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聚焦首屆上海國際碳博會:全球掀起綠色革命,產業轉型、企業出海如何應對新挑戰?,歡迎閱讀。
6 月 14 日,首屆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圓滿落幕。本次大會以 " 走向碳中和之路 " 為主題,聚焦節能低碳技術與產品,搭建全產業鏈各類主體對接、合作、交流的公共平台,推動碳中和相關技術推廣應用和新興產業發展。
本次大會由主題展覽、系列論壇和貿易對接活動組成,展覽規模 10 萬平方米,國内外近 600 家知名企業參展,集中展示了能源轉型、節能增效、循環經濟、實踐探索、低碳服務、低碳交通等六大板塊的創新發展成果。
兩大倡議發布,集全球智慧推動綠色革命
會上,長三角碳中和產學研聯盟在會上發出《上海低碳倡議宣言》,倡議将 2023 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開幕日—— 6 月 11 日定為 " 世界低碳日 "。
宣言呼籲企業和各類社會組織主動承擔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在生產運營全過程貫徹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理念,積極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同時倡議推廣踐行簡約适度的生活方式,共同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
同期舉行的科學論壇上,為呼籲全球科學界聯合起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共同發布了《科學促進碳中和上海倡議》。
該倡議由 WLA 執行理事長兼 WLA 上海中心理事長吳向東、賀克斌院士、李政教授、黃震院士攜手共同發布,着眼于大力推動碳中和前沿科學和關鍵技術突破、大力推動碳中和協作網絡與交流平台建設、大力推動碳中和科技領網域高水平人才培養三個方面,希望以科學促進變革、應對共同挑戰、成就人類福祉。
" 雙碳 " 轉型成本或超百萬億,科學引領碳中和之路
碳中和之路究竟怎麼走?哪些技術能夠引領新時代的能源變革?
會議同期舉辦的科學論壇上,近 20 位世界頂尖科學獎項得主、中國兩院院士、資深專家學者和行業領先企業代表共同讨論分享了促進低碳轉型的有效路徑和技術成果。
根據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和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估算," 雙碳 " 引發的社會轉型将會產生 " 高達 140 萬億人民币的巨大成本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李政表示," 這是值得的。" 李政認為,這是中國第一次有機會和發達國家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合作與競争,人類目前的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必須通過一場綠色革命 " 從工業化文明轉型成生态文明 "。
然而,"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面臨減排幅度大、轉型任務重、時間視窗緊等諸多困難和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杜祥琬說道。
關于如何如期實現 " 雙碳 " 目标,杜祥琬提出以產業結構優化更新、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交通工具低碳轉型、突破綠色建築關鍵技術等為抓手。最後,他強調,實現雙碳目标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科學的轉型過程," 需要把握好節奏,積極而又穩妥地進行,既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也要防止轉型不力帶來落後和無效投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國際燃燒學會會士黃震認為在此次能源轉型過程中,應該着重關注儲能、智能電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并強調市場支撐是能源綠色轉型的極其重要推動因素。
" 碳市場、電力市場、綠色金融市場,這些市場應在能源轉型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 黃震表示,需要建立并且不斷改善碳市場,建議通過碳定額以及碳稅來減少綠色溢價。
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也分享了低碳能源和循環經濟相關的前沿科學研究、變革性技術以及應用層面的可行方案。
2019 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教授約翰 · 哈特維希(John Hartwig)分享了實現可循環塑料上的可行路徑和最新研究突破;202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得主、被譽為 " 光催化之父 " 的藤島昭(Akira Fujishima)介紹了國際能源研究領網域前沿熱點 " 光催化制氫與碳轉化 ";2018 年埃尼前沿能源獎、2019 年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創始所長王中林(Zhong Lin Wang)以 " 從化石能源到海洋藍色能源 " 為題分享了自己近期在溫州沿海開展科研的進展。
此外,在應用層面,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介紹了可再生能源消納與源 - 網 - 荷多環節關鍵技術,并提出供能側和用能側系統方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創始人瞿曉铧(Shawn Qu)講解了 " 特高壓輸電助力綠氫規模應用 " 的可行性方案;上海交通大學前沿創新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趙一新以 " 綠色能源推動面向年可持續能源的低碳技術 " 為題介紹了鈣钛礦太陽能電池技術。
多項重磅報告發布,企業洞察助力產業轉型更新
會議期間多項深度報告發布,國際服務機構的產業洞察為產業指引方向,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提供借鑑。
普華永道與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簡稱 "CDP")在碳博會期間發布了雙方共同撰寫的中國企業 2022 年度 CDP 披露分析報告,解讀了新的國際可持續信息披露标準對國内上市企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普華永道稅務部合夥人鍾司亮還重點分析了歐盟最新推出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對中國出口歐洲的企業帶來的影響和應對策略。CBAM 是歐盟的一種環境貿易政策,旨在解決碳洩露風險,即阻止企業在碳排放管理較為寬松的地區進行高碳排放的生產,再将產品出口至監管嚴格的歐盟。鍾司亮表示,随着不同國家區網域陸續推出應對氣候變化法規,出口企業面臨的不只是氣候相關信息披露的合規要求,還可能面臨運營成本改變的挑戰。
畢馬威中國則帶來了包括《中國新能源汽車築夢歐洲》報告、《英國企業在中國氫能和燃料電池市場的未來機遇》報告、《新型儲能助力能源轉型》報告、《中國可持續金融發展洞察白皮書》等多份深度報告。
其與畢馬威歐洲成員所聯合推出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築夢歐洲》為我國新能源車企做了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分析。報告指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突破臨界點,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從 2018 年的 211 萬輛增加到 2022 年的 1044 萬輛,同期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 2% 提升至 13%。
畢馬威中國汽車行業主管合夥人 Norbert Meyring(諾伯特)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品質持續提升,高性價比赢得歐洲消費者青睐。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歐洲投資已基本覆蓋全產業鏈,其中由于中國在動力電池上多年積聚的優勢,圍繞動力電池產業鏈所展開的并購交易及綠地投資是中企在歐洲投資布局的主力。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