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年度十佳必有它,我說的,歡迎閱讀。
《年少日記》像一把柔軟的劍。
看着軟綿綿,但刺進人肉裡,生疼。
它不會帶給觀眾很強烈的觀影情緒。很爽、很炸、很好笑、很煽情等等,這類較為 " 商業性 " 的屬性,在它的身上看不到。
影片只會傳遞給影迷朋友一種心情。一種溫暖中夾雜着失意、怅然,仿佛被全世界抛棄的心情。這種心情哪怕在看完電影後,也會如高山大川般綿延不絕,伴随我們很久很久。
《年少日記》講述了一件看起來相當悲哀的事情。但另一方面,電影的基調又其實是向上的。如此,便與傷春悲秋的無病呻吟有了雲泥之别。我沒有說《小時代》。
換句話說,這是一部有力量的電影。這股力量不是虛無缥缈,而是結結實實能讓觀眾感受到的,不復雜,就四個字:把握當下。
電影的人物很少。不過四類角色,父母孩子,老師學生。合起來不超八人。
故事也相對簡單。孩子由于壓力過大輕生。
我的言下之意是,影片沒有奪人眼球的驚人衝突,諸如銀河系八大行星侵略者侵略地球,世界爆發核戰争等等。
它所有的,盡是生活裡最平凡不過的事,是每個人都曾歷經過,面對過的人生。
如此帶來的影響就是,觀眾與影片所產生的共鳴會被拉高至極限。
這樣的電影,具有恒久的價值。
影片由兩個時空,雙線叙事展開。
一條場景是家庭。弟弟聰明,哥哥稍笨。弟弟深受父母寵愛,哥哥總是被嚴厲對待,最終十歲的哥哥不堪重壓跳樓。另一條場景在校園,老師與學生。老師發現一封不知出處的遺書,想找到這個絕望的孩子。
前一條線是核心故事,基調向下,讓人惆怅。後一條線是核心表達,基調向上,給人力量。
先聊前者。
故事發生在一個富人家庭。富人家庭的重點并不在于多有錢,導演更想表達的是,這是一個不缺錢的家庭。無論父母還是孩子,他們的想法不會被金錢所影響,與一切柴米油鹽、一地雞毛的瑣事都無關。這就是一個最純粹、最普适、無關财富的,父母與孩子,有關愛與溝通的問題。
弟弟因為學琴快,成績好,被父親百般喜愛。哥哥學琴慢,成績差,總是挨揍。挨揍多了,孩子心理難受,最終萬丈高樓一躍而下。
值得探讨的地方有三。
其一,父親是否不愛哥哥?
當然愛,不比弟弟少。有力證據是,孩子的死,直至父親臨終都難以忘懷。
會讓人覺得父親偏心弟弟,只是因為父親的教育認知問題。
父親認為弟弟成績好,将來就會有出息,自己不用擔心。哥哥成績差,就會怕他将來難以生存,會覺得是自己的責任,是自己沒教好孩子。于是便對哥哥嚴厲至極。
父親的這種教育認知其實相當普遍,甚至生活中太多父母都持有這樣的觀念,能說是父親不愛孩子嗎?
其二,該怎樣客觀分析,孩子是否太脆弱了?
就不該分析。
這種悲劇發生的重點,壓根與哥哥脆弱與否無關。學生重壓之下輕生的新聞不稀罕,在一條鮮活的生命凋亡之際,先去譴責他不夠堅強,這是件挺沒人性的事。
既然會發生這種事,且不是特例。那麼我們所探讨的方向,就應是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該怎樣阻止?
因為孩子的壓力,壓根不是來自個體,并非是他自己想東想西,沒來由就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導致他崩潰的的負面情緒全都來源于外界。大部分來自家長,包括親戚,甚至老師等。
這其中與家長的期待關系最大。在家長看來,好像成績不好,未來就一定會失敗。以至于孩子成績好,父母就喜笑顏開,孩子成績差,父母就怒目橫眉。
如此,在孩子心目中,父母的愛,就會與自己的成績挂鉤。
成績不好,在孩子心中,就等同于我爸我媽不愛我。
這樣一來便引入了故事最後一個值得探讨問題。
其三,整件事最絕望的地方在哪?
