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這男神黑白通吃,唯獨混不了内娛,歡迎閱讀。
上帝和撒旦打賭,以考驗信徒約伯的忠誠度。
他說。
如果約伯最後經受了考驗(房屋被毀羊群和孩子都死掉),那麼,上帝将會賜予他雙倍的回報。
比如,死掉 300 只羊,将會得到 600 只。
死掉 3 個孩子,他可以再生 7 個孩子。
……
等等。
到底有誰會把 " 自己的孩子死掉又再生 7 個孩子 " 當作獎勵?
但你細想。
毀掉一些東西,然後鼓勵你重新建設它,不正與當下很多荒誕事情是一樣的嗎?
所謂信仰的奇迹。
有時候,會變成訓練服從度的道具。
這個故事不是 Sir 亂謅的。
也沒有不敬的成分。
它來自于一部在後台被催更了好多天的劇——
好兆頭 第二季
豆瓣 8.2 的奇幻喜劇。
聖經被解構、歷史全戲說、迷影情結無處不在,腦洞脫線中又帶點精細考究。
更多人關心的是一款地道的英國菜——
" 叔叔賣腐 "。
一對打了六千年嘴炮的老夫老夫,能不能繼續走下去。
但。
一口氣看完之後,Sir 想說的卻是,這劇真的只是如此嗎?
01
這世界是怎麼誕生的?
《好兆頭》說是 6000 年前,上帝創造了世界,所以啊,那些什麼恐龍化石什麼的,只不過糊弄人類的 " 障眼法 " 而已。
主管人類事宜的有兩個人。
一個是天使,一個是惡魔,他們所屬的陣營不同,立場自然也不相同。
但你知道。
兩個人相處的時間久了,連死對頭都能變成歡喜冤家。
更何況,這倆人都相處了 6000 年?
于是《好兆頭》第一季,說的就是這兩位神界 " 公務員 " ——天使亞茲拉斐爾和魔鬼克勞利背着同事、約着會,打着情、罵着俏、聽着歌,就把世界末日輕松解決的故事。
而第二季呢?
一開頭就奠定了全局的基調。
曾經刻板自大的天堂最高執行官大天使加百列,突然裸體出現在拉斐爾書店門口。
為什麼?
不知道。
因為此時的加百列失憶了。
于是接下來的整整 6 集,都是圍繞着尋找加百列的記憶展開。
但問題是。
相比于第一季 " 末日之戰 " 匯聚的幾條線來說,尋找記憶這麼一個簡單的情節能撐得起一部劇嗎?
顯然不能。
于是你看加百列出場的情節是怎麼設定的。
他先是抱着箱子擋住私處,敲開天使亞茲拉斐爾書店的門,看到他出來時,立刻放下箱子擁抱了亞茲拉斐爾。
圍觀群眾發出一聲驚呼。
而加百列呢,懵懂不知地轉過身子。
赤身裸體地微笑地看着眾人 ……
一個詞:賣萌。
用第一季裡角色的自大襯托出第二季裡角色的愚蠢,形成一種反差萌。
而這。
大概就是第二季的創作思路。
與其說它是一季新的内容,不如說,它就是一則同人作文,沒有核心的驅動劇情,結構稀裡譁啦,仿佛是一首日常小調,輕松愉悅但又松散無比。
就像編劇尼爾 · 蓋曼說的。
大劇情要在第三季開啟,本季更像是兩部中間的緩衝夾層。
所以盡管和第一季一樣,這一季也出現了幾個單元劇情,比如盜屍案,比如二戰空襲(延續上一季),比如撮合兩位女性的情感發展。
但整體給人的感覺,卻是 "無聊"。
但。
即便如此,本季仍然在豆瓣上取得了 8.2 的高分。
為什麼?
因為它滿足了絕大多數觀眾的需求:
發糖。
02
你還記得那輛火焰賓利嗎?
2019 年,它成為了嗑學界又一名場面。
英雄救 " 美 " 不一定是七彩祥雲、神兵天降,還可以是:
馬力加足。
皇後樂隊車載音量開到最大。
魔鬼衝過倫敦邊界半層樓高的大火,從熊熊燃燒的賓利上下來,對女裝天使說一聲:你的裙子很好看。
以及,交給我吧。
不過,雖然主創們從前在采訪中多次說過,本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愛情故事。
但大概是一直以來劇集都對于情感的核心問題舉重若輕,兩位演員也把彼此的互動和依賴都演繹得分外默契,恰好停在 " 友達以上,戀愛未滿 " 的度上。
觀眾們也以為,他們會像其他那些雙男主劇一樣,就走到 " 最好的朋友 " 這一步而已。
但。
第二季中,我們卻看見了更拉斐爾的拉斐爾,和更克勞利的克勞利。
也有人戲稱,這對高配的 " 霸總嬌妻 " 在這一部發起糖來更不吝啬。
他們太習慣彼此——
兩位主角的日常,就是小打小鬧 + 打臉關懷,一氣呵成。
就算被天使氣到腦門冒煙,還不是乖乖回去幫他處理上司的問題。
外加,一段例行的 " 道歉舞 "。
他們全完滲透了對方的生活、愛好、甚至 " 神 " 格——
畢竟,第一季有說,拉斐爾是唯一一個會選擇跳舞的天使,那,這一切是因為誰而開始的,似乎也不成問題了。
畢竟,第一次嘗到人類食物的滋味,也是 " 不幸 " 受到了某位惡魔的引誘。
周圍的所有人看在眼裡,都覺得他們是一對——
所以,為什麼不踏出最後那一步呢?
