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小鵬MONA,真能年銷10萬輛嗎?,歡迎閱讀。
在年後開工信裡,何小鵬指出,「今年是中國汽車品牌進入 " 血海 " 競争的第一年,也是淘汰賽的第一年。」
盡管對殘酷競争有着充分認知,但他還是給小鵬提出了不小的目标——「業績要翻倍以上」,也就是年銷 28 萬輛。
根據最新 3 月數據,小鵬交付了 9026 輛,一季度累計交付 2.18 萬輛,同比增長 20%。
要想實現年銷量翻倍的任務,小鵬壓力不小 , 為此,小鵬将推出第二品牌 MONA。
那麼,問題來了,将在今年 Q3 上市并交付的 MONA 車型,能帶來多大的成效?
此前何小鵬曾表示,小鵬将在 30 萬 + 級和 15 萬級平台上,「發布各自平台的第一款車。」
其中,15 萬級平台首款車型,正是小鵬與滴滴合作的 "MONA" 品牌首款產品。
去年,小鵬付出了總股本 3.25% 的 A 類普通股,以買下滴滴原來造車的 " 達文西 " 部門,後者也因此成為了小鵬的戰略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這 3.25% 股份的雙方規定鎖定期,只有 2 年時間,也就是到 2025 年 8 月底。
此外,要是 MONA 車型在上市後,連續 2 年銷量超過 10 萬輛,滴滴還有權利進一步增持小鵬股份到 5% 的比例。
「關于與滴滴的合作,我和程維交流之後認為,小鵬更适合做車,滴滴更适合做運營,所以我們只是把彼此的能力交換了一下。」
「滴滴把造車業務交給我們,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更便宜,最終它的 To C 銷量會在原有基礎上放大,To B 業務也能夠做得更好。」
「因為滴滴也是我們的股東,它也有動力去把銷量做大。」
何小鵬這樣解釋了和滴滴合作造車的緣由。
關于 MONA 的規劃,小鵬指出第二品牌将進軍 10-15 萬級全球汽車市場。
其中,新品牌計劃在今年 4 月的北京車展上完成亮相,首款車型将在 Q3 上市并交付。
此外,目前 MONA 平台已規劃了 3 款車型,第二款車型将在明年上市,同樣定位 15 萬元以内。
而有了第二品牌以後,何小鵬指出,将來小鵬品牌的價位下限将适當提高一些。
參照小鵬 P5 的 15.69 萬元起售價,也許之後小鵬品牌會借鑑日系中型車入門線,将品牌起步底線提到 17 萬元附近。
MONA 定位 10-15 萬級市場的做法,這意味着它将全力進擊 A 級車市場。
現時這個級别市場的熱賣車型,包括了埃安 Y、埃安 S、海豚、元 PLUS、歐拉好貓等新能源產品。
至于燃油車方面,則更有卡羅拉、速騰、型格、鋒蘭達,以及像中國品牌的吉利星瑞、奇瑞艾瑞澤 8、哈弗 H6 等等。
論市場體量,A 級車的海量規模給不同品牌都孕育了機會,但同時也指明了更殘酷的市場競争。
不過,何小鵬始終抱有信心。
「我們不做 10 萬以内的車,15 萬内車型完全可以做到純電動 + 智能化的目标。」
「MONA 年銷量目标最少在 10 萬輛以上,我的期望是遠遠高于這個數值。」
根據小鵬和滴滴的協定,MONA 車型除了面向 To C 的消費端以外,将有一部分是返銷給滴滴的 To B 業務。
言下之意,MONA 車型的保底成績是有的。
按規劃,新品牌會先在 C 端渠道推出,幾個月後才推向 B 端市場。
何小鵬承認,To B 銷量主要是保證新品牌,從冷啟動快速發展到一定規模之上。
「在 15 萬元價位段,規模很重要,如果達到一定規模,能夠降很多成本,之後 To C 的競争力就會提高,它實際上是一個循環。」
「這時再去跟市場上的 15 萬級車型去打,它們會非常沒有競争力。」
何小鵬指出,MONA 第一款車會是 A 級車裡的爆款,月銷目标 1 萬輛,產能不是問題。
小鵬汽車副董事長兼總裁顧宏地也說到,首款產品需要達到每個月過萬輛的供應,只有這樣的規模,才會認為是成功。
「我們不是彎道超車,而是換道超車。」
「我相信,MONA 會與同價位段車型拉開巨大代際差距,開拓一個全新廣闊的藍海市場。」
MONA,能擔得起這使命嗎?
