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理财經驗:當CXO遇上下行周期:兩位數高增長戛然而止,“賣水人”靜待拐點,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李傲華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随着生物醫藥寒冬在全產業鏈條上蔓延,醫藥 " 賣水人 " 在寒風中打了個冷顫。2023 年,CXO 的高增長戛然而止。
以頭部企業業績為例。财報數據顯示,2023 年前三季度,藥明康德(603259.SH;02359.HK)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速雙雙降至 10% 以下,凱萊英(002821.SZ)的營收和淨利潤均同比下降超 18%;藥明生物(02269.HK)也于近日宣布下調 2023 年業績指引。
不過,在生物醫藥市場復蘇迹象顯現的背景下,CXO 行業有望加速回暖。
" 創新藥已經進入復蘇周期,經營業績整體好轉,這個趨勢在 2024 年會更明顯。未來随着創新藥行業進入繁榮周期後,CXO 也會慢慢復蘇。" 曼然資管總經理馬曼然對時代财經表示。
資本離場
CXO 是醫藥外包的總稱,可以分為 CRO、CMO/CDMO、CSO 等,分别對應醫藥行業研究、生產、銷售三大環節。醫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都是較為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對于專業人才、設備和資金的需求都很高,通過委托外包,可以幫助藥企降本增效。
如果說新藥研發是九死一生的 " 淘金 ",那提供外包服務的 CXO 就是旱澇保收的 " 賣水人 "。2021 年以來,當生物醫藥進入 " 寒冬 " 後,CXO 卻仍然一片繁榮。
财報數據顯示,2021-2022 年,藥明康德的淨利潤同比增長均超過 70%;藥明生物淨利潤同比增長分别超過 100% 和 30%;凱萊英淨利潤同比增長幅度則分别達到 48.08% 和 208.77%。
進入 2023 年,CXO 行業陡然轉向了下行周期。
春江水暖鴨先知,常年活躍的資本往往是對市場變化最為敏感的。
CXO 曾經是資本市場的 " 寵兒 "。中航證券研報指出,從縱向比較來看,2023 年上半年,醫療服務子板塊的基金重倉持股比例由 2021 年第三季度的高點 59.53% 下降到了 26.22%,與 2019 年三季度水平大致相當。2023 年上半年,CXO 板塊重倉持股基金數量為 548 個,持股總量為 94348.21 萬股,重倉持股基金數量和持股總量較 2023 年一季度有所下滑。
資本離場的影響直接反映在股價上。時代财經根據 Wind 數據統計,截至 2023 年 12 月 26 日,近一年内,美迪西(688202.SH)的股價降幅超過 50%,泰格醫藥(300347.SZ)、昭衍新藥(603127.SH;06127.HK)A 股降幅超 40%,康龍化成(300759.SZ)降幅超 30%。
機構紛紛逃離,IPO 的熱度也随之驟減。2022 年成功上市的擁有 CXO 業務的企業近 10 家,包括宣泰醫藥(688247.SH)、和元生物(688238.SH)等,募資總額超過百億元。2023 年,完成 IPO 的 CXO 企業數量僅有昊帆生物(301393.SZ)、金凱生科(301509.SZ)、萬邦醫藥(301520.SZ)和康鵬科技(688602.SH),合計募資約 50 億元。
馬曼然對時代财經表示,"CXO 與創新藥行業的周期節奏不同,CXO 訂單周期往往會滞後創新藥。當前幾年創新藥行業調整時,CXO 正處于景氣周期的峰值,如今創新藥經過調整周期開始進入復蘇初期,CXO 卻因訂單減少進入調整周期。"
寧澤基金投資總監武強在接受時代财經采訪時同樣表示,在 2022 年一季度末基本上出清了 CXO 的持倉。他指出,CXO 屬于創新藥的 " 後端繁榮 ",随着部分醫藥研發公司削減研發管線,CXO 也随之受影響。如果創新藥復蘇,那麼 CXO 的行情也會随之好轉。
競争加劇
一位 CDMO 企業的負責人曾對時代财經坦言,生物醫藥行業的 " 寒冬 " 給 CXO 企業的運營帶來較大的壓力。現在客戶對于新項目的投入比較謹慎,客戶需求整體減少,想要開拓新的客戶很困難,疊加行業内還有低價搶單的影響,導致行業競争非常激烈。
