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雷電5标準解析:最高120G帶寬、更強但也更貴了,歡迎閱讀。
在沒有預告、也沒有大張旗鼓舉行發布會的情況下,日前英特爾方面突然就發布了全新的雷電 5 接口标準。
只不過,這一次它在帶寬上再創新高的同時,還帶來了一些略有些搞笑的技術背景,以及并不太明朗的市場預期。
兩倍還是三倍?速度 " 雙标 " 有道理
首先,我們來看看雷電 5 最基本的一些技術信息。其中在接口形狀和傳輸介質上,雷電 5 相比于雷電 4、雷電 3,并沒有做任何改變,使用的依然是兼容 USB Type-C 的接口形狀(向下兼容 USB4),并且依然基于金屬導線來實現。
而傳說中的 " 光纖雷電 ",自從第一代在索尼一款筆記型電腦上驚鴻一瞥後,就再也沒了下文。
不過雷電 5 标準這次有一個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它擁有兩種不同的傳輸速度,并分别對應不同的 " 工作模式 "。
在 " 對稱 " 模式下,雷電 5 可提供上行(發送)80Gbps、下行(回傳)80Gbps 的傳輸帶寬,也意味着它可以達到雷電 4、雷電 3 兩倍的速度。要知道,雷電 4 相比于前代的雷電 3 實際上是沒有提速的,而雷電 5 顯然解決了這個問題。
不過雷電 5 還有一個非對稱傳輸模式,此時它的上行(發送)為 120Gbps、下行(回傳)則降至 40Gbps。那麼這個模式有什麼作用呢?簡單來說,它其實是為顯示輸出功能準備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視頻信号只需要從輸出設備發送給顯示器,不需要進行回傳,所以更大的上行帶寬也就意味着雷電 5 可以同時帶動更多的高分高刷顯示器。比如同時串聯三台 4K 分辨率、144Hz 刷新率的遊戲顯示器,或是一台 8K 分辨率、120Hz(甚至更高)刷新率的專業顯示設備等。
當然,因為有兩種工作模式,所以這多少給雷電 5 的市場宣傳造成了一點小小的歧義。畢竟從(雙向)總帶寬來說,雷電 5 其實只是雷電 4 的兩倍,但如果只看上行帶寬,那麼确實也可以說它的峰值速率高達 120Gbps,達到了雷電 4 的三倍。
脫鉤 CPU,獨立芯片方案有利有弊
除了擁有兩種工作模式,在速度的市場宣傳上可能出現歧義外,雷電 5 還有個不大不小的煩惱,那就是它與雷電 3 一樣,都是基于完整獨立控制器的芯片方案。
這是什麼概念呢?簡單來說,在雷電 4 這一代上,英特爾将其控制器的一部分功能,整合到了 12、13 代酷睿的 CPU 内部。這就帶來了兩個後果,一是雷電 4 的控制芯片其實是個 " 不完整品 ",必須搭配特定的英特爾處理器(或蘋果特定的 M 系列芯片)才能使用。其二,則是這個不完整的控制芯片成本大幅降低。
于是在雷電 4 時代,它大量、普遍地出現在了各種采用英格爾方案、蘋果方案的筆記型電腦上,哪怕是價格相當親民的產品都可能有最少 1-2 個雷電 4 接口。但與此同時,隔壁采用 AMD 處理器的產品,哪怕是高達數萬元的旗艦,往往也鮮見雷電 4 接口。
然而眾所周知的是,英特爾原本的 14 代酷睿研發出了點問題,導致其產品構成出現了分裂。" 真正的 "14 代酷睿這次只會出現在移動端的部分型号上,桌面端則全部都還沿用了 13 代酷睿的設計。這就使得雷電 5 控制器不可能再集成于 CPU 内部進行商業推廣了,它只能被做成 " 全功能 " 的獨立芯片。
可這,就會帶來兩個反向的作用。首先,是雷電 5 的硬體成本在沒有 CPU" 分擔 " 後,會比雷電 4 高很多。這就或将會導致屆時市面上只有少數高端筆記型電腦、台式機產品,才會配備雷電 5 接口,而大部分的其他產品可能還是沿用雷電 4 或者 USB4 接口。
類似這種形式的雷電 5 擴展卡,屆時可能會成為許多老平台的福音
于此同時,由于雷電 5 的功能實現不再需要特定的 CPU,所以就使得它的平台兼容性反而大幅提升。别說是配備 14 代酷睿的筆記型電腦、台式機了,就算是采用 AMD 平台的產品,只要用了新的主控芯片,将也能夠無障礙地用上雷電 5 接口。甚至從理論上來說,因為不綁定 CPU,所以即便是很老前的電腦,只要用戶自行購入和安裝 PCIE 接口的雷電 5 擴展卡,也能用上這個最新的超高帶寬接口。
當然,還是那句話,雷電 5 是變強了、也确實不再挑平台了,但它大概率将會更貴。所以如果真的對這個次世代的超高帶寬接口有需求,那麼或許現在就應該早做準備(攢錢)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