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羅永浩瞄準AI硬體!新品理念超前,能否一雪TNT前恥?,歡迎閲讀。
羅永浩的 " 真還傳 " 還未畫上句号," 最後一次創業 " 已在進程中。
2022 年 7 月 10 日,羅永浩創立了細紅線科技有限公司,最初是計劃開發 AR 作業系統和硬體產品。但在 2024 年,技術風向發生了變化,行業聚焦在 AI 賽道,直接影響到了細紅線的戰略布局。
有媒體報道稱,在細紅線内部工作的人員透露,公司将在蛇年春節前後發布首款 AI 硬體。新品的重點将會是軟體方案,主打 AI Agent,并配合一款 AI native 硬體銷售,硬體初步有兩個版本。内部人員還稱新品 " 理念非常超前 ",最終定價還沒出來,内部預期不會太便宜,對其銷量暫不看好,因為 " 新事物往往沒有參考對象 "。
招聘平台信息顯示,細紅線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在招 AI 產品經理和 AI 研發工程師,可見羅永浩 All in AI 的決心。
(圖片來自 Boss 直聘)
錘子手機創業失敗,運氣爆棚的羅永浩靠直播帶貨還了一屁股債。不過,羅永浩這人屬于典型的 " 折疊到至死方休 " 的創業者。在告别 AR 作業系統和硬體之後,細紅線這一次改弦更張,瞄準了 AI 硬體風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羅永浩算是 AI 硬體的開山鼻祖。記得 2018 年,雷科技受邀參加錘子科技在成都舉辦的倒數第二場發布會時,羅永浩就親自發布了一款 "AI 硬體 "TNT ——這是一台 100% 依賴語音互動的台式電腦,定價數萬,然而受制于當時的 AI 技術水平,羅永浩要讓 TNT" 一句話處理 Word 做 PPT" 的產品願景未能實現。伴随着 " 噓!别吵到我用 TNT" 的名場面,TNT 成為錘子科技最後的絕唱。
如今,随着大模型技術的爆發,AI 重新定義硬體被行業再度提上日程,甚至大有成為硬體行業風口的趨勢。羅永浩這一次再做 AI 硬體,會打造出真正的革命性產品嗎?
今年 4 月份,羅永浩在一次直播中預告,稱将會發布一款神秘產品,具有颠覆性、破壞性的創新,還提到新產品将是 " 高科技產品 "" 智能化設備 ",呼籲粉絲準備好 199 美元和 299 美元這個預算。當時他并未透露新產品的具體形态,結合預算判斷,十分符合主流國產 AR 眼鏡的價位段。
在細紅線工作的内部人員透露,大約在一個月前,公司裏有一群人被拉去做秘密封閉研發,為了衝刺,封閉研發組的人員已經連續多天高強度作業。緊迫和倉促背後大概説明一件事,細紅線的研發方向和研發項目,短期内已經發生了大幅變動,因此才需要搶進度。
值得一提的是,内部人員稱細紅線新品不計劃搞預售,發布即可購買,這也意味着產品的開發周期得壓縮到極限。
結合這些線索以及羅永浩對產品的态度來看,細紅線正在推進的產品形态可能前所未見,至少不是市面上常見的,我們或許能通過以下這些 AI 新物種去猜猜羅永浩對下一代智能設備的設想。
CES2024 展會上,美國初創公司 Rabbit 帶來了一款名為 "Rabbit R1" 的 AI 新物種,它只由一塊 2.88 英寸的觸控屏 + 模拟撥輪 + 可旋轉的攝像頭組成,計算硬體很簡單,售價僅為 199 美元,預售首日便賣出 1 萬台。
(圖片來自 Rabbit)
Rabbit R1 的核心是其内置的 Rabbit OS,擁有理解自然語言并自動執行的大模型能力,支持控制音樂、訂票、制定行程、購物、打車等一系列的自動化執行動作。也就是説,整套硬體都是圍繞着 AI 大模型互動建立的。
要説創新當然是有,但由于各種服務配套沒跟上,Rabbit R1 的互動有些太想當然,許多用户反映拿到手之後就 " 解毒 ",沒賣多久就遇冷,甚至被評為 " 年度最差 AI 產品 "。
另一家初創公司 Humane 推出的 AI Pin 被行業認為是一款颠覆性的產品,互動方式以觸摸、語音、手勢為主,并通過投影裝置投射顯示内容,内置 GPT-4,并且能夠獨立工作,不依賴手機等個人終端。
它的結局和 Rabbit R1 一樣,歸根到底還是技術概念走得太快,忽略了當下的現實條件,最終搞了一款 " 半成品 ",AI 自動執行看似美好,實際上還有許多欠缺,這一欠缺來源于大模型的數據儲備,主打 " 自動駕駛 " 的榮耀 YOYO 助手也不敢説完全實現全場景自動互動。
由于互動邏輯上的變化,圍繞 AI 大模型展開的硬體設計的确會不同于傳統的個人終端,同時更依賴服務配套,這些 AI 新物種對細紅線 AI 新品而言無疑是重要的前車之鑑。
