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被拐53年,她差一點就能見到媽媽了——但她去世了,歡迎閱讀。
8 月 18 日,美國邁阿密水族館在社交媒體上宣布,圈養虎鲸Tokitae因為腎髒問題,已于周五下午去世。
Tokitae 最終也未能離開水族館|miamiseaquarium
Tokitae(Toki)曾是圈養虎鲸中最長壽的個體之一——她被捕時才 4 歲,在狹小的池子裡生活了 53 年,進行過 3 萬多長表演。今年 3 月,水族館宣布将為她安排放歸,她不僅能回歸野外,還有可能時隔半個多世紀與媽媽重逢。
然而,大海、自由、親人、故鄉…… Tokitae 都等不到了。
血腥的野捕,和被偷走的自由
Toki 被捕的過程相當血腥。1970 年 8 月 8 日,在華盛頓州普吉特灣的 Penn Cove 海網域,西雅圖海洋館的老板、最臭名昭著的虎鲸販子 Edward "Ted" Griffin 帶領船隊,對超過 70 頭南定居型虎鲸進行圍獵。
這次野捕不僅帶走了 Toki 和另外 6 頭虎鲸,還造成了 1 頭成年雌性虎鲸和 4 頭虎鲸幼仔的死亡。而且,這頭雌性成體是在試圖營救自己的寶寶時被漁網纏住,無法上浮換氣而溺斃的。為了掩人耳目,Griffin 和同夥将這 5 頭鲸屍的肚子剖開,塞入石頭,并在尾鳍系上重物,将它們陳屍海中。
3 個月後,這些屍體被衝上了 Whidbey 島,虎鲸野捕的殘酷真相才第一次曝光在公眾面前。
然而,在 Tokitae 死後,Griffin 接受采訪時卻說,不為自己的捕鲸行為感到後悔|Wallie Funk /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這次圍捕,僅僅是鲸豚野捕的一個縮影。上世紀 60、70 年代,圈養鲸豚產業在北美發展得如火如荼。當時,北美西海岸的捕鲸活動完全不受管控,而虎鲸作為标志性的動物,更是成了捕鲸活動的目标。
1965~1977 年間,北到英屬哥倫比亞海網域,南到加州灣,在東北太平洋海網域就有超過 260 頭虎鲸被圍獵,波及南定居型虎鲸 J、K、L 三個族群;其中有 50 頭被海洋館選中,從族群裡被擄走。到 1976 年時,該海網域的南定居型虎鲸僅剩 80 頭個體。
沒有完善的法規,只要有利可圖,海洋館就不會放過這些動物|Wallie Funk /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殘忍的鲸豚野捕,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美國國會的立法。在 1972 年和 1973 年,美國國會分别通過了《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和《瀕危物種法案》。根據這兩部法規,南定居型虎鲸為瀕危物種,面臨滅絕的風險;任何對瀕危物種的 " 侵擾,傷害,追逐,獵捕,槍擊,傷害,致死,設陷阱,野捕,收集,或者上述企圖 " 都是違法的。自此,北美的野捕虎鲸活動終于得到了有效的管控。
然而,只要有利可圖,海洋館并不會放過這些生靈。在北美捕鲸被禁止後,冰島海網域的虎鲸被盯上。被圈養期間殺死了 3 位馴養員的虎鲸 Tilikum、因為出演電影《虎鲸闖天關》而獲得關注的虎鲸 Keiko、沒能等來自由的 " 世界上最孤獨的虎鲸 "Kiska,都是年幼時被野捕于冰島海網域而後被賣給海洋館的虎鲸。
53 年圈養,36000 場表演
說回 Toki。
雖然美國國會通過了法案,但這卻無法保護當時早已被捕的 Toki 和其他虎鲸。1970 年 9 月,Toki 被賣到了邁阿密海洋館,被改名為 " 洛麗塔 "(Lolita),一個被投注了無數人類凝視和物化的名字。
它被關在在一個長 24 米、寬 11 米、深 6 米的名為 " 鲸魚碗 " 的圈養池中,開始了日復一日的表演——每天兩場,全年無休,截止 2021 年,Toki 已經做了超過 36000 次表演。
