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請不要再給老戲骨刷綠漆,歡迎閱讀。
角色适配度 VS 演技,哪個更重要?
49 歲的梅婷接力 28 歲的沈月演起了青年人,對着 52 歲的劉鈞喊爸,59 歲的邬君梅叫媽 ……
被迫出戲的《六姊妹》觀眾發出哀号:抛開年齡看演技挺好的,但是我抛不開!
" 什麼年齡的演員就演什麼年齡的角色 " ——如此樸實無華的道理,導演們真的不懂嗎?
曾有人用 " 長了一張年代劇的臉 " 評價梅婷,眉眼舒展大氣自帶書卷氣,身材健康而有力量,符合我們對母輩們年輕時的幻想。她出演的《父母愛情》更是觀眾心目中的年代劇天花板。
但在《六姊妹》中,梅婷 + 年代劇這樣的王炸組合卻狠狠失靈了,炸得人兩眼一黑。最大的原因為:演錯年齡了。
何家麗青年時期由 97 年出生 28 歲的沈月扮演,她在劇中留着平劉海齊耳短發,臉圓眼大,生機勃勃,潑辣爽利。
但沒想到,劇中時間剛過去兩年,何家麗的面孔就換成了梅婷。盡管劇組通過暖色調濾鏡、磨皮技術試圖弱化年齡感,但歲月給中年人塑造的氣質、神态、面容,無法通過劉海和齊耳短發掩蓋,疲憊感溢出螢幕,實在令人感到割裂出戲。
等到角色們的成年期全都出現後,不适感極度加劇。陸毅、董潔、李晨都演起了小姑娘小夥子,4 人都比角色大個十幾二十歲,愣是把青澀初戀演成了黃昏戀。妝造和演技都努力了,可觀眾還是出戲了。
在年代劇中,一個角色的一生由不同演員接力完成本是很合理的,但演員交替的時間過早,年齡過于不符,就會造成觀眾無法代入的情況。
究其根本,不怪演員,而在選角。這種 " 老演少 " 選角邏輯的背後是劇組對 " 演技派 " 的過度依賴與對青年演員的不信任。《六姊妹》導演曾解釋:" 年代劇需要演員具備歷史厚重感,年輕演員難以駕馭。" 本想啟用國民級 " 熟臉 ",用老牌演員來扛劇,卻讓很多角色的年齡超了标,看起來滿是違和感。
事實上,對于觀眾來說:演員與角色," 是 " 比 " 像 " 更重要。影帝影後當然可以通過精湛的演技表演出不符合年齡的瞬間神态,但觀眾只會感慨他們演技優秀,看久了還是會出戲。而本就是對應年齡的人則更像 " 本色出演 ",哪怕演技沒那麼好,起碼角色适配度也更令人信服。
" 老演少 " 惹來吐槽并不是新鮮事。蔣雯麗在《轉角之戀》和明道上演中年油膩戀,被賜為 " 丫頭教 " 的代言人;周迅在《如懿傳》中少女青櫻的扮相也被批出戲;章子怡在《上陽賦》扮演 15 歲的公主," 嘟嘴、瞪眼、伸舌頭 " 少女三件套,讓人好不适應。
男生的 " 夥子教 " 也大有人在。賈乃亮演 22 歲本科畢業的男大;李晨在電影 《超越》裡演的這 17 歲舉重少年;最重量級的莫過于張魯一,40 歲的時候演 十二三歲的嬴政,時隔八年先後演了吳邪爺爺和吳邪。
這揭露了影視行業深層的結構性矛盾:資本青睐 " 穩妥配置 ",演員困于 " 類型固化 ",觀眾得不到 " 真實共鳴 "。中年演員在影視劇中常陷入兩難:一方面,市場偏愛青春題材,迫使他們在偶像劇中 " 逆齡 " 出演;另一方面,其演技深度又需通過復雜角色展現。
這種情況在女性角色上尤為突出。以男性為主角的影視作品通常覆蓋更多類型與領網域,而女性為主導的影片通常圍繞愛情展開,而閱聽人又偏愛青春愛情故事,這導致女性角色同質化嚴重,年齡錯位似乎成了一種定數。
許多中年女演員都在公開場合提到過年齡困境,楊蓉曾表示:" 想轉型,不想再維持少女人設。" 但也擔憂地說:" 我怕轉型後被定義成中年女演員,跟那一撥兒我崇拜的女演員一樣成了‘非常有名非常美但沒有戲演’的人。"
馬思純也曾在采訪中提到:她的小姨蔣雯麗,很羨慕她有電影拍,她自己想拍電影,但是因為年紀和市場的原因,只有電視劇找她。
海清也曾在第 13 屆 FIRST 青年電影展閉幕式上,cue 到台下的姚晨、宋佳和梁靜,以及未到場的馬伊琍,呼籲市場為中年女演員提供更平等的機會。
所以,解決演員 " 老演少 " 應該 " 雙管齊下 ":首先,影視創作需正視年齡規律,多創作豐富的年齡層的故事,豐富的中年、老年角色,為演員提供合适舞台;其次,青年演員精進演技,導演 給予更多信任與精力,培養出更優秀的年輕人,而不是薅着老人當年輕人用。
希望 " 什麼年齡演什麼戲 "" 什麼年齡都有戲可演 " 的影視環境,早日到來!
編輯:Nagasaki
撰文:喵喵
排版:Julia
設計:姜黑勒久
圖源:新 · 浪微博 / 豆 · 瓣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