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出海歐美,中餐企業要降維打擊了?沒那麼容易,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餐觀局,作者:孟一,題圖來自:AI 生成
繼東南亞出海潮之後,中餐企業開始進軍歐美市場。
據晚點 LatePost 消息,瑞幸咖啡計劃于 2024 年四季度至 2025 年一季度啟動大規模出海計劃,重點考慮東南亞和美國市場。
此前,海底撈、喜茶、外婆家、快樂小羊開了美國分店,楊國福、小龍坎、大龍燚等則開了歐洲分店。其中,海底撈在北美開了 18 家店,喜茶美國首店開業首日,門店銷量超 2500 杯,楊國福已在英、法、德等歐洲市場開了多家分店。最近,檸季創始合夥人汪潔也帶着團隊抵達美國洛杉矶,考察美國市場。
中餐企業出海歐美,大多是看中了歐美較強的消費力和相對較少的中餐供給。
美國的餐飲體量和中國相當,擁有 3.3 億人口,中美餐飲市場各占全球餐飲市場的 1/4;歐洲的中餐水平整體更加落後,餐飲存活率較高,英國高街(比較接近中國的商業步行街)的餐廳門店首年存活率在 90% 左右,美國在 70%。中餐在歐美似乎确實有着較大的發展潛力。
但中國餐飲品牌出海歐美,在充滿機遇的同時,也存在着一些挑戰和待解決的問題。本期,餐觀局将帶領餐飲人一起看看中餐企業出海歐美的 " 另一面 "。
一、人工成本較高
當國内茶飲卷到 9.9 元 / 杯時,美國一杯茶飲的價格在 4~8 美元 / 杯,約合人民币 28~56 元一杯。
圖|汪潔朋友圈
喜茶美國首店的價格區間在 3.99 到 7.49 美元 / 杯,也和美國當地同類品牌價格相當。外婆家的美國分店,人均 45 美元。
一杯奶茶在美國能賣上 50 元?慕了慕了。這可能是很多中國餐飲老板看到價目表後的反應。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圖|喜茶價目表|來源網絡
汪潔告訴餐觀局:" 出海,沒有想象中容易。不要算匯率,我們算一筆賬,一杯奶茶賣 7 美元,一個基層員工工資是 3000~4000 美元,而且員工一周工作時間還不能超過 40 小時,超過工資就要 double。這樣算下來,是不是和國内也差不多了?"
什麼意思?我們不能孤立地看產品價格表,還要看開一家餐飲店的成本結構。
美國餐廳門店成本結構和中國存在較大的區别。如果說食材成本控制在 20%、租金成本控制在 7%~8%,門店的人力成本可能達到 30%,甚至是 35%~40%。
我們來看看美國的基層員工的工資标準。
據了解,聯邦最低工資标準是 7.25 美元 / 小時,還有大約 30 個州最低工資标準比聯邦要求更高,以加州為例,最低工資标準是 16 美元 / 小時。
如果是快餐員工,最低工資标準是 20 美元 / 小時。
如果是在全服務餐廳(可以理解為正餐餐廳),2022 年服務員的時薪中位數為 27 美元 = 小費中位數 20 美元 + 雇主支付的每小時工資中位數 7 美元。
并且,最低工資标準還在提高。
如果存在加班情況更高,在一個工作日内工作超過 8 小時,或在一個工作周内工作超過 40 小時,應按正常工資的 1.5 倍支付工資。一天工作時間超過 12 小時,其工資不得少于正常工資的兩倍。
這還是美國餐廳的成本,如果是中餐企業在美國開餐廳,可能還會有更多 " 附加 " 成本。外婆家美國分店的團隊就曾提過:" 因為地處曼哈頓區,各項成本跟國内比都高出許多。"
所以,在美國,會看到很多中餐館的經營形式,是一整個家族在經營,從中國來的父母兄弟姐妹、堂弟堂妹、表弟表妹等一大家子人共同經營。
美國的中餐館,人均消費一般是 100~200 美元左右,外婆家的人均消費在 45 美元左右,可見,出海的外婆家仍然在堅持高性價比模式。
以此類推,美國最大的中餐品牌熊貓快餐,如今已擁有超過 2500 家門店,年營收超過 50 億美元,它一葷一素加飲料,售價不到 10 美元,已經把價格和成本把控到了極致。
試想一下,如果是中式快餐企業來美開店,一份飯只掙幾分錢,中國的快餐店能生存下來嗎?
