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碧桂園倒計時,歡迎閱讀。
楊國強會成為下一個許家印嗎?
撰文 | 劉星志
編輯 | 王靖
來源 | 便當财經(ID:daxiongfan)
" 酷寒已過,暖春将至 ",今年 3 月底,碧桂園管理層在 2022 年報結尾用這八個字總結了對未來的展望。
彼時,盡管 2022 年碧桂園營收同比下降 17.72%,并錄得上市 16 年來首次淨虧損,但對于這個頭部民營房企碩果僅存的 " 優等生 ",市場仍舊願意相信管理層的判斷:碧桂園熬過去了。
但四個月後,寒潮仍在持續。
7 月 31 日,碧桂園發布公告稱,2023 年上半年 " 可能錄得未經審核淨虧損 ";8 月 8 日,據澎湃新聞報道,碧桂園兩只原本應于 8 月 7 日支付的境外美元債票息未能按期支付。
8 月 8 日當天,碧桂園在對外回應中表示公司 " 出現了階段性流動壓力 "。消息一出,碧桂園(02007.HK)股價單日下挫 14.39%。
當下房地產市場風聲鶴唳,碧桂園的負面消息迅速引發外界聯想。有人聯想起近期陷入流動性危機的萬達王健林,但更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恒大許家印。
外界的猜測并非空穴來風。
實際上,投資者對碧桂園今年上半年的虧損并不意外,真正令市場緊張的,是碧桂園提出解決措施中的一條——積極尋求政府及各方監管機構的指導和支持。這句話不禁讓人聯想到 2020 年 6 月,許家印向廣東省政府發出的那封求救信。
而随着 " 佛山市副市長帶隊進駐碧桂園 " 的傳言不胫而走,盡管碧桂園官方稱消息不實,但不少人已經下意識将許家印的劇本套在楊國強、楊惠妍父女身上。
種種傳聞以外,兩家公司有太多相似之處。除了 " 高杠杆 "" 高周轉 " 模式相似外,最重要的是,兩家公司身上都壓着天量負債。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末,恒大總負債 2.74 萬億元,碧桂園總負債 1.43 萬億元。2008 年的 "4 萬億救市 " 曾助推整個房地產市場 V 字反轉,如今兩家公司債務總量恰好也是 4 萬億。
萬億規模的債務總量也意味着,一旦出現實質性危機,碧桂園恐怕難以找到 " 白衣騎士 ",和恒大一樣,想要翻盤,碧桂園只能自救。
針對債務問題,碧桂園的态度相對積極。《證券時報》援引消息人士說法稱," 兩筆美元債券仍處在 30 天付息寬限期内,公司高度重視債務風險化解,公司目前仍在積極優化資金安排,努力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8 月 10 日晚,碧桂園、恒大地產相繼發布業績相關公告。
據公告披露,碧桂園今年上半年淨虧損在 450 億元至 550 億元之間,而另一邊的恒大地產,流動負債 1.68 萬億,貨币資金僅 91.73 億,已資不抵債。
也就是說,盡管情勢不容樂觀,碧桂園尚有轉圜空間,但想要避免重蹈許家印的覆轍,各方支持固然必不可少,楊國強、楊惠妍的 " 自證 " 也同樣重要。
公告中,碧桂園提出了四點應對措施:一是全力以赴保交付,二是積極化解階段性流動性壓力,三是保障經營有序開展,四是加強特殊時期的組織領導。
雖然公告中未提及債務展期、重組等具體措施,但管理層積極 " 自救 " 的态度,或許是赢回市場信任的一個開始。
距離 " 三道紅線 " 發布已有三年,這三年中絕大部分時間裡,碧桂園都是被當做優等生來對待的。
據财報數據,截至 2020 年底,碧桂園有息負債 3265 億元,同比下降 11.7%,與此同時,賬面上可動用現金餘額 1836.2 億元,現金流充裕。手握近兩千億現金,碧桂園以為自己備足了 " 糧食彈藥 ",但楊國強和一眾管理層大概率沒有想到,行業寒冬會如此之久。
實際上,直到今年初,碧桂園仍認為自己是 " 幸存者 "。
截至去年末,碧桂園非限制現金餘額 1282.81 億元,足夠覆蓋短期債務,新任董事會主席楊惠妍也表示,雖然市場在變化,但房地產在國内還是支柱行業,公司會圍繞現金流做好管理,在布局上實現一二線和三四線城市的平均分布,同期努力打造适合高能級城市的產品線。
碧桂園對風險不大的研判,一個大前提是房地產行業整體觸底,靜待反彈,但市場後續的變化顯然超出行業大多數人的預期。
2022 年,碧桂園實現合同權益銷售 3575 億元,這一數字在 2021 年為 5580 億元。即便銷售額有所下降,分攤到月,碧桂園去年也有近 300 億元的月均銷售額。
然而到了今年,形勢急轉直下。今年前 4 個月,碧桂園尚能維持 200 億以上的單月權益合同銷售額,5 月份便跌至 180 億,此後一路走低至 7 月的 120 億。
銷售低迷超出預期以外,今年以來,房地產企業融資狀況仍沒有好轉。
自恒大暴雷以來,房企在債券市場的地位一落千丈,融資難度直線上升。碧桂園也難以幸免,今年以來的直接融資磕磕絆絆,公司 4 月末宣布中債增發延後至 5 月,8 月初又 " 臨時 " 取消 23.4 億港元配股籌資等。
外部困難以外,壓垮外界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碧桂園新話事人楊惠妍近期的舉動。
7 月 30 日,楊惠妍宣布捐贈 20% 碧桂園服務股權給國強基金會(香港)有限公司,該基金會創始人為楊惠妍之妹楊子瑩;此外,7 月 19 日,碧桂園服務總裁李長江及其配偶突然減持 322.79 萬股公司股份,套現約 2824.72 萬港元。
