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職場騷擾權色交易,這才是周迅想要的片吧,歡迎閱讀。
最近大家即便沒看過、想必都聽過一部傳說中的電視劇——《Wave Makers 》。
她姐也慕名追完了全劇,邊看邊在心裡驚呼:原來台劇已經好到這樣的地步了嗎?
不是說大陸近期電視劇拍得不好的意思,只是單純感嘆原來中文也能拍出議題如此復雜深邃的作品。
上一次發出類似的感嘆還是 2019 年公視出品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次《Wave Makers》的主演是謝盈萱,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俗女。
之前她憑借另一部片拿到金鍾獎最佳女主角,上台領獎時她烏龍了,竟感謝完一遍《俗女養成記》,發現搞錯之後一句 fck 脫口而出,成就了頒獎禮上最俗女又最華彩的瞬間。
謝盈萱金鍾獎大烏龍
謝盈萱才是真正的劇抛臉,這回她飾演的角色讓全年齡段所有女孩為之傾倒:姐姐我可以!
更妙的是她沒有取巧地去演一個大總攻、霸道女總裁,而是一個躲在政治人物光環背後的小小的幕僚——
她诠釋了一個在花花腸子最多的政治劇場生态裡艱難地堅持了底線、守住了理想主義的小人物。
拿的不是大女主劇本,卻完成了本年度最女性主義的時刻。
就像很多網友感嘆的,天呐,這是母語,卻又是終生都找不到的那塊拼圖。
職場性騷擾
現實刺破熒幕
《Wave Makers》其實是部職場劇,只不過設定的職場環境是在選舉期間的幕僚部門。
有趣的是這部劇完全摒棄了 " 宏大史詩 " 的拍法,那種我們熟悉并疲憊了的圍繞着帝王将相、權屬謀略、格局打開的陽性視角。
這部劇沒有這麼做,反而它花很多時間和空間去關照微觀的 " 不值一提的小事 "。
舉一個例子,這部劇在選舉這麼重大危急的事件面前,選擇花很多筆墨展現一起小小的職場性騷擾。
恰好趕上文藝圈 metoo 醜聞,圖書出版人範新、編劇史航、網紅寫手宗城、先鋒書店陳磊 …… 紛紛爆出性騷擾、性侵事件。
史航性騷擾
有網友說,這是現實刺破熒幕的時刻。
現實中,史航幾十年來鹹豬手伸向幾十個受害者,一直被保護得很好;即便一朝被爆出,依然有利益相關的同僚相互背書。
我們只能從事件外觀的縫隙裡窺到這個系統的千瘡百孔。
而劇直接呈現了出來。
當張雅靜(王淨飾演)作為職場新人被另一個部門的老油條揩油後,她一個摔跤動作把對方翻倒在地。
本來是絕佳的正當防衛和合理反擊,她卻因此在工作中處處被穿小鞋,因為 " 不給前輩面子 "。
謝盈萱飾演的女上司翁文方聽到雅靜被性騷擾之後,她選擇相信而不是立馬質疑真實性,并關心她的情緒狀态:" 你現在還好嗎?"
