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前華為“天才少年”入局,具身智能新賽開場,歡迎閱讀。
由前華為 " 天才少年 " 稚晖君創建的智元機器人于今日正式發布了一款具身智能產品 " 遠征 A1"。在直播現場,稚晖君表示遠征 A1 将首先用于新能源制造、3C 制造等場景,目前正在與頭部企業進行對接。
稚晖君原名彭志輝,他的成名始于 2020 年參與華為 " 天才少年 " 項目。公開資料顯示,華為 " 天才少年 " 的稅前年薪分三檔,最高級 182 萬元至 201 萬元、第二檔 140.5 萬元至 156.5 萬元、第三檔 89.6 萬至 100.8 萬元。目前只有 7 人拿到過最高級年薪 201 萬元,稚晖君就在其中。
在入職華為之前,稚晖君通過 B 站展示了其機械臂 Dummy、自動駕駛自行車等作品。在被曝出從華為離職後,其表示 " 傳言不虛,細節不表,接下來我會開啟一段新的事業,去做更有挑戰的事情 "。
秘密浮出水面
今年 2 月,稚晖君的創業公司智元機器人(Agibot)正式成立。
公開資料顯示,公司專注于發展通用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公司,致力于以 AI 和機器人的深度融合,長期投入打造有競争力的機器人產品和生态。願景是創造具有高度智能和實用價值,可以在現實世界為人類提供勞動力服務的下一代量產型機器人產品。
4 月 1 日,拖更許久的稚晖君終于更新了一期 B 站視頻,展示了自制的全新雙足機器人哪吒。并表示在通用機器人和大模型的結合上,團隊也會有一些動作。
三天後,稚晖君在微博上發布招聘信息,希望志同道合的夥伴加入,一起推動 AGI 機器人的實現。他表示,現在 AI 正在往 AGI 聖杯的方向加速邁進,LLM+Robotics 的組合已是必然趨勢,機器人會很快迎來應用場景爆發的拐點。
5 月底,智元機器人獲得了 BV 百度風投、經緯創投、鼎輝資本、高榕資本等知名機構的投資。公司注冊資本增至 4847 萬,投後估值據稱已達十幾億美元左右,來到獨角獸規模。
今日上午,稚晖君作為 CTO 揭曉了這款大模型加持下的智元具身智能機器人遠征 A1。其身高 175cm,整體采用類人型造型。這台機器人擁有超過 49 個自由度,其中機器人手部擁有 12 個主動自由度,5 個被動自由度。同時手部配有指尖攝像頭可以分辨操作物的顏色、形狀、材質等。遠征 A1 号稱擁有 200TOPS 算力,配有 RGBD 相機、激光雷達等元件。
在稚晖君看來,語言和影像大模型對機器人領網域應用的可觀價值,第一個是龐大的先驗知識庫和強大的通識理解能力;第二個則是在于復雜語義多級推理能力,即所謂的思維鏈。二者融合,就可以在各種復雜場景下自主完成移動和操作任務,即遠征 A1 的未來計劃。
為了實現這一點,智元團隊對百億級别的開源大模型進行了調優,形成 WorkGPT。然後在基礎上進行架構,将這個大模型的能力接入遠征 A1,使其具備理解人的指令,并對指令進行任務編排、執行閉環的能力。在外觀檢測、3C 裝配、物料搬運等不同的應用場景,大模型都會跟遠征 A1 進行能力适配。
對抗莫拉維克悖論
由漢斯 · 莫拉維克(Hans Moravec)、羅德尼 · 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馬文 · 闵斯基(Marvin Minsky)等人于 20 世紀 80 年代提出的莫拉維克悖論(Moravec ’ s paradox)指出:和傳統假設不同,對計算機而言,實現邏輯推理等人類高級智慧只需要相對很少的計算能力,而實現感知、運動等低等級智慧卻需要巨大的計算資源。
也就是說,讓計算機在智力測試或者下棋中展現出一個成年人的水平是相對容易的,但是要讓計算機有如一歲小孩般的感知和行動能力卻是相當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為了對抗莫拉維克悖論,國内外許多公司都加大了對更具智能的機器人的投入。在機器人技術研究方面,波士頓動力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其打造了直立機器人 Atlas、機器狗 Spot、雙輪單臂機器人 Handle 等在内的機器人家族。但苦于商業化失敗而幾經轉手。
6 月份,波士頓動力宣布旗下機器狗 Spot 引入新的視覺和音頻功能,可代替人類從事危險工作,比如涉及輻射、高壓等危險場景的工作;而随後機器狗 Spot 被安大略省電力公司采用,以此來代替人類執行拆卸 600 伏的高壓斷路器等危險操作。
當月,騰訊 Robotics X 機器人實驗室也通過将前沿的預訓練 AI 模型和強化學習技術應用到機器人控制領網域,讓騰訊機器狗 Max 的靈活性和自主決策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目前,機器狗可以分階段進行學習,有效的将不同階段的技能、知識積累并存儲下來,讓機器狗在解決新的復雜任務時,不必重新學習,而是可以復用已經學會的姿态、環境感知、策略規劃多個層面的知識。
7 月 29 日,谷歌旗下的 DeepMind 發布了一款單臂機器人模型 Robotic Transformer 2(RT-2),被稱為是機器人版的 GPT,其不僅能理解人類提出的要求,還能進行簡單的推理,最終完成指定任務。
近日,在 2023 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來自追覓科技的一款人形機器人現場制作咖啡并成功 " 拉花 ",使得追覓通用人形機器人成為全球首個成功實現咖啡 " 拉花的人形機器人。追覓科技人形機器人負責人喻超表示:" 基于深度學習訓練的視覺模型,追覓通用人形機器人能夠在不同環境下都能準确識别不同材質尺寸的杯具及工具從而完成拉花。這是通用人形機器人走出實驗室,探索實際應用的重要一步。"
早在 2021 年 8 月 19 日,馬斯克在特斯拉人工智能日時提出要推出一款人形機器人,旨在解決從事重復性高、單調枯燥的危險工作。一年後,馬斯克在 2022 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公布了該公司的第一個人形機器人原型 " 擎天柱 "。舞台上的機器人以緩慢的速度揮手,能做簡單的舞蹈動作。馬斯克指出,AI 網域是人形機器人的核心,因為機器人只有通過不斷的機器學習的訓練,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務。
小結
新世紀的前夜已經來臨,但是目前來看,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商業化落地還存在着大量問題。豐滿的理想化前景催人奮進時,波士頓動力首席技術官 Aaron Saunders 在一次采訪中的所言發人深省:
" 我認為我們應當平衡對機器人的任務要求和期望值。人們想要一個執行新任務的機器人,如果機器人一旦出現失敗,他們就會非常緊張。如果我們希望機器人能不斷執行新的任務,不斷迭代,豐富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的工具,我們就需要依靠時間來不斷訓練它的能力。因為這是新興技術,而不是既定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