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褚時健的一生:從不氣餒,絕不放棄,歡迎閱讀。
作者 | 王祥伍
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副總裁,首席企業文化專家,《中外企業文化》雜志社編委、出版著作《企業文化的邏輯》、《企業文化落地工程》、《褚時健經營十四條》。曾為寧德時代、京東科技、百度、海康威視、OPPO、雲南白藥、褚橙莊園、中金公司、中國移動、中國銀行、蘇寧集團、國美集團、德邦物流等百餘家企業提供管理咨詢服務。
來源 | 管理智慧 AI+
咨詢合作 | 王老師:13801295388(微信同号)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01
改變不了大環境,可以改變小環境
褚時健的一生,沒有幾年是順境,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逆境中,他的一生,經歷了貧窮、戰争、牢獄、疾病……
榮譽和鮮花是非常短暫的,但無論在什麼環境下,褚時健都沒有灰心過,沒有埋怨過,他總是積極地、務實地面對生活和工作,似乎沒有什麼困難能夠阻止他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從 1963 年 5 月到 1979 年 10 月,褚時健在曼蚌糖廠工作了 16 年多,把一個連年虧損的企業做成了新平縣、玉溪市乃至雲南省效益最好的企業之一。
從 1979 年 10 月進玉溪卷煙廠,到 1996 年在紅河州邊境口岸被扣,褚時健在玉溪卷煙廠工作了 17 年,把一個原來盈利不足 1 億元的地區小煙廠做成了亞洲第一,做成了中國 500 家最大的工業企業之一。
從 2002 年上山種橙,到 2019 年 3 月去世,褚時健用了 17 年,在偏僻的哀牢山種出了中國最有名的橙子。
他雖然沒辦法改變整個大環境,但卻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身邊的小環境,讓周邊的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
02
天塌下時的頂梁之柱
褚時健 15 歲那年,他的父親因為被日本人的飛機炸成重傷,一年之後不治而亡。家中失去了頂梁柱,酒坊也請不起師傅了,家裡、田裡、酒坊,都只有媽媽一個人頂着,要養活六個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才一歲。
作為老大的褚時健,那時候小學還沒畢業,他沒有沉溺于憤怒的情緒裡,也沒有任由家境敗落下去,而是放下課業,接過家裡主要經濟來源的酒坊。
褚時健家的酒坊主要用苞谷烤酒,傳統的苞谷烤酒分幾個步驟:泡苞谷、蒸苞谷、放酒曲發酵、蒸餾、接酒。
其中蒸苞谷的環節要求把泡好的苞谷放在甑子上連續蒸十幾個小時,直到苞谷開花,這個環節要求柴鍋裡一直有水,鍋灶裡一直有火,否則,水燒幹了苞谷就會煳,意味着烤酒失敗,柴燒盡了苞谷就不熟,一樣烤不出酒。
而且,蒸的過程中要定時攪拌,不然受熱不均,影響出酒量。蒸苞谷這個環節一般要兩個人輪流守灶,但褚時健只能自己守灶,那個時候也沒有鬧鍾,一不小心就會睡過頭,要麼火滅了,要麼水燒幹了。
聽褚時健講,他在烤酒的時候經常夜裡聞見街上飄着苞谷被烤焦的味道,那準是誰家柴鍋裡的水熬幹了,水熬幹了,一鍋苞谷也就完了。褚時健知道,只要苞谷一煳,自己和弟弟妹妹的學費就沒有了,家裡的開銷用度會更緊張。
面對這種挑戰,褚時健沒有畏難退卻,也沒有抱怨辛苦,他努力想辦法。他在蒸苞谷的時候總結出一條規律,一鍋水加滿,一般要兩個小時才能熬幹,心裡有了這根弦,褚時健就會在加滿水的兩個小時内淺睡一會兒,等到快熬幹的時候就會準時醒來。
至于為什麼他總能做到準時醒來,褚時健只是雲淡風輕地說," 心裡有事,不會睡過頭 "。褚時健烤酒,從來沒有幹過鍋,也沒有熄過火,這件事連三伯家教他烤酒的師傅始終都沒弄明白。