小雷認為,羅永浩心目中大概率是不接受半成品的,這麼多年對蘋果公司冷嘲熱諷,説明他對產品有自己的追求,内部人士對羅永浩的看法是很 " 完美主義 ",給團隊上強度,未完成的產品肯定是不會推向市場的。
All in AI 的羅永浩還有回歸 AR 的機會嗎?小雷的看法是不排除,但可能性不高。據了解,細紅線團隊在巅峰時期曾達到 150 多人,包括來自錘子科技的老員工以及具有 AR 硬體開發經驗的從業者,但距離羅永浩計劃中的千人仍有巨大差距。
以目前細紅線的技術儲備和團隊規模,要在短期内推出一款足夠成熟且體驗完善的 AR 眼鏡并不現實。Meta 當年為了做 AR,投入數百億美元,如今真正做成功的卻是一款功能基礎且相對低價的 Ray-Ban。
另外,在芯片、光學、電池技術未出現重大突破之前,AR 眼鏡這一形态的路幾乎要觸碰到天花板。
AR 領網域充滿光明的 2022 年,羅永浩曾規劃,在 AR 消費電子成熟前,用五年時間,每年研發一款原型機用户作業系統開發,不對外發布產品。如今看來,第一代產品還沒做好,AR 時代轉眼間切換到 AI 時代了,往好了想,沒有產品布局的細紅線能夠很快掉轉船頭。
相比之下,AI 有更廣泛的适用場景,能夠在多種形态設備上跑通,準入門檻也比 AR/MR 更低,主攻 AI 在小雷看來是羅永浩最正确的選擇,但也會意味着此前在 AR 領網域的努力化為泡影。
市面上主流的 AI 軟硬體結合方案有很多,例如 "AI 手機 ""AI 穿戴 ""AI PC" 等,開發團隊通過在設備的作業系統中内置 AI 大模型能力以實現智能化,主要的作用是依托生成式大模型提供文生文、文生圖、文字總結等能力,手機領網域有蘋果、OPPO、華為、榮耀等,AI 眼鏡領網域中還有 Rokid、雷鳥、閃極等。
(圖片來自閃極)
而有的廠商更進一步,圍繞 AI 智能化重構作業系統,能夠實現更復雜的大規模任務并行,例如前面提到的手機 " 自動駕駛 ",這方面榮耀 YOYO 很有代表性。
另外還有以軟體形态存在的 AI 產品,例如豆包、ChatGPT、Gemini、Kimi 等生成類 AI 軟體,适配性更廣泛,終端能裝就能用。
但總的來説,這一系列 AI 化都是基于現有的成熟終端方案改進,或者是依托現有設備運行的,優勢在于能夠引導用户接觸 AI 能力,同時不丢失作為傳統設備的職能。而細紅線首款新品以 AI Agent 為起點,理念和常規的 AI 大模型已經不同。
市場并不缺成熟解決方案,產品跟随主流不會很差,卻無法給市場留下記憶點,泯然眾人。羅永浩顯然不是這樣的人,當年的錘子手機光是在功能上就 " 養活 " 了眾多國内深度定制系統。他曾在某位網友的評論中,表達了 " 手機本身就是寡淡 " 的想法。
(圖片來自微博)
AI 大模型的出現改變了軟體生态,催生了全新的人機互動方式和使用場景,也會直接影響到 AI 硬體的設計思路,Rabbit R1 的确是一個很适合作為 AI Agent 的載體,在未來,所有的軟體服務都會被自動化執行,不再需要大屏互動,因此把螢幕做小,又增加了不同于智能手機的互動設計。
我們尚不清楚羅永浩對下一代 AI 設備的理解是如何,也不知道未來的 AI 還可以對我們產生什麼樣的意義,在小雷看來,AI 浪潮之下,軟硬體之間的結合方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羅永浩能否在這個風口上推出真正有颠覆性意義的 AI 產品,決定了細紅線在 AI 時代的站位。
或許在羅永浩看來,AR 也好,AI 也罷,本質上都是憑借自己敏鋭的行業嗅覺走在行業趨勢前面。
但無論是 AR 還是 AI,此刻的羅永浩比任何一家智能設備公司創始人都需要一款設備——一款能夠像初代 iPhone+iOS 一樣具備革命性意義的產品。
老實説,沒有市售產品,羅永浩手的細紅線科技很難做到資金回籠,更何況手上還有錘子供應鏈之類的債務沒有完全還清,壓力不是一般的大。細紅線把大量時間和試錯成本都用在了 AR 眼鏡上,2024 年第一季度,細紅線的開發團隊才将軟體的開發方向固定在 AI Agent 上,時間緊任務急,留給羅永浩的時間其實不多。
(圖片來自豆包 AI)
羅永浩曾表示,接下來會 " 火力全開,興風作浪,用一切合法合規合乎商業倫理的方式 ",做大做強現金收入,償還剩下的 5 個億,不知道其中是否包括 AI 產品帶來的收入。
細紅線的首款新品任務艱巨,市場挑戰很大,AI 品類日漸豐富,擁有 AI 大模型解決方案和大量資金支持的 AI 公司會更快崛起,制霸 AI 賽道只是時間問題。不管最終落地形态如何,羅永浩的當務之急就是拿出一款方案足夠成熟的產品。
這是羅永浩 " 最後一次創業 ",也是他傾盡所有資源投入的一次創業,小雷并不希望他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