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石破茂想多了?訪美期間提出購買已停產10年的C-17,歡迎閱讀。
據日本共同社今天報道,在日本首相石破茂月初訪問美國期間,曾在 2 月 7 日與美國總統唐納德 · 特朗普的會談當中,提到了 " 購買美國大型運輸機 " 的意向,目的是提高自衛隊的人員、物資和裝備投送能力,多名日本政府相關人士于 26 日證實了這一消息。報道稱,石破茂在此次會晤的準備階段就已預想到,特朗普将要求日本提高自身所負擔的防衛費用,因此這一提議相當于對特朗普可能提出的要求一種先發制人的舉措。
(資料圖)在駐日美軍橫田基地的美國空軍 C-17 運輸機
相關知情人士透露稱,石破茂是在華盛頓進行相關會談時表示出了從美國購買(運輸機)的願望,特朗普方面也對此表示了歡迎。這一表态使得美制波音 C-17 運輸機成為了日本政府的一個 " 有力選項 "。相比于日本國產的 C-2,C-17 的最大起飛重量為前者的近 1.9 倍(C-2:141 噸 /C-17:265 噸),最大載重是前者的 2.15 倍(C-2:36 噸 /C-17:77.5 噸),二者接近滿載情況下航程也相差無幾(4480 千米 /4500 千米)。一些日本網民推測,石破茂的這一決定,也可能因為即便 10 式這種陸上自衛隊裝備中相對較輕的坦克(戰鬥全重 44 噸),C-2 也無法裝載而提出的。
(資料圖)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川崎 C-2 運輸機正在測試裝載陸上自衛隊 16 式裝甲戰鬥車 日本航空自衛隊美保基地
不過報道也表示,從海外進口的大型軍用裝備價格一般都相當昂貴,以印度在 2011 年采購 10 架 C-17 運輸機的交易為例,其合同總價值為 41 億美元(當年匯率折合人民币約 260 億元)。這種大額采購款項通常會在幾年内分期支付,可能會為防衛預算帶來持續壓力,進而導致相關軍費開支整體性膨脹。
但更大的問題在于,波音公司早已在 2013 年 9 月宣布 C-17 停止生產,并在 2015 年向客戶交付了最後一架 C-17 後,随即關閉了生產線所在的波音長灘工廠,結束了其自 1941 年作為道格拉斯工廠起連續 74 年制造飛機的歷史,此外,波音還于當年削減了與 C-17 相關的 3000 多個職位,這使得 C-17 的停產幾乎是以一種 " 不可逆 " 的方式進行。
2015 年初,波音長灘工廠最後一架 C-17 的機頭部分正在與機身對接 社交媒體
因此,即便日本決定購買 C-17,已經關閉 10 年的生產線也很難在短時間内恢復運轉并生產新機,而想要恢復生產就必然需要購買者出資,因此日本采購 C-17 的成本必然膨脹,否則只能考慮另外的方式獲取,比如購買美軍現役的二手飛機。日本國内也有聲音批判稱,哪怕是需要使用運輸機快速投送的遠距離海外作戰,大部分情況下投送的也主要是相對輕便的快速反應裝備,比如日本陸上自衛隊裝備的 16 式輪式裝甲戰鬥車,反之花大價錢購買運輸機來投送數量有限的坦克,在作戰上實際并無太大用處,因此花大價錢購買 C-17 對于日本來說有多大用處是很成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