靠着自己烤酒,褚時健保證了家裡的生活來源以及弟弟妹妹上學的學費來源,母親因為有了褚時健的分擔也沒有過度勞累,15 歲的褚時健幫助家裡挺過最難時刻。
03
絕望之地的希望之光
1958 年,褚時健被下放到元江紅光農場勞動改造,紅光農場在一個山谷的底部,常年酷熱難擋,蚊蟲肆虐,生存條件極其惡劣。
當時很多像褚時健一樣的勞動改造人員本來都是玉溪市的精英,一下子被下放到這個地方,他們受不了這個落差,整天唉聲嘆氣,愁眉苦臉,沒心思做事。
褚時健總是勸他們," 你這樣做沒用,生悶氣是最沒用的事情 "," 我不生悶氣,我找事情做,我要通過做事證明自己的價值 "。
在農場的工作,無非就是種地、種菜、種甘蔗,喂豬、喂馬、喂牛羊,砍柴、做飯,但褚時健對于手上的工作,總是比别人更積極一些,他翻過的地、種的菜、看管的甘蔗,都比别人要像樣一些。
用他自己的話講," 因為我這個人認真,不管是什麼環境,活兒到了自己手上,就要做好,不然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
1959 年,褚時健給農場領導建議,把交完國家任務剩餘的甘蔗用來榨糖、烤酒,然後用自制的糖和酒向周圍的傣族老鄉換食物。農場領導工作繁忙,就索性讓褚時健去管農場的工業和副業。
就這樣,褚時健用最簡單的工具,榨出了糖,烤出了酒。他還把農場果樹上部分果子摘下來,放一些蔗糖,在火上烤,做成北方人喜歡吃的蜜餞,很受農場勞動改造人員和周圍傣族老鄉的歡迎。
不僅如此,褚時健還開了一塊荒地種菜,收了菜大部分交到農場食堂,有時候也自己留一些悄悄開個小灶叫上其他勞動改造人員來吃。為了給大家增加更多的營養,褚時健有空的時候還去河邊釣魚,幾乎沒有空手而歸過。
在褚時健的影響下,農場裡的生活開始變得有樂趣、有希望。
04
特殊歷史時期的踏實建設者
特殊歷史時期,褚時健被組織上派往玉溪市新平縣曼蚌糖廠(後來改名戛灑糖廠)當副廠長。
當時廠子連年虧損,成為新平縣沉重的财政負擔。連褚時健的好友,時任新平縣縣委書記都擔心," 連年虧損的企業,可能不好幹 "。褚時健講," 試試吧,好不好幹都試試 "。
到曼蚌糖廠之後,看着破破爛爛的工廠,他沒有絕望,也沒有觀望,更沒有參與其中的任何派别鬥争,他一上任就來到生產一線,調查研究,熟悉情況。一個多月下來,他已經心裡有譜,知道該做什麼事情了。
褚時健在糖廠的第一年,采取了三項看似很小的改進措施,卻收到了出人意料的大效果:
一是敲鍋,即把糖廠煮糖用的小耳朵鍋底的泥巴和鍋垢敲掉,增加鍋底的受熱面積,從而減少燃料消耗;
二是改燃料,把原來不能充分燃燒的低價褐煤改為廠裡堆積如山的甘蔗渣,降低燃料成本;
三是增加榨糖機的滾筒個數,由原來的三個增加到六個、九個,提高出糖率。
三項改進措施實施下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糖廠就傳出好消息,糖廠盈利了。
工人們有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廠長和黨委書記再也不用頭疼如何向縣裡申請補貼,縣裡再也不用背着這個虧損的包袱了。
糖廠在褚時健的帶領下,後來又引進了往甘蔗渣裡噴溫水的技術,真空密封蒸汽罐煮糖的技術,螺旋棒代替人工攪拌技術,等等,進一步提升了出糖率,降低了燃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不但如此,紅糖的質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一級品占比越來越高。
企業利潤逐年增長,第一年 8 萬元(有人說是 11.7 萬元),第二年 20 萬元,第三年 40 萬元。全體職工第一次實現了全年足額發放工資。
廠裡的生產搞上去了,但由于物資短缺,職工的生活依然很差,褚時健又帶領職工在戛灑江邊的河灘上開荒種菜,帶領職工用糖廠的生產廢料(糖渣)養豬。那個時候全國大部分工廠的食堂一個月也吃不上一次肉,糖廠的食堂卻能夠做到讓職工每星期吃一次肉,再加上 5 角錢,全家都可以跟着吃,蔬菜更是多得吃不完。