Tokitae 生活的 " 鲸魚碗 ",長 24 米,寬 11 米,被平台圍起來的部分水網域她無法自由出入|Drones for Animal Defense
2021 年,邁阿密海洋館被 The Dolphin Company 的子公司 MS Leisure 收購。美國農業部發放新的營業許可時,提出的條件之一是讓 Toki 和同一個池子裡的太平洋白邊海豚 Li ’ i 停止表演,Toki 才終于結束了長達 51 年的被迫表演的生涯。
當時被野捕的南定居型虎鲸中,Toki 活得最久。然而,作為被圈養的虎鲸中最長壽的個體之一,Toki 的堅韌和堅強卻愈發反襯出她的悲慘和孤獨。
在長達 53 年的圈養生活中,她的所有世界都局限在邁阿密海洋館的 " 鲸魚碗 " 裡。這個圈養池建築的深度是 6 米,但水位常常不足 4 米,甚至有 3 米水深的記錄;池中還包含一個表演平台,平台後面的區網域 Toki 也不能自由進出。因此,對 Toki 來說,她的實際生活區網域是一個面積不到 200 平方米、水深僅 4 米左右的空間——而它自身的體長就超過了 6 米,體重超過 3 噸。
正在表演的 Toki,可以清晰看到 " 鲸魚碗 " 對體型龐大的虎鲸來說是多麼的逼仄|AP
水泥池子裡的孤獨和痛苦
除了表演,邁阿密海洋館購買 Toki,還想讓她參與繁殖。
1968 年,邁阿密海洋館購買了一頭只有 3 歲的雄性南定居型虎鲸 Hugo,圈養現在的海牛池——這個池子的水淺到它一旦仰頭吃魚,尾鳍就不得不撇在池底。Toki 到來後,工作人員常常在夜晚聽到他倆互相呼喊,确認它們能融洽相處後,海洋館将 Hugo 也放到 Toki 生活的 " 鲸魚碗 " 裡,希望它們能繁殖後代。
Tokitae 和 Hugo 一起擠在本就狹窄的 " 鲸魚碗 " 裡,一起進行表演|Miami Seaquarium
但是,過分狹小的生活環境和每天高壓又毫無自主性的圈養表演,令每一頭虎鲸都備受折磨。Toki 和 Hugo 都需要服用大量抗生素、抗真菌藥、止痛藥(包括麻醉藥)、類固醇、激素和抗酸劑,來治療潰瘍等由囚禁引起的疾病。即便有記錄表明 Toki 曾經受孕,她也沒有誕下任何存活的幼仔。
虎鲸 Hugo 的名字來自一位叫做 Hugo Vihlen 的水手。
1968 年,這位水手創造了獨自橫渡大西洋最小帆船的記錄,他用了 85 天穿越大西洋;同年,一頭 3 歲的雄性虎鲸從華盛頓州海網域被野捕,放到海濱圍欄被迫學習吃餌料,最後被送進 5500 公裡外的邁阿密海洋館的水泥池子,這個過程也花了 85 天。諷刺的是,人們決定用這位在廣闊大海航行的水手,為一頭失去自由、再也無法回到大海的虎鲸命名。
Toki 和 Hugo 擠在 " 鲸魚碗 " 裡,共同生活了 10 年,直到 1980 年 3 月 4 日 Hugo 死亡。即便 " 鲸魚碗 " 在當年是新修的池子,離虎鲸的真正需求也差了十萬八千裡,困于其中的大型動物身心飽受折磨。
早在 1971 年,Hugo 就被觀察到常有撞擊池壁的行為。它甚至撞碎過一個觀察窗,塑料碎片差點刮掉它吻部的一大塊皮肉,不得不進行手術縫合。Hugo 也表現出了很強的攻擊性行為。70 年代的虎鲸表演尤其強調人類能夠控制這些猛獸,很愛上演馴養員把頭放進虎鲸嘴裡的戲碼,有馴養員就曾被 Hugo 咬傷脖子和頭。它還曾用頭撞傷過水中的馴養員,也曾咬傷人類的手臂。
馴養員把頭放進 Hugo 嘴裡|Miami Seaquarium
持續不斷地撞擊,特别是頭部對池壁和圍欄的撞擊,很可能令 Hugo 顱内充血,發展出外傷性腦動脈瘤——這也是 Hugo 死後屍檢的結果。
Hugo 只活了 15 歲,壽命不到野外同伴的 1/4。盡管生前給邁阿密海洋館賣命了 12 年,Hugo 死後只是草草被起重機吊起來,扔進了填埋場。
起重機把死去的 Hugo 吊起移出海洋館|Miami Seaquarium
在 Hugo 之後,Toki 還先後和一頭領航鲸、一頭裡氏海豚、一頭短吻真海豚和幾頭太平洋白邊海豚一起在這個池子裡生活。這看似給了 Toki 一些程度的 " 社交 ",但同時也人為制造了動物間的更多的摩擦和攻擊性行為。