并從另一個女同事口中确證豬哥不是第一次了,性騷擾一般都是慣犯,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而且他不斷嘗到甜頭,之前有個女孩因此離職。
女上司文方鼓勵被性騷擾的女孩上報,她表示自己一定不會嫌麻煩從中阻攔,而是會幫助她找證據。
反而受害者并不想把事情鬧大。
因為她太明白默認的職場環境了,如果上報性騷擾,她不僅要一次又一次重復講述性騷擾經歷,花時間找證據,而且還會被同事認為是心機婊、有所圖。
"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知有多少職場性騷擾淹沒在受害者的委曲求全和忍氣吞聲裡。
這是非常精準的受害者心理展現。
更典的是,騷擾犯以及與騷擾犯站在同一陣營的兄弟會男人們的表現。
性騷擾慣犯這邊說 " 自己只是表達關心 "" 她想太多 "。
男上司則 " 現在用人緊張 "" 不要小題大做 ",主張各種老男人社交那一套,買些禮物賠禮道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直到看到文方、雅靜、包括正在參選的女性候選人林月真 ... 所有的女性都一臉認真、嚴肅對待的表情,男人們這才意識到問題嚴重性。
劇裡非常精準的一點是,男上司對騷擾犯私下溝通時,他說:現在時代不一樣了,有需求找小姐,比在工作環境下手方便。
俨然他們并沒有太多女性意識,但依然被社會觀念水位推着不得不适應新世界。
而這邊,因為相信另一個女性的經歷,女人們組成了互相幫助的聯盟,girls help girls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本能的選擇。
最動人的一句話,當文方在職場上有太多憤懑郁結于胸,她打電話央求性騷擾的受害者雅靜:
" 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好不好!很多事情不能就這麼算了,如果這樣的話,人會慢慢死掉,會死掉。"
這便是《Wave Makers》最迷人之處,政治劇很容易迷戀那種充滿了權謀叙事的大局觀,然而這裡講述的不是隐忍、情商、智慧、卧薪嘗膽。
而是 " 這件小事很重要 "" 敏感一點也無妨 "" 你很重要我在乎你 ",是人在面臨艱難抉擇之時能夠在最微觀的地方選擇朋友、公平、正義與愛,選擇做正确的事,我們不能就這麼算了。
微觀政治不就是在身邊拒絕性騷擾、拒絕造黃謠、拒絕裸照威脅、拒絕職場霸凌嗎。
有人說——
人與人的關系是最小部門的民主實踐。
是的,做正确的事不是待到生死存亡國家危難之時,而是恰恰在細微的選擇裡,這便是區别于為大人物樹碑立傳的陰性的書寫,每個水滴的故事," 這一條小魚在乎 "。
就像劇名所言,驚天駭浪也許不來自于平地驚雷,而是每一個小的浪花,小的漣漪。
當然這部劇還有一條裸照威脅與政治博弈相糾葛的主線線索,同樣非常精彩,振奮人心,原來世界可以像這樣,原來個人真的可以對抗腐朽的父權系統,雖然只是撼動了一點點。
最後事情依然留有遺憾,候選人林月真對受害者飽含愧疚地寫道:" 請等待這個社會追上你們的那一天。"
這也是無數個對現狀懷有不滿、卻依然為之奮鬥的所有女孩們共勉的話。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台劇也不是
感覺我還處在某種錯位之中,台劇應該是活在過去的經典裡才對,那是《流星花園》開創的台偶時代。
《流星花園》
《王子變青蛙》《惡作劇之吻》《命中注定我愛你》... 千禧年的台偶浪漫劇來勢迅猛就像龍卷風,席卷了大陸乃至整個東南亞。
霸總鼻祖《命中注定我愛你》
大熱十餘年,人們對台偶的套路爛熟于心,大概是 2011 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成為台灣偶像時代最後的榮光。
《我可能不會愛你》
