試水,随後逐步推出高利潤產品,但這些商品大多是貼牌甚至山寨貨。"
薛女士介紹,此種直播模式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總部統一策劃運營,從話術設計到產品投放,從開播時間到銷售節奏,每個環節都有标準化流程,俨然一套精密運轉的 " 收割機器 "。
"通過加盟商,定向的去邀約判斷能力低的老年人。具體操作就是,在當地菜市場或繁華街道開設門店,以送雞蛋等小恩小惠為誘餌,将周邊幾公裡内的老人悉數拉入微信群,構建起精準的私網域流量池。"
以 " 私網域電商 " 為幌子,該模式吸引了大批加盟者。令人唏噓的是,部分加盟商并未意識到,自己正被卷入一場精心設計的 " 圍獵遊戲 " 中。
作為高增量群體,老年人已成為互聯網新藍海。數據顯示,我國 60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 3 億多,其入網率正快速提升,消費能力遠超預期。
電商行業入市門檻低,紅利誘人,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相比精明的年輕消費者,老年人購物行為更為 " 友好 ",即便買到品質低劣的商品,也很少主動維權。
" 老年人的錢不好掙,但好騙。"這是 " 銀發經濟 " 圈廣為流行的一句話。
很多老年人對互聯網的認知還停留在 " 電視購物 " 時代,在他們看來,直播間的主播就像電視裡的主持人一樣可信,卻不知他們可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 " 演員 "。
打開某平台針對老年人的直播間,整個銷售過程就像一場精心編排的 " 鬧劇 "。那些在年輕人眼中漏洞百出的套路,比如劇本演繹、賣慘博同情、AI 造假等,卻讓老年觀眾深信不疑,沉迷其中。
央視法治節目曾報道,一位獨居老人因輕信主播編造的各類借款理由,在每月退休金僅 4000 多元的情況下,不僅耗盡個人積蓄,還向親友借款,累計被騙 50 餘萬元。
" 制造焦慮、高科技包裝、打親情牌、情感營銷是這些商家的慣用手段。
當科技發展速度遠超老年人的适應能力時,小城鎮的長輩們便成為了互聯網時代的弱勢群體。這已不僅僅是簡單的消費問題,而是一場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的代際數字鴻溝危機。"
想退貨?難?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買到了不合格的產品,直接退貨不就行了?然而,現實并非如此簡單。
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對主播深信不疑,認為他們推薦的產品一定沒問題,甚至覺得自己撿了大便宜,根本不願退貨;另一方面,商家設定了重重障礙,退貨流程復雜繁瑣,讓人望而卻步。
夏娜的父母聽完女兒的解釋後,意識到自己上當了,但買來的東西都已經拆開,想退也退不掉,只能吃一塹長一智,當作交了 " 智商稅 "。
孫麗父母買的東西多,花費金額也比較大。盡管父母不願退貨,孫麗還是堅持要退。然而她發現,與正規電商平台的一鍵退貨不同,這些老年直播間的購物系統根本沒有退貨入口。
" 在小程式上下單非常便捷,微信支付也流暢無比,遇到問題時客服還會手把手耐心指導。但是想要退貨,門都沒有,購物平台根本沒有退貨功能!"
無奈之下,孫麗只好上網向網友求助解決辦法。搜索之後她才發現,原來很多人和她有類似的經歷。
一位網友反映,她在嘗試退貨時也遇到同樣的困難,平台壓根就沒有明确的退貨通道。聯系客服之後,她被要求提供發票等憑證,并被警告如果退貨地址寫錯就不能退款。
" 整個流程復雜且充滿各種限制,甚至伴有威脅性言辭,這明顯就是給老年人設卡,導致一些老年人即使意識到被騙,也選擇了忍氣吞聲。"
有人曾試圖截取微信群聊記錄進行舉報,卻發現直播中那些誇張離譜的宣傳内容,并未在微信文字消息中直接體現:
" 群裡的文字信息看起來都很正常,他們顯然吃準了老年人不熟悉錄屏功能,無法留存直播中的違規證據,從而規避了被舉報的風險。"
就算被舉報,一些商家也早就做好了預案。生產許可證的編号是真實的,營業執照上也包含相關產品的銷售項目,并且完成了備案。
即使消費者想通過起訴獲得賠償,法人可能并非實際經營者本人,而是被 " 雇 " 來的,往往年事已高,名下也沒有可供執行的财產。而老板 " 東窗事發 " 後随時跑路,換個法人繼續經營。
" 年輕人遇到這樣的事有時都束手無策,對于老年人來說,難度就更大了。"孫麗感嘆。
被 " 離間 " 的親情
單純的經濟損失尚可承受,但部分老人因購物問題與子女產生矛盾,導致家庭關系緊張。
孟先生發現父親頻繁在直播間購買低質商品後,将老人的手機設定為青少年模式,限制了直播觀看和支付額度。然而,老人随後跑到線下門店,讓店員幫忙又把相關限制給解除了。
一氣之下,孟先生向相關部門舉報,涉事門店很快關門。然而,父子倆的關系也因此陷入僵局。
更令人無奈的是,被舉報的店鋪停業後,他的父親又加入了另一個 " 直播群 ",購買了各種假冒偽劣產品,前前後後花費了數十萬元。
圖 | 網友 @蘇東皮 父母在直播間買的各類真假難辨的飾品和紀念币
怕被孟先生發現,老人把買來的東西到處藏。櫃子裡、床底下、甚至陽台的角落,都塞滿了各種瓶瓶罐罐和包裝盒。
" 我說什麼他都不信,主播說什麼他都信。我無意中聽到過一次直播,那個主播赤祼祼地挑撥親情關系,人為制造家庭矛盾。他們不斷灌輸‘自己的錢自己做主’的觀念,強調老人有權支配自己的财產,子女無權幹涉,甚至暗示子女不讓他們花錢買東西是在觊觎他們的積蓄,想讓他們把錢留給自己。"
圖 | 網友 @cjzm73 曬出母親花了 10 多萬在直播間買的廉價和田玉
以前,孟先生和父親的關系一直不錯,但經過主播和商家的 " 洗腦 ",父親的錢包不僅被掏空,還對自己產生了不信任感,原本親密的家庭關系也漸漸疏離。
信任的錯位,折射出數字時代下老年人面臨的困境。
如今,許多老人成為 " 留守老人 ",子女在一二線城市打拼,自己留在老家。退休後,他們生活單調,缺乏社交活動,直播間成了他們打發時間、尋找情感寄托的地方。
一些主播深谙此道,他們不僅推銷產品,還會在直播中與老人互動,噓寒問暖,甚至直呼他們為 " 爸媽 "。
這種情感上的滿足,讓老人對主播產生了信任和依賴,進而更容易被誘導消費。
孤獨感和健康焦慮的軟肋,成了騙子們攻破老人心理防線的突破口。
對于一些子女常年不在身邊的老人來說,主播成了他們的全職兒女和家庭醫生,甚至私人保姆和心理咨詢師。
主播為老人提供了充足的情緒價值和安全感,而老人則心甘情願地将自己的養老錢雙手奉上。
一些老人并非不知道自己被騙,只不過因為某些原因,他們選擇了 " 視而不見 "。
在譴責不良商家的同時,做兒女的或許也應該反醒一下自己。
(應作者和觀察對象要求,本文均采用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顯微一線觀察 ",作者:康橋,編輯:喬森,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