MONA 的第一款車,不是 100% 出自于小鵬手下。
何小鵬曾提及,滴滴原來給第一款車做的完成度已經非常高,為此投入了大幾十億元的開發成本,已達到準量產的程度。
正因為這樣,小鵬認為 MONA 是個有吸引力的資產,繼而選擇将其收購,并接手剩餘的研發工作。
MONA 的首款車型是轎車,這也容易讓人想到了相近價位的小鵬 P5。
何小鵬指出,P5 作為小鵬原有平台車型,和 MONA 會有着很大差異,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產品。
從產品形态來看,MONA 首款車型更多呈現了轎跑姿态,跟 P5 追求的中庸造型确實有出入。
聯想到滴滴啟動造車的 2021 年,同期投身造車事業的小米選擇了對标 Model 3,繼而有了現在的 SU7。
照此來看,也許 MONA 這款車型本就想着成為 15 萬級以内、空間更大的「Model 3 青春版」。
滴滴給 MONA 确定了大體的造型取向,至于小鵬的改造,則更多來源于内部搭建。
去年何小鵬說過,新車将全面采用小鵬的電子電氣架構和 XNGP 體系。
他還指出,小鵬在最主流的 15 萬級别,有能力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
近期,何小鵬在提到新品牌時再次強調:
「小鵬将成為中國首個将高階智駕帶到 10-15 萬元 A 級車市場的車企,且可實現盈利,并将會面向全球市場。」
用智駕來變革市場,這将是 MONA 制勝的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上個月何小鵬說到,他相信智駕将在 2025 年開始進入全面的高階智能化時代。
「從我們這來看,今天的技術在未來 12 個月到 36 個月之間,一定會形成明顯的轉捩點。」
而該轉捩點,就在于大模型的端到端能力迭代。
何小鵬指出,今年小鵬将開展 " 以智駕為核心 " 的 AI 技術更新,計劃投入研發 35 億元,新招募 4000 人。
「這是一個需要大算力、大數據,投入很多人和很多錢的工作。」,何小鵬坦承。
其中,今年 Q2 小鵬将兌現「AI 大模型上車」的承諾,如此進度也使其繼續立足于業内第一梯隊。
在大模型的助力下,智駕将能突破原來只能由程式員寫好的行為規則,自主克服更復雜的交通場景。
為此,MONA 将采取純視覺方案,不再配備激光雷達,減低硬體成本上的壓力。
不過,作為 10-15 萬元區間的產品,MONA 能在智駕層面赢得多大的用戶信任度、跟高階市場車型相比存有多大的實力差距,答案仍待揭秘。
總的來說,現時 10-15 萬級市場還沒有能兼顧大空間和高階智駕的轎跑車型。
MONA 的出現,無疑将能搶得一定先機。
只是,這份先機能為 MONA 換來多大的市場盤子呢?
MONA 的定位,是要做「更便宜的小鵬。」
用更低的價格,買到跟小鵬品牌智能化水平相當的體驗,這就是 MONA 能給出的核心價值。
不過,「MONA 不能為小鵬帶來足夠高的利潤」,這點也是小鵬财務與會計副總裁吳佳銘在财報會上的坦言。
此外,擺在 MONA 前面的難題,還在于智駕對于剛需市場的吸引力問題。
在此之前,去年寶駿雲朵聯手大疆,以 10 萬出頭的價格,打出了支持通勤模式的智駕水平。
然而,在這場寶駿稱之為 " 史詩級 " 的市場變革裡,雲朵并沒有創造出市場奇迹。
反之小鵬作為向來的智能化堅定者,如此堅持不難為 MONA 提供到更多品牌賦能。
只是能否達到月銷過萬的預期,這裡也許仍存有不确定性。
畢竟跟追逐智能化相比,「品牌的可靠程度」才是 10-15 萬級剛需群體的着眼點。
因此,MONA 想要從比亞迪、吉利、長城等傳統勁旅身上打開僵局,難度預期不宜放得太低。
其中,比亞迪還将發布第五代 DM-i 混動技術,首發該技術的秦 L 将與 MONA 展開直接競争。
小鵬 MONA 的對手,還包括了在此價位布滿火力點的哪吒和零跑。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個品牌向來有着 " 車界小米 " 一般的印象。
而如今作為正身的小米汽車下場以後,這幾個品牌也很難再成為主張科技賣點性價比的「小米替身」。
因此,如今小鵬選擇往下沉市場走,也是現實所迫。
不過,打出理想平替的零跑 C10、想做蔚來平替的哪吒 L,亦已做好了戰鬥姿勢。
MONA 将怎樣完成破局,以及實現月銷過萬,這點值得期待。
小鵬在企業戰略決策當中,堅定選擇了智能化,當中包括了智艙和智駕。
這種選擇,在幾年前新能源車市場剛爆發之初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小鵬 P7 正是受惠者之一。
但到了如今,随着業内智能化水平革新到了一定程度,瓶頸問題已不得不去重視起來。
論語音互動能力,在文心一言大模型支撐下的極越,不能說比小鵬的差。
論智駕表現,第一款車上市的小米就已經喊出了「今年内要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小鵬的 " 智能化領先 " 标籤,明顯已受到了不少壓力。
與此同時,立足于大模型持續燒錢、湊算力的事實,這也一再拷問着企業是否具備了相當的财務能力。
值得留意的是,去年小鵬總收入 306.8 億元,同比增長 14.2%。
但全年虧損程度,比起 2022 年的還要大。
至于研發費用 52.8 億元,也只是同比增長了 1.2%。
研發投入沒跟上收入增速,這對于強調智能标籤的小鵬來說,将帶來怎樣的挑戰,答案不言而喻。
堅持科技标籤,強調自研實力,這種企業取向值得尊敬。
但這,也可能讓體量還不夠大的小鵬活得夠嗆。
任何想對标特斯拉的車企,不該忽視自身跟特斯拉的銷量差距,以及特斯拉在全球市場範圍内的統治地位。
可以看到,大膽喊出對标 Model 3 的小米 SU7,也在以高性能标籤來取悅年輕人。
至于智能化水平未及第一梯隊的比亞迪,則是用年輕化設計的海洋網產品迎合市場。
反觀小鵬方面,此前 X9 已經用個性來強調年輕态。
「年輕态」,是否将成為接下來小鵬及 MONA 的新标籤,我們拭目以待。
小鵬跟 MONA 的關系,有點像是魏牌和哈弗的組合。
在用上企業一把手的名字之下,小鵬選擇将品牌定位得更高,也是情理之中。
只是對于小鵬來說,母品牌還沒站穩腳跟,這時推出新品牌的做法是否恰當,這點只有時間能去作答。
這樣一種企業資源的分散投資,對于财務數據不好看的新勢力意味着什麼,答案心裡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相關部門發話,「鼓勵支持央企開展高質量投資并購,專業化整合,加快掌握產業核心資源和關鍵技術。」
哪家屬于是 " 高質量 ",誰又值得被并購整合?這也唯有時間才能确定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