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美團小象的反向遷徙,打響25年即時零售大戰第一槍,歡迎閱讀。
文 | 瘋人評
近幾天,36 氪一則爆料,震動零售圈。
美團小象超市重新啟動線下業務,店型的探索方向,起初對标盒馬旗下的社區店品牌 " 盒馬 NB",近期,類似 " 盒馬鮮生 " 的大店模式,也成為一種可能。
此前有媒體報道,小象超市正在招聘項目工程經理,以完成線下選址、施工等工作,首批将在北京、杭州、廣州和深圳開店,内部目标是今年 5 月開出首店。
然而,4 月 10 日,在長沙 2025 年消費促進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美團宣布小象超市湖南首店,正式落地長沙。
當日,小象超市新開兩家店,可以滿足周邊 3 萬戶居民一日三餐及生活所需。有記者從商務部門獲悉,小象超市今年計劃在長沙開設 20 家店。
小象超市的成長之路
歷數小象超市近年來發展史,要從美團買菜說起。
曾經的‘美團買菜’是美團自營零售業務,采用‘手機 App+ 線下服務站’的模式,通過在社區設立的集存儲、分揀、配送為一體的便民服務站,為社區居民提供生鮮食雜日用及配送服務。
而為了實現從 " 買菜 " 到 " 超市 ",2023 年 12 月,美團買菜更新為小象超市。
小象超市為 "APP 端 + 便民服務站 " 模式,為社區居民提供生鮮食雜日用及配送服務,定位為 "30 分鍾快送超市 "。
其商品種類已經與中大型超市相當,在生鮮等品類之外,還增加了休閒零食、日用清潔、個護美妝、酒水飲料等類型商品,讓大眾可以在 30 分鍾内,在線把超市購物搬回家。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底,小象超市已覆蓋全國 30 個一二線城市,前置倉數量超過 800 座,SKU 超 1 萬種。
然而在發展如此迅猛的态勢下,美團為何又在時隔 4 年之後,重新嘗試實體店模式,或許同雷軍造車一樣,抱着向死而生的心情。
從雲端到街頭:小象的一場 " 反向遷徙 "
重啟實體店這個動作看似突兀,實則暗藏深意。這位線上起家的即時零售王者,正将觸角伸向物理世界。
回溯小象超市的進化史,這場 " 反向操作 " 早有伏筆。
2023 年 " 美團買菜 " 更名時,其 8000+SKU 的品類擴張已超越傳統生鮮電商範疇;
2024 年與 711、羅森等便利店系統打通供應鏈,可視為線下試水的 " 熱身動作 "。
更關鍵的是數據支撐:2023 年财報顯示,小象超市一線城市用戶月均下單頻次達 18.7 次,但客群集中于 25-35 歲職場人群,對家庭客群覆蓋率不足 40%。
而線下門店的物理存在,或許正是突破用戶圈層的戰略跳板。
小象的線下突圍,縱觀此時的即時零售戰場,有 500 多個前置倉的山姆,覆蓋了 29 個城市;有 430 家門店的盒馬,已覆蓋 50 個城市;有 800 個前置倉的美團小象超市,覆蓋全國 17 個城市;還有已經上市的叮咚買菜前置倉數量約為 1000 個,覆蓋全國 25 個城市。
可以看出,前置倉是小象的核心優勢,但前置倉模式雖保證時效,但單倉日均 1500 單的盈虧平衡線,始終是懸頂之劍。線下店通過 " 到店 + 到家 " 雙流量分攤成本,參考盒馬鮮生數據,店倉一體模式可使坪效提升 30%。
此外,生鮮品類退貨率高達 8%,線下場景能直接降低用戶決策成本,美團内部測試顯示," 先嘗後買 " 模式使車厘子等高價水果轉化率提升 25%。
因此當盒馬以 " 店倉一體 " 收割中產,京東到家綁定商超難破生鮮魔咒後,小象超市線下店必須向精準的手術刀一樣,切開市場口子。
現制鮮食區對标錢大媽狙擊社區流量,爆品體驗區暗藏 " 線上種草、線下拔草 " 的消費閉環。
巷戰啟幕:即時零售的 " 地面戰争 "
根據商務部和行業機構發布的數據,即時零售領網域這兩年發展非常迅速,行業平均增速在 25% 以上,2023 年規模在 6500 億,2024 年約 8200 億,今年将突破一萬億,2030 年将突破兩萬億。
跟電商一樣,即時零售也分為開放平台和自營兩種模式,京東秒送、美團閃購、阿裡餓了麼、抖音小時達都屬于開放平台;京東七鮮、美團小象、阿裡盒馬、山姆、叮咚則又屬于自營方陣,整個市場還都處于前期跑馬圈地時代,談不上格局已定,但 2025 年也到了卡位賽時間,山姆、小象、盒馬這三家在一線、新一線城市已經布局完整,并開始進入二三線。
當小象超市跨出線下第一步,即時零售的戰火正式從雲端燒向街頭。當行業集體意識到 " 純線上打不通最後一公裡信任 ",線下業态反而成為破局關鍵。
美團此舉絕非簡單模仿盒馬,而是試圖構建 " 三栖零售生态 ":線上 App 是空軍,前置倉是海軍,線下店則是陸軍,三軍聯動實現全網域覆蓋。
未來的競争維度将更加殘酷。供應鏈層面,小象超市需要對抗永輝的源頭直采體系;技術層面,得與京東的智能倉儲系統賽跑;用戶運營層面,需破解抖音的内容帶貨魔法。
但最大的挑戰來自自己——當美團把外賣、到店、零售三條戰線同時拉長,如何避免 " 生态反噬 "?成為美團面臨的難題。
但零售業的變革從不相信眼淚,只相信效率與體驗的終極對決。
當小象超市的霓虹燈箱在街頭亮起,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家門店的誕生,更是一個時代商業邏輯的重構——在這裡,數據與柴米油鹽碰撞,算法與人間煙火交融,而消費者用腳投票的權利,将真實檢驗出小象的這場遷徙,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