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影視營銷迎來“唯效果論”時代?,歡迎閱讀。
作者|衛解
前有《新聞女王》,後有《無限超越班》,港台藝人在社交平台大展風采的同時,也有人在悶聲發大财。
2 月 4 日,《黑白潛行》上線優酷,當天分賬票房 333 萬,周累計分賬票房 647.9 萬 ,上線 24 天累計票房破 3074 萬,觀影人次破 514 萬,優酷站内熱度最高突破 7571。
截至今日,《黑白潛行》已經是 2024 網絡電影首日分銷票房、周累計分賬榜雙榜第一。
這似乎透露出了一個信息。在如今網台發行并重、甚至網絡側更重要的時期,對于營銷端來說,平台的播放數據,已經成為客戶的重點考察指标。
關閉播放量、調整計算機制的初期," 熱度值 " 曾有過一段時間的信任危機,播放表現也一度不受到重視。但随着多份數據的驗證,近幾年行業的堅持,相比起宣傳戰報中常常出現的熱搜、二創視頻熱度、豆瓣熱評點贊等數據,它成為了當下觀眾乃至市場最認可、也最具權威的指标之一。
這意味着,市場需求越來越回歸到 " 效果營銷 " 上,進而促使影視營銷生成了新的公式——以 " 效果 " 為導向進行規劃,每個動作都以觀看轉化為最終目的。
在需求的倒逼下,為了和用戶產生超出以往的強鏈接和高轉化,情緒營銷、男色釋出、長線售後、" 文旅 +"、微抖結合成為 2023 年的關鍵詞。
" 營銷正在從錦上添花走到雪中送炭 "。一年過去,所有的成績應證了娛樂資本論的判斷。在此節點,娛樂資本論從營銷的思維、内容和執行上,總結出了當下的三大趨勢。
" 用 " 之有方
效果營銷的驅動下,我們在當下市場看到了逐漸成型的倒推思維法,以及随之而來的意外之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閃一閃亮星星》。原創 IP、非流量女主、有所争議的男主,以過往的經驗來看,這部劇并沒有業界說的 " 爆相 "。
轉機在對男主角張萬森 " 暗戀天花板 " 人設的提煉。
相較于那一年不少劇集追随《想見你》大肆營銷的高概念,《一閃一閃亮星星》本分地經營着自己戀愛屬性。張萬森彌補了霸總風下觀眾的男二情懷,分賬劇會員播全集的機制也支持了 CP 物料的高頻釋出,以此吸引和維護年輕泛娛樂閱聽人、尤其是年輕女性。
" 張萬森,下雪了 " 成為新 " 節氣标籤 ",該劇也成了愛奇藝首部破億分賬劇集。
同年另一部黑馬,是黃景瑜主演的《罰罪》。僅看播放數值,《罰罪》超過了《王牌部隊》《天才基本法》《唐朝詭事錄》等劇集,位列 2022 年愛奇藝全站劇集熱度 TOP4。
在這部劇的閱聽人畫像裡,男性占比過半,也不乏中年群體。回看《罰罪》的宣傳," 男性向 " 确是一大特色。劇集話題完全放棄感情線,着重打造黃景瑜的寡王形象,實時跟進懸疑刑偵線的劇情進度。
從這兩個驚喜不難看出,對于文化產品尤其是非流量型來說,核心閱聽人的抓取程度,是能夠直接反映到播出效果上的。
對于營銷而言," 年輕化 " 也永遠不能放棄。
雖然長視頻平台已經過渡到 " 國民級 ",但年輕用戶在網絡的 " 戰鬥力 " 是不可忽略的。這類人群是社媒的傳播節點,使劇集影響力螺旋式上升的重要枝幹。
在農村劇賽道橫向對比《幸福到萬家》的數據後,小娛發現,該劇相關話題,很大一部分落在了女性成長、婚姻關系、子女教育等等具有社會情緒、能夠引發當下年輕人共鳴的切入點,這毫無疑問助力了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輿論場裡,進而轉化為實際的觀看效果。
《霧山五行》的出圈同樣如此。除了核心的二次元閱聽人,作品的畫風、色彩、人物風格,其實戳中的是東方美學覆蓋到的泛娛樂閱聽人,尤其是在 " 新中式 " 成為熱潮的當下,這種國風更是和大眾審美乃至情感的共鳴點,進一步讓大眾身份認同。
行業總在追求 " 破圈 ",但現實生活裡幾乎每一個社交圈,都在和 " 外界 " 接軌,所謂的邊界,或許本來就是一條虛線。在倒推思維裡,精專圈層不是圍城,而是杠杆。在圈層裡高熱度的作品,更能自然而然傳到其他圈子,效率遠遠超過硬造流量。
" 精 " 和 " 年輕化 " 不意味着對潛在用戶的放棄,而是一種更加自然的挖掘和培養。
那麼回到操作性的問題上:在劇集宣傳的過程中要如何精準定位核心閱聽人呢?