首當其衝的是一些此前自建產能的 Biotech。從 2022 年下半年開始,不斷有 Biotech 傳出關停廠房、出售工廠的消息。2022 年 9 月,科望醫藥将生產基地賣給了藥明生物;2022 年 11 月,基石藥業(02616.HK)位于蘇州的生產基地停工;同樣是 2022 年 11 月,和鉑醫藥(02142.HK)将生物大分子研發創新中心項目的生產廠房轉讓給藥明生物旗下的藥明海德。
2023 年,CXO 行業的收并購仍在進行。2023 年 9 月,博騰股份(300363.SZ)宣布收購宇陽藥業剩餘 30% 股權,随後維亞生物(01873.HK)也宣布收購朗華制藥餘下 20% 的股權。
有醫藥行業人士曾對時代财經表示,目前行業内想要尋求出售的中小企業并不少,但要找到願意接手的買方并不容易,因為 CXO 行業現在不缺產能。
武強也對時代财經表示,現在頭部的企業產能過剩,沒有訂單在手、也沒有差異化競争優勢的中小企業想要找買家比較困難。
可以看出,行業 " 大浪淘沙 " 之際,也給了頭部企業擴充產能的機會,CXO 行業由此進入新一輪的洗牌。但很快,壓力也傳導到了頭部企業。
2023 年 3 月,藥明康德細胞基因治療子公司藥明生基臨港基地關閉。藥明康德在投資互動平台回應表示,在臨港的基地由于業務調整需要,過程當中涉及到大約 50 名員工,涉及員工占公司員工總數約 0.12%,不涉及其他部門。
随後,保諾桑迪亞、春天醫藥等 CXO 企業也傳出裁員消息。
藥明康德 2023 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員工總數 41296 人,這個數據與 2022 年底的 44361 人相比,減少了 3000 餘人;另外,截至 2023 年 6 月底,凱萊英員工總數 9145 人,與 2022 年底的 9719 人相比,減少了 570 餘人。
拐點何時來?
CXO 是為醫藥企業提供後端服務的行業,而前端的新藥研發、生物醫藥投融資就是 CXO 行業景氣程度的風向标。
西南證券研報指出,2022 年全球醫療健康行業投融資總額為 5609.7 億元,同比下降 52.8%,融資事件總數 2970 件,同比下降 26.2%;2023 年前三季度,全球醫療健康行業投融資總額為 4483.7 億元,同比微增 0.5%,融資事件 2264 件,同比減少 2.4%。從國内來看,2022 年國内醫療健康融資總額 1458.9 億元,同比下降 58.5%,融資事件數 1091 件,同比減少 24.3%;2023 年前三季度融資總額 850.2 億元,同比減少 25.1%,融資事件 962 件,同比增加 12.1%。
武強告訴時代财經,目前一級市場的融資仍然困難。" 不要問基金公司現在還有沒有錢,而是要問這兩年能出來多少錢。由于 IPO 審核收緊、醫藥上市公司股價下跌或者沒有流動性,機構現在都面臨着退出難題,資金比較緊張。"
聯儲證券研報指出,CXO 短期業績波動主因是 2022 年大藥企短期研發支出下滑,以及小型和初創制藥公司海外融資環境惡化,不過 2024 年年中有望迎來同步改善。
實際上,創新藥復蘇對于 CXO 行業的正向影響已經顯露。以 2023 年最受追捧的新藥 GLP-1 受體激動劑為例,據摩根大通預計,到 2030 年,在諾和諾德和禮來制藥 " 雙寡頭 " 的推動下,GLP-1 受體激動劑相關藥物的年銷售額将超過 1000 億美元。
GLP-1 一路狂飙,推動了多肽藥物的高速發展,而 CXO 頭部企業也早早瞄準了布局。
藥明康德 2023 年三季報顯示,TIDES 業務(主要為寡核苷酸和多肽)繼續放量,2023 年前三季度,TIDES 業務收益達到 20.7 億元,同比增長 38.1%,預計四季度收入将大幅增長,全年将超 60%。截至三季度末,TIDES 業務在手訂單同比加速增長 245%,D&M 服務客戶數量達到 127 個,同比提升 31%,服務分子數量達到 230 個,同比提升 48%。
此外,藥明康德啟動了常州和泰興基地產能擴建工程。新產能預計将于 2023 年 12 月投入使用,多肽固相合成反應釜體積将由原計劃的 20000L 增加至 32000L。
凱萊英也在 2023 年 10 月 31 日的調研紀要裡提到,公司加快多肽業務發展,計劃明年上半年固相合成產能增加至 10000L,可滿足百公斤級别的固相多肽商業化生產需求。
民生證券指出,随着美聯儲加息周期接近尾聲,三季度全球生物醫藥投融資數據略有恢復。以海外收入為主的 CXO 公司在下半年感受到客戶詢單略有復蘇,但是新籤訂單沒有看到明顯的向上拐點,并且從詢單到籤訂再到收入的轉化仍需要一定周期,預計行業復蘇拐點比投融資回暖将滞後幾個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