直到——
第二季的結尾,在一次關乎價值觀的大争吵中,克勞利走上前,用自己的嘴巴堵住了天使叭叭的嘴。
所有在前期看得昏昏欲睡的觀眾,都在此刻驟然清醒:
腦中傳來第一聲巨響:我西皮是真的,他們真親了!!!
然後是第二聲:淦,親完就分了!
大家滿心疑惑,認識交往不過一季的上司可以私奔,怎麼我們六千年的老情侶還要上演 " 上岸第一劍,先斬意中人 "?
但仔細想。
天使為什麼會選擇離開地球,回到天堂任職?
當然是因為可以給惡魔恢復天使的身份,兩人可以正大光明地在一起了。
但被拒絕之後呢?
他依然選擇回到天堂,是因為梅塔特隆的那句話:
執行基督降臨計劃。
這是天堂要進行的下一個任務,而所謂 " 基督降臨 ",指的其實就是另一個末世來臨。
所以是 " 上岸 " 嗎?
不。
這更是舍棄自身,舍棄 " 小愛 " 的對抗。
03
所以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這個劇只是戲說戲說歷史,嗑嗑 CP 嗎?
當然不是。
包裹在 " 不正經 " 和 " 糖水 " 的外殼下,說的還是何以為 " 人 " 這樣的話題。
是人間啟示錄。
舉例來說。
劇中有兩個陣營,一個天堂,一個地獄,和我們理解的一樣,天堂代表的是 " 好人 ",地獄代表的則是 " 壞人 ",所以天堂整潔而幹淨,地獄混亂而肮髒。
但。
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天堂和地獄,本質上是一致的。
比如," 官僚 " 系統。
天使拉斐爾和惡魔克勞利在人間待了幾千年,屢屢碰頭,甚至不幹本職工作,但卻沒被天堂和地獄發現。
為什麼?
因為他們只信賴 " 報告 ",就像很多部門一樣,你交出讓人滿意的工作報告,只要不出錯,就萬事大吉了。
于是你看。
天堂那幫子官僚天使,總是在語焉不詳地執行 " 不可言喻的最高計劃 ",發動末日戰争,進行新的資源調配。
地獄那邊,就更好笑了。
魔鬼莎克斯終于獲得上司同意對天使發起進攻。
但是,她要進行最為重要的軍團前期準備工作——漫長的等候批示,部門資源協調扯皮,以及無聊的開會動員。
Emmmm…… 怎麼說,這是我見過最真實的歐美 " 仙俠劇 "," 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 ",這句話誠不我欺。
所以我們再看開頭那個例子就會一目了然。
為什麼這幫子天使會認為 " 再生 7 個孩子 " 是種獎勵?為什麼會這種 " 何不食肉糜 " 之類的情況一再發生?本質上,其實是因為他們沒有将人當作一個真實的人看待。
他們知道基本的善惡,将人類抽成 " 好人 " 和 " 壞人 "。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
人并不是單細胞生物,也并不是一些 " 好人 "" 壞人 "" 仇人 "" 戀人 " 之類的标籤可以概況的。
他們可以很有溫度。
他們也可以同時存在着矛盾。
人性,其實很復雜。
就像克勞利,為什麼最初還是天使的克勞利就滿腦子擁有 "太多問題"?
因為他擁有人性的一個重要特質:懷疑。
他不信任天堂的僵化體制,瞧不上地獄的妖魔鬼怪,他像個人類一樣,更願意體驗塵世的悲喜,更相信自我的直覺。
所以。
第一季結尾,克勞利希望能夠到達這樣一方天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天堂,沒有地獄,只有 " 我們 "。
人不該被陣營影響。
也不該被立場左右。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人,都該有自己的選擇與判斷。
第二季的結尾,拉斐爾舉辦了一場業主會議,但他做的,是撤掉所有的椅子,挂起彩燈,将其變成了一場舞會。
我們不該被規則固化。
也不該被傳統束縛。
沒有什麼條條框框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該有衝破它的勇氣。
只是,在對一切嚴肅的、堅牢的、神聖的都進行戲谑與瓦解之後,還追求對個體的肯定,是不是一場最荒誕的徒勞?
Sir 不知道。
想起劇中,天使拉斐爾在約伯事件中,看到不近人情的天堂時,他放棄身份、無視陣營。
第一次選擇了撒謊。
他冒險拯救了那三個孩子的生命。
但。
此時又不禁讓人去想:
如果拉斐爾和其他天使一樣,只知照章辦事呢?
如果沒有人替我們撒謊,沒有人替我們承擔災難,我們想要改變這個混淆黑白的環境,到底要依靠誰呢?
當懲罰被當成獎勵。
真的還會有人對信仰保持虔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