答案或許沒有那麼新穎。
從制作端出發,需要對内容亮點的敏感度,從用戶出發,則是對人群的了解和現有趨勢潮流的判斷。無論是前者和後者,最後都落到了信息抓取和行業經驗。
當然,追求 " 效果論 " 的當下,應該也有越來越多的行業人開始明白,深耕圈層和打破圈層,從來就不矛盾。
有 " 容 " 乃大
當然,内容仍然是營銷的心髒。基于用戶的大方向,宣傳的核心策略和創意補充,是支撐起效果營銷最實際的步驟。
随着大眾的娛樂敏感度越來越高,過于直白、荒謬、僵硬的營銷方式不再奏效,甚至會引發觀眾的反抗心理。可以說,當今市場的營銷趨勢,已經從 PUSH 轉向 GROWN UP WITH。在陪伴感、沉浸感的基礎上,閱聽人更要求被理解和尊重。
在《一閃一閃亮星星》的宣傳中,官微就承擔了這樣一個角色。除了物料的派送,它還開啟 " 表白助攻賽 " 給予粉絲在平台團建的機會,建立了暖男人格,和粉絲進行日常向的互動。一條 " 晚安 " 的博文,評論數超過 2000,點贊過萬。甚至微博粉絲群,也建到了四個。
這種趨勢之下。觀眾和作品乃至平台之間的連接是十分鞏固的,更是長期主義的。24 年初,《一閃一閃亮星星》同 IP 電影上線,時隔約兩年,在抖音的 CP 售後視頻點贊超過了 60 萬。影院打造的下雪場,帶着跨越時空為粉絲圓夢的概念,讓《一閃一閃亮星星》又一次刷爆互聯網。
其實這種看似困難的連接,偶爾也是能靠一些簡單的方法實現。
前段時間 " 推文式劇宣 " 一度風靡,放到傳統營銷思路裡,其實就是融入了藝人影響、reaction 的爆款文案。
事實證明,在行業追求 AI 技術普及,尤其 AI 推文本身就閱聽人群體廣泛的當下,極具個性和情緒的文案,所帶來的影響确實有可能點燃碎片化平台。
抖音博主 @逸軒 _ 發布的一條《黑白潛行》視頻下,配以 " 你真心待我,我怎能負你 ",就達到了百萬點贊,遠遠超出了他的視頻平均數據。《黑白潛行》的官抖,也曾因一條名為 " 真就我一個反派啊 " 的視頻,獲得了超 40 萬贊。
或許也正是一個個案例的後作用,劇宣從產業的末端走進了觀眾視野,不少劇粉開始将宣傳視為作品的一部分,将劇集的成功與否更多地寄托在了劇宣身上。
不可否認,當下大部分所謂的營銷創新,仍舊是一場迫于形勢的 " 舊酒裝新瓶 "。包裝之于市場的效用,可能還是沒辦法與内容質量相比,但創新之于從業者,仍舊是自我的更新與挑戰,也正在為行業帶來活力。
" 渠 " 之有道
策渠并進的趨勢也愈發明顯。
以往,宣傳側總是以使用習慣出發将用戶分類,并以此為基準策劃創意。誠然,閱聽人有各自的觸達陣地,其所樂見的傳播内容、以及能夠帶來的二次發酵能量也截然不同。
但實質今日," 興趣社交 " 已成為大勢,大眾更傾向于通過渠道裡内容質量選擇心之所向,形成新的使用習慣。22 年起,微博娛樂的内容收縮,也推進了 B 站、抖音、小紅書等平台的成長,讓閱聽人有了更多的選擇。
《幸福到萬家》的農村劇屬性,就沒有限制它的傳播渠道。無論是在下沉的抖音,以二次元、年輕為标籤的 B 站,精致麗人鍾愛的小紅書,還是泛娛樂閱聽人最常在的微博,都有着不俗讨論量。
