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賈玲30億到手,終結了春節檔,歡迎閱讀。
史上最離奇的春節檔落幕了。
一邊是 80.16 億元的票房刷新了歷史紀錄,一邊則是接連四部電影先後撤檔。
而即便是排名靠前的幾部,也都是毀譽參半。
關于電影質量、營銷,以及導演自身的争議甚嚣塵上。
而誰能想到,如今的春節檔是營銷和炒作的狂轟亂炸,但在數年之前,中國觀眾根本沒有過年去電影院的習慣。
也就是說,春節檔這方中國電影人的兵家必争之地,竟然是近幾年生生創造出來的。
從一片荒蕪,到如今已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戰場,春節檔經歷了怎樣的過往?
按照中國人愛湊熱鬧的習慣,過年這一關鍵時期确實該有電影的一席之地。
但在文娛市場尚不發達的從前,最早與過年有關的國產電影,其實是在東方之珠,香港。
上世紀 80 年代,由于娛樂業的高度發展,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堅定傳承,每到年底,香港演藝圈的明星大佬們都會紛紛匯聚到一起,不計片酬地為觀眾拍上幾部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賀歲影片。
因此,一個名為 " 賀歲檔 ",囊括了聖誕節、元旦節、春節、元宵節,乃至情人節等多個節日的檔期也應運而生。
而又因時節氣氛,這個檔期上映的影片大多也以輕松幽默為主要特點,求的就是一個阖家歡樂,恭賀新禧,因此票房也都一騎絕塵。
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分别于 1982 年、1983 年、1984 年春節前夕上映的《最佳拍檔》《最佳拍檔 2:大顯神通》《最佳拍檔 3:女皇密令》,接連三年成為香港年度票房冠軍。
而我們如今熟知的一些香港電影,以及電影人其實也有許多都是憑借賀歲檔才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最佳拍檔》系列外,還有《家有喜事》系列,雖然只有三部,卻雲集了當時香港大部分當紅影星。
最經典的 92 版,就有張國榮、周星馳、吳君如、張曼玉、黃百鳴、黎姿等香港藝人。
另外《家有喜事》這一片名,也十分符合我們印象中香港賀歲片的主旨。
即,祝願生活團圓幸福,家庭美滿。
而與賀歲片的紅火相輔相成的,還有香港明星的辛勤拍攝。
毫不誇張地說,整個 90 年代,周星馳都是香港電影賀歲檔的領頭羊,并且多次獲得香港年度票房冠軍。
1991 年《整蠱專家》、1992 年《家有喜事》、1994 年《破壞之王》、1995 年《大話西遊》、1996 年《大内密探零零發》、1997 年《97 家有喜事》、1998 年《行運一條龍》、1999 年《喜劇之王》……
優秀的香港電影人成就了優秀的賀歲片,而優秀的賀歲片也促使更多香港觀眾走進電影院支持香港電影。
在世紀之初,香港文娛產業就是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越發昌盛。
香港賀歲檔的熱氣騰騰,自然也會影響到内地的電影市場,例如 1995 年,成龍主演的賀歲片《紅番區》就在農歷臘月二十九于内地上映。
但即便在票價只有幾塊錢的時代,一舉斬獲 3500 萬的票房,也僅僅是内地賀歲檔的昙花一現,并沒有養成内地觀眾春節進影院的習慣。
真正讓中國觀眾将過年與電影聯想到一起的,其實是一位我們都很熟悉的導演,馮小剛。
1997 年 12 月 24 日,由馮小剛執導的賀歲片《甲方乙方》上映。
當時的人不會想到,這部低成本的商業喜劇片,竟以 3600 萬刷新了馮小剛的票房記錄,并奪得了 1998 年中國電影票房冠軍。
而這也是國内第一部為賀歲檔這一檔期拍攝的影片。
開創者總是意義重大的,因此直到今日,還是有很多人在以這部片子中 "1997 過去了,我很想念它 " 這句台詞,緬懷過去。
大勝之後,馮小剛繼續發力,接連幾年推出了好幾部賀歲片。