二、美國最大奶茶店規模 300 家
" 中國最大的奶茶店是蜜雪冰城,開了 3 萬家,美國最大的奶茶店,開了 300 多家店。簡單推算,如果在美國開了 20 家店,可能就相當于國内開 2000 家店的規模了。在美國開店,很難很快跑起來。" 業内人士告訴餐觀局。
不僅僅前文所述的美國開店成本高、價格内卷,在美國開店可能也跑不起來。
一方面,這和歐美習慣喝咖啡,而非喝奶茶的消費習慣有關。奶茶面臨 " 破圈 " 難題。另一方面,在美國開店,有諸多客觀限制。
第一,開店周期,以 " 年 " 為部門計算。
從籤訂合同到算起,到把店開出,9 個月算速度快的。外婆家美國分店就籌備了 3 年,從 2021 年開始籌備,直到 2024 年初才完工亮相。
可能在國内,開一家奶茶店 20 天就搞定了。為什麼在美國開店這麼慢?這個時間到底都花在哪兒了?
業内人士告訴餐觀局:" 光談租約可能就要談 4~6 周。我們習慣用電話溝通,美國人用郵件溝通,發一個郵件以周為部門進行回復,比如這周回復你可以來看,下周告訴你價格,下下周你覺得價格合适開始約看房,對方告訴你,前面還有 10 個人也要看要排隊,直到排到你。
從籤訂了合同起,為什麼還要花 9~12 個月的時間呢?因為在美國開店,每推進一個環節,都需要等審核,裝修備案、食品衛生各種手續。如果你不等審核,輕則面臨罰款,重則面臨全被推翻,不再與你合作。而且在美國,一般籤合同一籤就是 5 年,審核也會非常嚴,整個商業體是有嚴格的規劃的,比如甜品、咖啡、火鍋多少家店,都有規定。麻煩和低效的另一面是,美國的商業确實更成熟。"
第二,人工效率低,招工難。
經常有中國的餐飲老板吐槽外國人,又貴又不好用,效率低下,中國人一個人的工作量可能抵得上 2 個外國人。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管理成本也會變高,比如國内的一個店匹配 4 個基層員工即可,國外可能要匹配 6~7 個,這就導致管理成本和管理精力雙雙變高。
而且,外國人還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比如,奶茶加料加奶茶的步驟太多,稍微復雜一點,就很可能做不好,炒菜也是一樣。
不同種族的人工作能力可能也不一樣,中餐館裡炒菜的基本都是墨西哥人。墨西哥人的人生觀就是及時行樂,一周結一次薪資,出去花完,過兩天再回來上班。所以,用 " 畫餅 " 的方式激勵墨西哥人是行不通的。
所以,在美國開店,招聘和留住員工,并不容易。
第三,标準化程度不高。
這就是美國的中餐館面臨的問題,如果依賴後廚,很難幹得長久。而且出品也會不穩定,這是開店的硬傷。
就算是家族店,能開得長久,但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标準化程度低、效率極其低下,幾個家常菜,1 個半小時才能上齊。
标準化程度、人工成本、開店周期,這幾個在中國連鎖店看來早已不是問題的問題,在美國可能舉步維艱。
想像國内一樣,動辄 1~2 年開出一兩千家店,難度系數相當高。
三、" 中餐國際化,宏大且充滿變數的議題 "
中餐企業出海開店,還會有很多挑戰。
第一,整店輸出的挑戰。
有品牌直接進行整店輸出,在海外開分店,但可能品牌創始人、研發、供應鏈等關鍵高層都沒有親自去。
這會導致什麼問題?團隊踩了坑,但品牌高層并不了解真實情況。比如,有些設備從國内運到國外,結果不達标,按國内正常思路是,找收二手設備的拉走。但在美國,可能只能當垃圾運走,而運垃圾要額外花錢,這又是一筆成本。
第二,產品口味的挑戰。
如果直接把國内的產品原封不動復制到美國,也會出問題。
因為美國人嗜甜,喜歡高糖高熱量,當我們國内都在減糖控糖的時候,美國人酷愛甜食。他們喜歡的糖,可能是我們國内正常糖的 2~3 倍。所以,中國的產品到海外,要調。而不能 " 照搬 "。
圖|來源網絡
" 肯德基來中國賣起了豆漿油條,‘走出去’的中國餐飲品牌同樣要根據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做适當調整。"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分析。
九毛九集團有關負責人采訪中也表示:" 我們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口味偏好與飲食習慣,對菜品進行适應性改良,使之既能保持川菜的地道風味,又兼顧了各地消費者的口味偏好,實現了與當地市場的深度融合。"
人民日報海外版采訪相關領網域專家稱," 出海 " 企業應根據所在國家的法律法規進行優化調整,根據當地飲食文化進行產品創新。
第三,供應鏈的挑戰。