在愛好的驅動下,縮短社交距離形成的 " 貼面安利 ",就擁有了更多的機會。線下活動、異業合作、衍生品開發等以互動性、參與感為主導的事件營銷,正在越來越多地向網生滲透,經歷磨合期後找到了相處的方式。
21 年的平安夜,恰巧是周五,溫度很低,風很大。北京街頭的人很多,其中比較奇特的是一個玩偶——挺直的身板不到三頭身,表情堅定,嘴巴呈一個标準的 "v"。他是《國王排名》的男主角波吉,生來殘缺、飽受惡意卻依舊保持善良。這一天,他擁抱了無數路過的行人,給予他們鼓勵和祝福。
當 # 平安夜街頭波吉送擁抱 # # 真人波吉長好高啊 等話題登上各個平台話題榜高位後,不少人才意識到這場為動畫提升正向評價、加強治愈标籤、拉升話題度的溫暖體驗,原來是一次營銷。
《大主宰》和《凡人修仙傳》,則是通過線下的場景塑造為大眾打造沉浸式空間。實現和粉絲的深度連接的同時,盡可能地将内容輻射到更多的閱聽人。前者範圍輻射國内六座城市的熱門商圈,後者在杭州西湖天幕百聯、納斯達克等國内外熱門渠道強勢登陸,觸達人流量 4630w+。
事件營銷的勢起,不僅能夠讓宣傳側近距離接觸到用戶、感知到最真實的反饋,還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強連接的情緒場網域,有助于後續粉絲效應的螺旋、集群發散,進而實現有效安利為平台引流。
在創新的同時," 追風 " 也是營銷沒放棄的老本行。
從淄博燒烤,到 " 爾濱 " 效應,再到如今的天水麻辣燙,要說營銷關鍵詞," 文旅 " 必然是不可忽略的一環。回顧 23 年的市場,劇集營銷也把這個點做到了極致。沙溪古鎮、廈門環東浪漫線沙灘、上海和平飯店 …… 光 23 年因影視走紅的景點,就有近十個。
如今劇集營銷,不再依賴于過往的固定思維,開始抹去對渠道的刻板印象,真正的因地制宜、獨家定制。影視營銷從業者作為影視產品與大眾間的橋梁,需要精巧設計 " 播 " 出去的内容、讓閱聽人自行 " 傳 " 到四面八方,讓營銷動作事半功倍,最終歸于實際的觀看熱度。
而在這些營銷動作的背後,伯樂營銷進入了小娛的視線。
對于行業來說,伯樂的名字并不陌生。13 年成立後兩年,就憑借《捉妖記》《芳華》《悟空傳》等項目在行業樹立起口碑,23 年票房 Top3 的《孤注一擲》,也有它的助力。
帶着電影營銷領網域的經驗走進網生,讓伯樂營銷在 " 搞事 " 越發如魚得水。以往的成功樣本,讓伯樂能夠通過作品切入生活場景打造共同記憶,也十分擅長尋找情緒點,實現從聲量到效果的轉化。
盡管外界環境令人眼花缭亂,但回顧伯樂一直以來的經歷,堅持效果一直都是 " 隐藏任務 ",或許也是外界對伯樂 " 愛推爆款 " 的 " 刻板印象 " 的由來。與其說伯樂在網生賽道是走向轉變迎合趨勢,不如說是撕開包裝、回歸營銷本質。
一直以來,伯樂似乎都沒有講營銷效果停留于口頭,而是想要滿足閱聽人的需求和想法,促成觀看,完成商品或服務的成功交換。在平台追求增效提質的當下,這樣的趨勢勢必也是行業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