1998 年的《不見不散》、1999 年的《沒完沒了》、2001 年的《重量級人物》、2003 年的《手機》、2004 年的《天下無賊》、2007 年的《集結号》、2008 年的《非誠勿擾》、2010 年的《非誠勿擾 2》……
這些電影的按時上映以及超高票房,讓馮小剛穩坐 " 賀歲片之王 " 的寶座。
而當時的他也不會想到,自己多年後 " 馮氏喜劇 " 的續作《非誠勿擾 3》,最終票房竟只勉強過億,還不及 16 年前第一部的三分之一。
這是後話。
雖然馮小剛開啟了賀歲檔的風潮,但這些賀歲片也只在過年之前的元旦檔、聖誕檔引發觀看潮。
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即便是有錢有閒,中國人還是習慣在春節期間與親友在家聚會。
據統計,2023 年中國電影的總票房為 549.15 億元,其中春節檔票房占比 12.3%,高達 67.58 億。
然而,在早先的 2008 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 43 億,春節檔票房僅有 1.1 億,只占據了 2.6%。
而觀眾在春節七天假期進入電影院,其實是一部外國片的歪打正着的結果。
因為賀歲檔的火熱,許多國產大片開始扎堆在這一檔期上映,這就導致了一些外國電影為了避開鋒芒被迫延期。
其中就包括本該在 2009 年 12 月 18 日與美國同步上映,卻最終延期到 2010 年 1 月 4 日的《阿凡達》。
然而,因為質量之優秀,《阿凡達》上映之後掀起了觀看熱潮,甚至出現了黃牛買票的先例。
而又因為上映時間包括春節假期,也給了更多觀眾前往電影院的空閒,因此口碑相傳,使得中國觀眾第一次在過年期間攜家帶口進入影院。
禍福相依,最終,《阿凡達》于春節 7 天内收獲 1 億的票房,并以 13.28 億的成績位居當年票房冠軍。
《阿凡達》的火熱也徹底帶動了整個春節檔的大盤,并使其在随後的兩年裡穩步上漲。
2011 年,《武林外傳》《最強囍事》《熊貓總動員》等多部影片匯聚春節檔内,最終票房定格在 3.29 億。
2012 年,《大偵探福爾摩斯 2》《碟中諜 4》兩部好萊塢大片進駐春節檔,票房更是高達 4.11 億。
而這還只是開始,到了 2013 年,春節檔才算是正式進入大片時代。
而成就這一檔期的不是别人,正是二十年前推動香港賀歲檔發展的周星馳。
2013 年大年初一,周星馳的新片《西遊降魔篇》上映,不僅在七天内狂卷 5.3 億票房,還一舉打破 20 多項國内華語片的票房紀錄。
此後,春節檔的紀錄開始不斷被刷新。
2014 年春節檔總票房 14.5 億,2016 年春節檔總票房 30.86 億,2018 年春節票房 57.71 億,2021 年春節檔票房直飙至 78.43 億 ……
而當我們看向這些在春節檔口碑票房雙豐收的電影時,就會發現他們之所以熱映,除了影片質量和春節檔期,其實還有許多共同點。
首先是明星的号召力。
正如早些年的 " 馮氏喜劇 "," 欠他一張電影票的 " 的周星馳,以及極富觀眾緣的黃渤、沈騰等人,觀眾更喜聞樂見在電影院出現一些自己熟悉并喜愛的導演或者演員。
然後是大眾情緒。
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幾乎每一部春節檔的爆款電影,都迎合了一項群眾情緒或是社會痛點。
《流浪地球》是愛國,《你好李煥英》是親情,《紅海行動》是刺激,《唐人街探案》是熱鬧 ……
說到底老百姓并非專業的影評人,能吸引他們進電影院看電影無非兩個字,好看。
而 " 好看 " 的底層邏輯,就是讓他們的情緒在觀影過程中被帶動,無論是快樂、感動,還是激動。
所以,春節檔的火爆,不僅是時間的充裕,錢包的厚實,更因為老百姓的喜愛。
然而,世間萬物都是多則雜,多則亂,多則濫。
算起來,警鍾敲響的時刻應該在 2019 年。
在前一年春節檔的烈火烹油後,無論是觀眾還是電影人都對這一年的春節檔充滿期待與信心。
《唐人街探案 3》《囧媽》《中國女排》《姜子牙》等多部萬眾期待的電影蓄勢待發。