最近,檸季創始合夥人汪潔帶着團隊抵達美國洛杉矶,考察旅程中的一條朋友圈,一語中的點出了餐飲品牌出海核心關鍵詞:
" 感人的晚餐,一個半小時才上齊菜,中餐出海加油哦!中餐國際化是個宏大且充滿變數的議題,洛杉矶這頓中餐體驗,實際上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中餐在國際化道路上面臨的種種挑戰 …… 我們需要建立起一套高效、靈活的供應鏈體系,提升供應鏈的管理能力 ……"
之所以 1 小時才能上齊餐,就是因為在海外開中餐廳,供應鏈成本高且效率低。
因為美國的中餐企業較少,B 端用戶體量不足和标準化程度低,導致供應鏈很難提供高效精準的服務。開一家奶茶店,需要茶、奶、水果、珍珠等原材料,還需要包裝材料、設備器材等等。而歐美距離中國較遠,容易出現缺貨問題。同樣是茶飲,霸王茶姬、檸季、喜茶的產品可能就不同,無法擁有通用的供應鏈。短期内,也就很難擁有高效低成本的供應鏈。
另外," 進口政策的限制 " 也增大了供應鏈的難度。
前段時間,字節跳動新加坡辦公處發生食物中毒事件,問題食物疑似來自新加坡雲海肴和莆田兩家供應商。據知情人士透露,感到不适的員工主要食用了中式自助餐中的變質雞肉,而當日肉類供應商為新加坡雲海肴。
結合此前雲海肴相關負責人對媒體公開的表示,新加坡餐廳的肉類大部分來自于本地采購,國内肉類,如雞鴨牛豬是無法進口的。肉類沒辦法從國内進口,就要想辦法在當地找供應商,這就需要制定嚴格的食品安全制度。
茶百道招牌飲品楊枝甘露,就由于韓國的進口政策限制,楊枝甘露的原料台農芒果難以在韓國市場獲得穩定供應,茶百道就用來自南美的蘋果芒果代替了這一食材。
因為各種進口政策的限制,國外情況和中國存在差異,供應鏈甚至產品都要進行調整。
第四,法律法規的挑戰。
中餐企業出海可能第一件事,就是找好律師。
比如工商、公司、包括勞工,都要請求當地律師解決。在美國,法律傾向于保護員工而非老板,在美國面臨最多的訴訟就是勞務糾紛相關。
比如,我們在國内老板可能随口說一句,不招 40 歲以下的。但在美國,不能随便宣之于口,因為涉及年齡歧視。
有這麼多挑戰,我們中餐企業還能出海歐美嗎?
當然能,挑戰也意味着機會。
機會一,美國的消費力不錯。
泡泡瑪特上半年财報發布,其北美市場實現營收 1.8 億元,收入占比 13.2%,同比增長 377.7%。
過去三年,美國的消費需求一直都是在持續增長的狀态,且美國收入的增長快過了消費的增長速度,所以,消費作為美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未來仍有成長的空間。
而且美國餐飲體量和中國相當,中餐占美國所有餐飲門店的 4.8%,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機會二,中餐企業的目标客群,正在從華人變成當地人。
楊國福在歐洲開了眾多分店,其相關負責人曾表示:" 過了新店期,平穩運行後的海外門店,有 60%~70% 是外國本土顧客。在國内,麻辣燙通常是一人食或雙人食的選擇,但在海外會有人去楊國福聚餐,甚至過生日。"
過去,針對華人的生意只是一小撮人。現在越來越多中國的餐飲老板明白要做當地人的生意。而且随着中國的綜合國力和文化自信,越來越多中國品牌引爆海外,比如喜茶美國首店開業首日,門店銷量超 2500 杯;來自台灣的老虎堂在美國也深受歡迎,在美國開了大約 60 家店。
這也是中餐企業出海的一個良好開端。
機會三,用科技替代人工。
随着喜茶、檸季等國内知名品牌的出海,國外的奶茶市場恐怕也會慢慢卷起來。
針對人工成本過高和标準化的問題,現在已經有一些中國餐飲老板開始上科技,用智能廚房設備、炒菜機器人等替代人工。
" 企業出海,要有敬畏之心,尊重當地文化,客觀看待,因地制宜。" 汪潔稱。
中餐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各種坑可能會讓我們目不暇接,但萬物皆有裂痕,那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挑戰與機遇并存,誰能解決這些挑戰,誰就能抓住中餐出海的機遇!
就像汪潔發表在朋友圈的這段話:" 中餐企業出海,沒想象中那麼容易,也沒想象中那麼難。這跟你的決心有很大關系。"
圖|汪潔朋友圈
緊接着汪潔在評論區補充了一句:" 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與各位餐飲老板共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餐觀局,作者: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