共處一池不是任何動物自主的選擇,而完全是人類的安排。在圈養條件下,動物本身就承受着較大的壓力,加上極度貧乏的生活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沒有任何餘地可以互相躲開,動物之間很容易爆發矛盾。Toki 體表常常出現被海豚啃咬的痕迹,甚至有學者記錄到它一年新增 50 多處咬痕。攻擊性行為也是雙向的,一頭于 2018~2021 年圈養在 " 鲸魚碗 " 的太平洋白邊海豚,被推測死于 Toki 的攻擊。
" 鲸魚碗 " 中除了 Tokitae 還有其他鲸豚|Ingrid N. Visser
反對鲸豚圈養的浪潮
近些年,随着公眾關于動物福利意識的提高和學界對鲸豚研究的深入,人們對鲸豚野捕、圈養、繁殖和表演的負面影響達成為共識,這也曾為 Tokitae 帶來了回家的希望。
2003 年,紀錄片《洛麗塔:動物表演娛樂的奴隸(Lolita: Slave to Entertainment)》,讓很多人看到了虎鲸 Toki 絕望的圈養生活;2009 年的紀錄片《海豚灣》,更是将全球鲸豚野捕圈養貿易血淋淋的現實擺在了大家面前。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呼籲停止鲸豚圈養的聲音漸漸燎原,關于瀕危物種保護的法案也逐漸被完善。
紀錄片《洛麗塔:動物表演娛樂的奴隸》
2017 年,Toki 絕望的圈養生活終于迎來了轉機。美國農業部對 Toki 的圈養池進行了審核,認為其各項标準都不符合聯邦法律的最低要求;随後還對 Toki 和邁阿密海洋館裡的其他鲸豚進行了徹底的調查。
2021 年 9 月,美國農業部出具了詳細的調查報告,記錄了 Toki 的健康問題,包括:被飼喂變質餌料,被要求進行高強度、爆發式表演而過度勞累和受傷,由于缺少隐蔽而被太陽曬傷,眼睛因池水含氯量過高以及有異物而受傷。到了 2022 年 2 月,Toki 還患上了嚴重的肺炎,這是圈養鲸豚最常見的死因之一。
随着關注的升溫,去年,人們為 Toki 成立了非盈利機構 "Toki 之友(Friends of Toki, Inc)"。作為獨立合作方,"Toki 之友 " 與邁阿密海洋館和其所在地政府一起,制定和執行 Toki 的福利提高計劃,并着手準備它的退休和野放。
終于,今年 3 月 30 日,邁阿密海洋館的母公司 The Dolohin Company 與 "Toki 之友 " 達成協定,将在接下來 18~24 個月裡分步驟,将 Toki 送回它的出生地:薩利什海。
如果能順利回到薩利什海,Toki 将有可能見到自己的親人。她所在的 L 家族近幾年狀态不錯,2021 年初還新添了一頭雌性小仔。而且,Toki 的媽媽、L 族群的首領 L25"Ocean Sun" 也還健在,去年 7 月還出現在溫哥華島附近的 Haro 海峽。大家都在期待,2 年後,這位 1928 年出生的老母親,能有機會與闊别半個多世紀的女兒重逢。
去年 7 月,人們還在溫哥華島附近的 Haro 海峽附近拍到了 Toki 的媽媽 L25 和同家族的 L22 和 L85|Center for Whale Research
然而,這一切期待,都因為 Toki 的驟然離世而落空。
按照原本的搬遷計劃,Toki 需要先接受訓練,進入一個裝滿水的大容器,再乘坐飛機由水族館飛往大海,安置在一個較大的鲸保護區中。然而,Toki 沒能等來這一天,她離世的時候仍舊住在邁阿密水族館的一個小池子裡,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也沒能見到大海。
Tokitae 的名字來自原住民的語言,意為 "好天氣,好光景",但對 Toki 來說,從被虎鲸販子掠走開始,她的生命裡就不再有好光景。Toki 明明差一點就能重返大海重獲自由,她的結局原本可以不同——如果對 Toki 的解救和保護來得更早一點,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捕鲸和圈養……
可惜,對于 Toki 來說,沒有如果。
作者:23 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