然而,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讓電影市場直接停擺,這幾部電影也就只能各自須尋各自門。
可當我們看向他們的最終結局時,反倒該慶幸他們沒有進入春節檔,因為如果按時上映了,按這幾部的質量,2019 年可能會出現史上最差春節檔。
這背後,其實是春節檔火爆之下,電影市場趨利所致。
從無人問津到魚貫而入,春節檔已經成為最能收割票房的檔期之一。
因此,一些聞風而動的資本開始有了自己的計量。
陳思誠導演的《唐人街探案》本于 2015 年 12 月 31 日上映,很明顯是踩在元旦檔,但在發現賀歲檔的潛力之後,第二部的上映日期迅速被改到 2018 年 2 月 16 日,也就是當年的大年初一。
而本該于 2020 年春節檔上映的第三部被疫情耽誤後,硬是等到了次年春節檔。
結果電影上映後,急劇下滑的質量獲取差評一片。
但即便如此,還是狂攬票房 45.22 億元。
而在《唐探 3》的暢聊會上,陳思誠也表示過自己在操作《唐探 3》時,就是為了迎合春節檔的熱鬧氣氛,才在影片中東拼西湊填鴨式堆積笑料,結果使得影片在本身邏輯推理線就偏弱的情況下,被這一谄媚操作反噬了質量。
陳思誠只是趨利的飛蛾之一,面對春節檔大盤的誘惑,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開始試圖搭上春節檔的快車。
觀眾的審判之下,必然有憑借口碑絕地反擊的。
例如《你好李煥英》《流浪地球》等,哪怕上映之前無人看好,但憑借扎實的口碑,最終逆襲飛升。
但更多的,是一些只為在牌桌上有棗沒棗打一竿子再說的電影。
而随着體量的變大,一些市場厮殺亂象也開始在春節檔出現。
比如有電影會跟影院籤訂協定,強制要求自己的排片比例。
根據 " 華夏時報 " 報道,年前有影視發行公司要求影院在影片上映首日及次日,對自家影片非幽靈場情況下排片達到 22%、12%、10% 不等的比例,否則将不提供後續密鑰。
這一操作明顯限制了院線根據市場反饋,從而進行自主排片的自由性。
而影片發行方進行這一要求的背後邏輯,其實就是為了争取春節檔的第一批觀影閱聽人,這樣無論影片質量如何,首批票房的一錘子買賣至少能賺到。
除此外,在流量為王的當下,不少影片還會花大價錢在網上進行前期營銷。
好一點的,就是用片場花絮或者精彩片段,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一睹為快。
但更有一些電影,為了得到票房,甚至會進行錯位營銷。
比如 2022 年大年初一上映的《四海》,在映前的宣傳物料中,幾乎都是 " 好笑 "" 高燃 "" 浪漫 "" 沈騰 "" 劉昊然 " 等積極正面,觀眾喜聞樂見的元素。
然而,當觀眾進入電影院,卻被結尾的悲情結局打得措手不及。
但這些還只是之于電影本身的操作,而今年春節檔更是出現了一項前所未聞的有關電影的争議。
在某歌星盜攝《飛馳人生 2》放到公共平台,且在被指出錯誤不以為恥反以為傲的情況下,所受損害最大的春節檔電影人竟然集體沉默。
唯一直接表示反對的,還是不久前上映的電影《年會不能停》的導演董潤年。
盜攝本就是對電影版權的一種惡意侵犯,但在利益面前,卻無一人表示抵制。
可見電影這一事物,已經在中國從藝術作品轉變為商品。
誠然,電影生產是得先有财力,才能施展藝術,但面對這般羞辱還不置一詞,等待唾面自幹,實難讓人感受到國產電影的骨氣。
而從這一點看,春節檔也像是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縮影。
龐大的體量下,認真拍電影的自然是有,但更多的是向 " 錢 " 看的賭徒。
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時間會檢驗一切牛鬼蛇神。
這些人将春節檔看成福地洞天,以為只要一頭扎進去就能騙到觀眾的錢,但最後獲得的也可能是賠本和罵名。
而我們也應該相信,随着中國觀眾的清醒,泥沙俱下的電影市場終會吹盡狂沙始到金。
只有尊重觀眾,尊重市場的好電影,才會成為老百姓的最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