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首提“人工智能+”!信息量滿滿,歡迎閱讀。
作 者丨鄭雪 , 蔡姝越
編 輯丨王俊
圖 源丨圖蟲
在世界各國均在競逐 AGI(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背景下,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相關戰略,也被寫入了 2024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3 月 5 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 " 人工智能 +" 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另一方面,報告中也提出,要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适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
針對以上發展方向,多位受訪專家表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首次提出的 " 人工智能 +" 行動,正是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在實踐過程中,政府和企業都需要加大對人工智能領網域的研發投入,提高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中技術創新、跨界人才等資源的儲備力度。
首提 " 人工智能 +" 行動 推進人工智能為引擎的新質生產力
" 整體而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繼續體現了促進高質量發展,結構轉型更新的新趨勢。" 廣發證券策略首席劉晨明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作出了點評。
他認為,不論是在人工智能產業下遊端開展的 " 人工智能 +" 行動,還是上遊端 " 适度超前建設 " 數字基建,建 " 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 ",都将驅動產業數智化賦能更新,進而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針對 " 人工智能 +" 行動,全國政協委員、360 集團創始人周鴻祎則表示,此次 " 人工智能 +" 上升到行動層面,意味着國家将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為引擎的新質生產力。
全國政協委員、金杜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張毅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 人工智能 +" 行動是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實融合的一項重要舉措。人工智能在各垂網域領網域的應用,既是人工智能價值的體現,也是提升垂網域領網域產業轉型和更新的重要途徑。" 比如,大模型應用在不同領網域,可能會改變底層商業邏輯,引發垂網域應用領網域革命性的更新迭代。" 張毅表示。
"人工智能促進了新業态、新模式的發展,如智能物流、智能家居、在線教育、健康醫療等領網域的快速發展。這些新業态、新模式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服務,也為傳統產業的轉型更新提供了新的機遇。" 北京大成(上海)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彭凱向記者指出。
工信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常委周建明表示," 人工智能 +" 行動意在鼓勵各行各業重視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和落地。企業需要整合多方資源,在自身產品研發過程中将人工智能技術更好應用,以增強其市場競争力。
具體落實方案上,張毅建議,一是要加強政府引導,以政策推動 " 人工智能 +" 行動;二是要加大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投入;三是鼓勵有關垂網域領網域行業企業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技術。
另一方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計劃打造的 " 數字產業集群 ",并不是一個全新的產業概念。
據悉,數字產業集群是從事數字產品制造、數字產品服務、數字技術應用、數字要素驅動的企業主體及其相關機構等組成的,具有較強核心競争力的企業集群。建設數字產業集群是實現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舉措。
相關頂層設計方面,如 2022 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全文中,便提及要 " 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2023 年 2 月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也明确了未來中國數字化轉型的方向,其中再次強調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張毅建議,打造數字產業集群,可以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價值化等方面發力,分階段、分領網域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 适度超前 " 的尺度如何把控?
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背後,需要強大的算力作為支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需适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
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社會的基石,指的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信息網絡為基礎,為經濟、社會發展及居民生活提供傳輸、存儲、計算、感知及融合應用等基礎性服務的公共設施體系。數字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新技術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等。
随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愈發重要。作為新型基礎設施,數字基礎設施之上,會孕育出新物種、新業态。
張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數字基礎設施的适度超前建設要求,是符合數字經濟發展基本規律的。"某種意義上,可以把基礎設施理解成數字經濟的孵化器和催化器。跳出短期成本收益權衡,基礎設施先行,接受能力建設相較于實際需求超前,讓基礎設施等待應用爆發,而不讓應用突破受限于基礎設施不足。" 他指出。
具體而言,報告中所提到 " 适度超前 " 的尺度又該如何把握?
" ‘适度’,是一個讓投資效益最大化的不可或缺的要求。一方面,不能過度與實際需求脫節;另一方面,因為技術迭代較快,同樣的設計标準在未來可能投入更少,因此想做到一次投入就‘一勞永逸’是不切實際的。" 張毅說道。
需要關注的是,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離不開 " 一張網 " 的建設,即全國一體化算力網。這張網是以信息網絡技術為載體,促進全國範圍内各類算力資源高比例、大規模一體化調度運營的數字基礎設施。
21 記者梳理後發現,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由 " 東數西算 " 工程中的規劃發展而來。2022 年 3 月,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内蒙古等 8 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 東數西算 " 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2023 年 12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入實施 " 東數西算 " 工程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落地藍圖更加清晰。
《實施意見》提出,統籌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級算力協同計算,東中西地區及大中小城市協同布局,算力、數據、算法協同應用,算力和綠色電力協同建設,算力發展和安全協同保障,構建聯網調度、普惠易用、綠色安全的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目标到 2025 年底,初步建成普惠易用、綠色安全的綜合算力基礎設施體系。
周建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過程中,需要有機整合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大廠等持有算力資源的主體,以加快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 有關部門需進一步加快标準制定工作,加強各方連接、聯通。此外,在全國算力網調度、運營以及主體參與方面,可引入市場競争機制。" 周建明說道。
人工智能產業在核心技術、人才等方面仍有較大突破空間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雖仍處于早期,但已邁入了快速發展的節奏。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此前測算,2022 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 5080 億元,同比增長 18%;初步統計,2023 年規模達到 5784 億元,增速達 13.9%。
我國人工智能企業也在過去的兩年中大量湧現。2023 年 7 月,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提到,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超過 4300 家,智能芯片、開發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在此背景下,多位行業内專家在接受 21 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在算法創新、大模型安全性等方面還有着較大的突破空間。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就在接受 21 記者采訪時指出,雖然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取得了多項突破,但在算法、硬體、安全等技術方面仍需加強。算法方面,需要進一步加深對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前沿算法的研究與創新,以及算法的優化和适應性改進。在芯片與硬體方面,則需要加強高性能 AI 芯片的研發力度,包括 GPU、TPU 等專用處理器,以及對邊緣計算硬體的開發。在安全與隐私方面,需提升 AI 系統的安全性和隐私保護技術,做好對抗性攻擊防御、數據加密等工作。
彭凱認為,提升數據處理能力也是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一大要務。" 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提高數據采集、清洗、存儲和處理的效率,特别是在處理大規模數據集時的技術突破,對于算法訓練和實際應用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作為當下前沿科技領網域的生力軍,亟需更大的人才儲備。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雲泉提交的《關于普及生成式智能教育,培育新質生產力人才的提案》中也提到,以 Sora 為代表的高質量短視頻 AI 生成工具的出現,為生成式人工智能開拓了廣闊的產業應用空間,培養既具有科技創新能力又能熟練應用 AI 新技術的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彭凱認為,目前,我國人工智能領網域稀缺的人才主要可分為五大類,分别為研發創新型人才、產業應用型人才、跨界復合型人才、倫理法規與政策研究人才以及基礎硬體類人才,缺口較大的領網域集中在基礎理論研究、芯片與計算結構、大數據處理、人機互動設計、安全與隐私保護等。" 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的人才以及具備跨學科知識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等,将會是未來人工智能領網域迫切需要的寶貴資源。" 他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