殺死孩子的,是他們對父母最深沉的愛。因為不想讓父母失望,所以導致他們產生了輕生之心。
如果孩子是沒心沒肺之人,壓根不顧及父母的感受," 我成績不好,關你 X 事?" 有這種想法的孩子,一定活得倍兒好。
想明白這個,回過頭再來看影片中的故事,便會生出極大絕望之感。
十歲的鄭有傑,從天台一躍而下的那一刻,并無半點解脫之意。他腦海裡的所想所念,盡是對父母無限的愛,但自己卻極端無能的巨大痛苦。
也因此,本片中哥哥的日記和學生的遺書裡,出現了 " 我不是什麼重要的人 " 這樣的話。
他們不是對這個世界無望,而是對自己絕望。
這絕望,源于無法滿足父母的期待,源于他們對父母最深沉的愛。
以上,便是《年少日記》其中一條線,是承載觀眾更多探讨的故事核心,基調悲傷。
但這份悲傷,其實并非是影片,或者說導演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
上文我有提到,《年少日記》的底色是向上的,是該給予人力量的,這些便源于影片的另一條故事線。
老師發現學生的遺書,想到了自己,他曾經也經歷過身邊人輕生的事情。
老師一角,其實是導演的化身。
導演卓亦謙談起故事的創作來源,是自己的大學好友。好友離世前,還給他留下一封信。每每看到這封信,想到好友,卓亦謙便會懊悔,如果當初他多關心朋友一下,多和朋友溝通一番,是否結果就會不一樣。
在這件事中,最讓他難以釋懷的一點是,朋友離開後,除了親人之外,好像真的沒有人再記得他了。有關他的所有痕迹,都在這個世界上慢慢消失。
這便是影片的另一大讓人動容之處:它關照到了這個世界最平凡,最普通的每一個人。
縱使你在自己眼中,是個可能離開後沒有人會記得的人。但其實這個世界上是會有人記得你,愛你的。也許這個人在當下還沒有出現,但請相信,一定會有這個人。
至于這個人出現的前提,便是本片的核心表達,也正是導演真正想傳遞出來的善意:
請勇敢邁出第一步,試着敞開心懷,與人溝通。
哪怕只是普通的聊聊天。話話家常。也一定會是一個很好很好的開始。
影片結尾時,老師還是沒有找到遺書的所有者,但在最後一堂課上,他并沒有苦口婆心地向全班同學講一堆勸慰的大道理。
他只是在黑板上寫下了自己的電話号碼,并像一個父親般告訴學生們,他希望孩子們健康地長大,同學們有需要可以随時找他,哪怕只是聊聊天。
在老師,也即是導演看來,陪伴與溝通是非常有意義的事。就像影片中,哥哥向弟弟索求的擁抱與聊天,包括父親在臨終前與孩子的擁抱,道出自己一生的忏悔。皆是在點出這個道理。
最後,導演其實有點貪心,他還借英文片名《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想向觀眾傳遞另一個觀念。
直譯過來是 " 時間仍在翻頁 ",信達雅一點,該是 "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逝去的人已不再,活着的人仍要繼續。
影片中老師一角,直至内心真正釋然了兄弟和父親的離世之後,才選擇了和前妻敞開心扉,開啟了生活的新篇章。之後也通過在課堂上與學生們一一揮手再見的場景,傳達了老師與過去告别的信念。
因為生活總得繼續。活着的人,該做的,只有把握當下。
" 年少日記 " 記載的也許是青蔥歲月的痛苦,但《年少日記》所表達的,一定是向前看的态度。
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
向前看。向前走。向前。向前。
END
商務 / 阿樂(微信:pachongsw1)
進影迷交流群加微信:caodahua1994
期待您點個在看,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