對大陸觀眾來說,那個台灣腔的 " 小清新 " 過去了,大陸劇自制門戶,《甄嬛傳》打出一片天。
更大場面、制作精良、氣勢恢宏的大陸歷史劇占領了市場,《甄嬛傳》《雍正王朝》《大宅門》《喬家大院》... 在内地和台灣等地掀起狂潮。
台灣掀起古裝劇熱
那時的台劇萎靡蕭條,成為土味的代名詞,有的甚至淪為黑歷史在 B 站鬼畜區不斷被鞭屍。
而台灣演員也紛紛流失,去大陸揾食,畢竟片酬不是一個量級。
祖上闊過,然而接下來何去何從。
正所謂不破不立。
在台劇最青黃不接的時刻,知名制作人王小棣、大導演蔡明亮、瞿友寧、編劇徐譽庭、張可欣 ... 一批影視精英決定救市。
他們成立了 " 植劇場 ",口号是 " 台灣電視戲劇一場溫柔的革命 "。
并邀請藍正龍、楊丞琳、吳慷仁等一批知名演員,以老帶新,帶領 24 名新人(許光漢和顏毓麟就是最大受益人之一),而且大力扶持年輕導演、編劇。
做小而美的台劇,預算不多則避開宏大場面和厚重古裝,但劇本要仔細,類型化的同時注目當下,聚焦當代議題。
這對人才缺貨的台灣影視圈猶如久旱逢甘霖,至少解決了台偶陳腐和人才流失兩大核心問題。
植劇場核心演員
總監制王小棣表示:" 植劇場就是希望大家一起成長,有一些争執,來一點刺激,讓我們呼吸新鮮空氣。"
獎項的回饋是迅速的,52 屆金鍾獎上植劇場攬獲了 24 項大獎提名,創下同一制作單元史上入圍數最高記錄。
第一批八部類型劇
當然口碑上的成效稍微滞後一些,小火慢炖,酒香終會溢出深巷。
由楊丞琳主演的《荼蘼》打響植劇場第一篇,據說楊丞琳為了出演這部劇推掉了 2400 萬高薪邀約,因為想做更有價值的東西。
《荼蘼》用平行時空的方式描繪台北女孩的兩種人生選擇,是勇闖北上打拼事業,還是留守家鄉守住愛情,出走的娜拉還是顧家的好女人?這是個問題。
這部劇狂攬金鍾獎史上最多獎項,豆瓣評分 8.6,植劇場看到了台劇的曙光。
改編自白先勇小說的《一把青》聚焦抗戰末年的空軍飛行員,但該劇的目光沒有看向戰火紛飛的家國情懷,而是看向了飛行員的妻子們,這是從未有過的。
幾位女性的人生命運與大時代交織,時代再大過的都是小日子,男人流血犧牲的背後是女人托起了家庭和生活之重。
裡面有段話發人深省:" 男人們的戰争結束了,女人的才開始。男人的戰争打起來都很壯烈,課本裡很愛寫,你背都背不完。女人的是另一種,女人的戰争細水長流,一輩子都打不完,只是最後不知道該說誰赢了。"
《一把青》後來口碑封神,被譽為當年最被低估的遺珠,也讓之前永遠拿男二角色的吳慷仁一鳴驚人,晉升一線。
《一把青》
台劇就是這樣兩手抓,一邊做類型化鞏固閱聽人,一邊探索復雜議題,聊難聊的問題。
譬如《麻醉風暴》便是高度類型化的醫療劇,從一場醫鬧開啟,掀開黑幕以及黑幕背後更大的不公。
但是懲治壞人事情就解決了嗎,後來發現救死扶傷是簡單的,打擊犯罪是容易的,真正艱難的是應對不合理中透着合理性的系統之外還能堅持做正确的事。
《麻醉風暴》
醫院有層級制度和評鑑體系、醫保有分配限額,正義不是一腔熱血,還要尊重規則,遵循制度的遊戲,這是一場理想主義之天真和官僚層級之復雜的博弈。
不是口号,而是進入具體的生活,面對不堪的現實,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
到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觀眾突然發現台劇已經在做黑鏡這樣的深度劇了,探讨東亞親子關系繞不過做題家思維的扭曲。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終于一次又一次的蓄勢之下,《我們與惡的距離》爆發了。
它啃了一個硬骨頭,從一場無差别殺人案開始,探讨媒體亂象、司法公正、少數群體污名化、原生家庭創傷等擊穿現實的問題,對每個人發出追問。
《我們與惡的距離》
有評論者描述今天的台劇是 " 向死而生 "。
是的,走到現在,台劇能做的自由度、題材深度廣度都令無數創作者嘆服。
像《俗女養成記》可以把一個四十歲未婚未育也不漂亮也不成功的女性當做主角,偏偏這個女人的命運就能牽動了無數人的心:普通又怎樣,還是可以理直氣壯往前走。
