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表情包引發的官司,帶來什麼思考?,歡迎閱讀。
最近的一則新聞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工作成績出色的小劉不久前被開除,理由是小劉在有客戶在内的公司群裡,言語粗魯,辱罵同事,嚴重損害公司形象,違反公司規章制度。但小劉表示不服,認為是同事先在群裡發送了 " 死亡微笑 " 的表情,嘲諷并激怒了她,她才會言語攻擊。
何為 " 死亡微笑 "?原來就是微信表情包裡那個排第一位的微笑表情。這個表情算不算 " 死亡 ",也許每個人會有不一樣的看法,但它确實可以用來表示 " 陰陽怪氣 "" 不懷好意 ",這早已經成為互聯網中的共識。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法院沒有支持小劉的訴訟請求。原因是法院認為微笑表情不能單純理解為嘲諷,小劉言語行為确有不當。
這恰恰證明了一點,即互聯網中的共識似乎不能随意轉化為社會的共識,表情包的表意作用目前仍低于語言。比方說,許多長輩就愛在微信裡使用 " 死亡微笑 ",對他們來說,這個微笑非但不 " 死亡 ",還有表達喜悅和關心之意。
這不光是不同年齡的人之間的代溝,也顯示出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日益碎片化的特點。網絡交流是即時的,通過技術手段拉近了你我之間的距離,但它也有缺點:純粹的語言不足以表達個體的所有意思。表情包就此應運而生,它用 " 讀圖 " 的方式豐富了字元背後的含義,也能更生動地傳遞個體的情緒、心情。
圖片來源:山東高法
只是,一方面表情包促進了信息的自由流動和網友的自由表達,但另一方面,表情符号和表情包的狂歡又為這種自由表達的方式帶來了暧昧和模糊。正如小劉的案例中顯示的,不同的人對同一個表情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這似乎也在顯示,互聯網似乎無意建立起一種嚴謹、科學的表達體系,而是以一種主觀内在心理感悟的形式存在,說白了,互聯網時代的意義就像表情包一樣,變得越來越碎片化,難以捉摸。
大多數網友或許會因為小劉的不幸遭遇會心一笑,但冷靜下來想一想,這何嘗不是互聯網傳播環境中每個人真實處境的寫照——你以為的不是我以為的,我想說的也不是你理解的。本來是為了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而存在的表情包,似乎又在無形之中加大了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難度。這是個尴尬的事實,卻又不應該被忽視。
因為表情包,我們和信息之間的關系似乎也被颠倒了。人追逐信息正在漸漸變為信息追逐人,原來我們本想用表情包表達更多含義,如今,表情包卻在限制我們對意義的表達——比如," 死亡微笑 " 的存在似乎讓很多人都不敢随便用那個表情了。
表情包帶給我們許多快樂和喜悅,未來,它還會繼續出現在我們的聊天界面裡,繼續活躍聊天的氣氛。不過,人本該是表情包的主人,現在卻被它控制,這是否也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對此,你又會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