盡管有接近楊家的人士對外表示這場捐贈并非臨時起意,但公司高管在危機前夜的異常舉動還是令外界嗅到了一絲不安的氣息,畢竟在兩年前,直到恒大評級被下調,做空壓力之下,許家印才取消了他心心念念的 " 特别分紅 "。
客觀來說,碧桂園當下的危機,離不開行業與市場低迷的大背景,碧桂園能撐到現在已屬不易。
和眾多出險房企一樣,在走上高杠杆、高周轉、高負債之路時,危機的種子就已然埋下,但過去幾年,碧桂園或主動或被動降速求穩的舉動,為其赢得了一定時間和空間。
在創始人楊國強的眼中,碧桂園要成為房地產企業中的 " 沃爾瑪 ",薄利多銷,因此,楊國強把 " 資金快速周轉 " 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而高周轉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建設與銷售同步提速。
在這套模式的指導下,借着棚改貨币化東風,碧桂園迅速崛起。2013 年,碧桂園銷售額首次突破千億,但僅僅 4 年以後,2017 年,碧桂園便超越恒大,成為 " 宇宙第一房企 "。
盡管業績高歌猛進,但内外部也不乏反對和質疑的聲音。
2014 年底,摩根士丹利曾與碧桂園高層會面,并給出一份報告。報告認為,中國房地產行業整體利潤率下降,資金回籠速度放慢,部分城市出現供大于求現象,值得碧桂園重視。摩根士丹利團隊認為,碧桂園應該多元化經營,比如拓展酒店、商業地產、物流、養老等業務;在股東層面上,碧桂園可以引進戰略投資者,如果引入國企,還可以 " 染紅 "。
時任碧桂園 CFO 吳建斌也在一場預算審議會上指出,碧桂園應穩定或适當加大一二線周邊大型旗艦項目的投資比例,重視負債率水平和境外投資比例上限管理,同時以現金流管理為核心,打造全生命周期產業鏈資源整合平台。
楊國強顯然對這份報告并不感冒,他的發言很快轉到具體業務上:" 現在每天只有 1 億元銷售,這是不行的,規劃是規劃,但當下怎麼增長,是更加緊迫的問題。"
雖然擴張的大方向沒能改變,但這些聲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碧桂園的經營策略。2015 年前後,碧桂園内部設立了一些财務紅線,如淨借貸比率不高于 70%,以及現金餘額占總資產的比重需高于 10% 等,這讓碧桂園後續可以相對從容地應對 " 三道紅線 "。
而在 2018 年,碧桂園旗下項目安全事故頻發," 高周轉 " 模式備受質疑,公司總裁莫斌提出 " 提質控速 ",這一舉措也為碧桂園提供了緩衝墊。
總體來說,雖然有相似之處,但總體上碧桂園比恒大走得更穩。
近年來,除了房地產業務外,碧桂園也在機器人等高科技領網域有所投入,但并非恒大式非理性的多元化經營。
此外,雖然兩家公司債務均超過萬億,但截至去年底,去掉合同負債,碧桂園負債為 7667.32 億,而恒大截至 2022 年底扣除合同負債,還有高達 1.7 萬億元的債務。
從财務狀況來看,截至去年底,碧桂園既沒有資不抵債,淨負債率、現金短債比等指标上都處于行業較優水平;今年,碧桂園計劃交付 70 萬套房屋,上半年完成交付 27.8 萬套,交付率 39.7%,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IPG 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接下來碧桂園的債務解決路徑,首先應該是争取債務重整可能性,并希望在市場回暖、融資改善、流動性緩解的情況下妥善解決到期債務問題。
也就是說,碧桂園如果能利用好手上的籌碼,以時間換空間,便有望順利度過這次危機。
當然,指标相對健康是一回事,市場是否願意相信又是另一回事,外界的預期、楊家和其他管理層的舉動都可能影響碧桂園的處境。
雖然碧桂園目前沒有實質性違約,但市場情緒已經開始蔓延。
有銀行員工對便當财經表示,碧桂園私募債可能違約的消息,已經影響了一些理财產品淨值,正在研究後續解決辦法和對應話術。
時至今日,不論是投資者、上下遊供應商、業主,甚至理财產品的客戶,都不希望碧桂園成為下一個恒大。
而想要避免重蹈許家印覆轍,除了債務展期、重組等具體戰術,想要得到外界的信任和幫助,楊家首先要展示出積極自救的态度,表現出信心與決心。
8 月 10 日晚間的公告中提到,上市至今控股股東(楊惠妍)及其家屬已通過借款、增持股票、購買債券、以股代息等方式合計支持公司折合約 386 億港元且從未減持股票,其中向公司累計提供折合約 66 億港元的無息無抵押借款。
這段自白似是對此前楊惠妍捐贈股份等事件質疑的回應,後續應對措施中也提到,公司成立了由董事會主席楊惠妍任組長的專項工作小組。
當然,擺出積極 " 自救 " 的态度只是第一步,在具體解決措施出現并獲得各方支持以前,碧桂園的 " 暴雷 " 倒計時不會停止。
參考資料:
《碧桂園流動性壓力如何化解?債務重整或将提上日程》第一财經
《别給碧桂園貼上 " 下一個恒大 " 的咒符》數字力場
《8 年時間,最終證明是楊國強錯了》萬房研究所
《碧桂園的 2018:事故頻發提新策略 邊喊 " 控速 " 邊進行再融資》中國網财經
《我在碧桂園的 1000 天》吳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