糖廠成為新平縣其他企業和機構人人羨慕的好地方。
05
現代化建設時期的亞洲煙王
" 特殊歷史時期 " 結束後,褚時健被調往玉溪卷煙廠。當時的玉溪卷煙廠以内鬥激烈、人事關系復雜而遠近聞名。
褚時健原本并不打算去玉溪卷煙廠,而是更喜歡組織上提供的另外一個選項——塔甸煤礦,因為那裡人事關系簡單,可以幹事,工作之餘,還可以打打獵。但因為妻子馬靜芬的強烈反對,褚時健才選擇了回玉溪。
為了避免派别鬥争影響自己幹事,褚時健在上任之前,就和玉溪市委書記提了要求:給他一年時間改變現狀,無論誰去告狀,一律駁回。玉溪市委書記一口答應。争取到市委書記的承諾後,褚時健就可以放心去幹事了。
褚時健剛到玉溪卷煙廠的時候,見到的情況比想象的得還要糟糕:職工生活條件較差,很多老職工祖孫三代擠在 20 多平方米的房子裡;工人紀律渙散,人浮于事,經常是一人幹活,幾人圍觀;產品積壓如山,很多產品都是因為質量問題導致的退貨。
用褚時健的話講,當時的玉溪卷煙廠是:員工軟、散、懶,車間是跑、冒、滴、漏。更為棘手的問題是,廠裡的領導班子有 12 個人,抽成兩派,兩派之間相互拆台。
面對這麼多問題,已經 52 歲的褚時健完全可以選擇躺平,過幾年安安穩穩的日子然後退休,但這不是褚時健的風格,他等了 52 年,終于有了可以放手大幹的好環境,他不能再失去機會,他選擇了強勢出擊,多次與上級領導溝通。直至最終,玉溪卷煙廠的領導班子按照褚時健的意見進行了大調整。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褚時健在玉溪卷煙廠開始了員工生活條件改善、工廠生產現場整頓、老設備技術改造、莫林公司 MK9-5 型卷接機的引進、整套卷煙設備的引進、工資體系改革、" 第一車間 " 建設、煙葉煙廠煙草的三合一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用了 17 年時間,把玉溪卷煙廠從一個年盈利不足 1 億元的企業發展成年上繳利稅超 300 億元的大企業。
06
垂暮之年的中國橙王
褚時健出獄以後,已經是 70 多歲的老人,而且身患糖尿病等多種基礎性疾病,本來該是頤養天年的時候了,但是,褚時健閒不住,用他自己的話講,閒了身體會很快出毛病,他要找一些活幹。以他當時的身份和影響,幹其他行業都不太适合,只有農業比較好,既沒人關注,也比較熟悉。
家裡人都以為,褚時健種橙子只是為了找點事情做,種幾畝地算了,種好種壞都無所謂,反正家裡也不指望他掙錢,但是褚時健要種橙子,既是為了找事做,打發時間,也不是單單打發時間,他要把橙子種好,種成像新奇士那樣的具有全球競争力的產品。
缺錢怎麼辦?借,向自己曾經幫過的人打借條借。不懂種植怎麼辦?學,親自去一點一滴地學,向農民學,向院士學,向技術專家學……
他用兩三年的時間,以驚人的速度快速掌握了橙子種植的主要知識。學會了種植但選錯了樹種怎麼辦?砍,砍了再重來。橙子種出來了賣不動怎麼辦?親自到昆明、到上海、到杭州去推銷……
種橙 17 年,從 70 多到 90 多,一個帶病的老人,在窮鄉僻壤,白手起家,但他依然沒有任何怨言,沒有放棄追求,沒有放低标準,終于用 17 年的時間取得了讓世人為之震驚的成績。
褚時健的一生和他們那一代人一樣,可謂歷盡坎坷,但是,無論經歷什麼樣的坎坷,面對什麼樣的困難,他始終沒有消極過,始終沒有躺平過,他一直在盡可能用自己的行動,改善自己身邊的環境,改善自己身邊人的生活,逆境中,則小改變小改善,順境中,則大改變大改善。
他也确實做到了:失去頂梁柱的家庭被改變了,他成了家裡新的頂梁柱;沉悶無趣的紅光農場被改變了,絕望之境有了希望之光;曼蚌糖廠被他改變了;玉溪卷煙廠被他改變了,由一個地區小廠變成雲南省的财政支柱;大營街因他而改變,從一個貧困村成為雲南省第一村;新平縣因他而改變,原來的荒山野嶺變成了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