《俗女養成記》
《我們不能是朋友》直接戲谑霸總偶像劇的外殼,其實在講出軌和復雜的成人世界。
《我們不能是朋友》
《她和她的她》仿佛平行宇宙 happy ending 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做工的人》甚至把目光聚焦到建築工地,講農民工的故事當然容易出好作品,關鍵是做出來之後有人看。
包括最近大熱的奇幻劇《不良執念清除師》。
當代聊齋的高概念大餅誰都會畫,但這部可以在恐怖設定下一集八百個笑點,用輕盈的筆法說生死悼亡這樣的嚴肅事情。
厚積薄發,果是如此。
即便從演員的選擇也可窺到别有洞天。
台偶時代的吳慷仁總是充當熱門劇的候補,要麼就去演八點檔,而台劇文藝復興的東風起,原來他的能量、魅力、展現的人性幽微這麼閃閃發光。
吳慷仁的微博
林心如若是留在大陸便會面臨同年齡中女一樣的困境——無戲可拍,只能接豆瓣 4 到 5 分無人問津的網大電影。
她逆勢行走把重心遷回台灣,憑《華燈初上》獲得金鍾獎,又自己當制作人,《16 個夏天》拿下戲劇節目獎、導演獎和女配獎,身份也從表演者轉變為創作者。
林心如《模仿犯》
事業綻放第二春,這樣的女演員還有賈靜雯、謝盈萱、楊丞琳、楊謹華 …… 以及更多。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
同樣是小鮮肉,從植劇場走出來的許光漢,業務能力吊打内娛一眾男頂流。
許光漢《鬼家人》
看見女性,看見弱者
真正往前看
并不是說内地國產劇不好的意思,這些年我們的創作者不斷證明大陸劇還是不乏好作品的,《人民的名義》《大江大河》《隐秘的角落》《山海情》《狂飙》《漫長的季節》……
它們都是制作精良、品質無可指摘的優秀電視劇。
但顯然類型是不夠豐富的,我們似乎更加擅長的是精致地講述一個過去時代的故事,鋪陳一種失落美學。
《漫長的季節》就是一個典型,那過去東北老工業基地上工人們構築的幸福生活宛如金色的幻夢,永遠留在回憶裡。
《漫長的季節》
但這并沒有真正照進現實,也無法展望未來。
而且它們大多是男人戲,要麼熱血年代書生意氣,要麼犯罪題材英雄枭雄,總之是大歷史、大場面、大時代的大故事,女人基本是其中的裝點。
内地影視作品裡扛把子的還是男性中生代演員們,張譯每年接的戲可繞地球兩圈。也有幾個新人演員冒出頭,但與無數個腳腕子演員一直沉澱不被看見相比,還是太少了太難了。
還有扎堆浪姐等各大綜藝的寶藏中女演員們,她們接戲困境也側面印證了講她們的故事太少了。
圖源:新浪微博
并不是男人戲不好,而是離百花齊放的市場存在一定的距離。
相比之下,植劇場最大的成功就是創造了一個均衡的影視創作生态。
奇幻、犯罪、家庭、都市都不放過;女性議題、社會議題、法治、醫療、戰争、民生、東亞家庭 …… 讨論的邊界、深度和細膩程度都在摸索着越來越寬廣。
這樣的豐富程度,不往大詞上說,至少每個年齡段的人都有戲可演,都能有空間去展現人性的復雜。
你看許玮甯的混血面孔在大片裡當花瓶使,回到小熒幕原來也有自己的發揮空間,原來她的演技是可以被激發的。
許玮甯
台劇還不乏全女班底的存在,女性成為主創,成為制片,成為編劇,成為影視作品的靈魂,她們在文藝創作裡不再失權,市場反饋居然是人們愛看。
而我們在優秀的時代劇之外,剩下的就是流量堆砌的泡沫。
P 圖、配音、注水、武替、文替、臉替 …… 這些她姐都罵過萬千百回了。
劇目撤檔,水軍照發
但是看到新劇播出,熱搜全是争番位、讓妝、删戲份、誰跟誰比赢很大 …… 為一些蠅頭小利争得頭破血流。
番位之争
動不動就是什麼耽改 101、姐狗 101…… 确實賺錢了,但是大浪褪去,作品不會留下,歷史不會記住。
每每此刻就會再次想起影評人毛尖老師的銳評:國產劇是全中國最封建的地方。
倒不是說唯有女性主義才是政治正确,而是要看見弱者,看見當下,把影視作品還給底層人民。
講述失語者的故事,這才是文藝創作生态的意義所在。
監制 - 她姐
作者 - 黃瓜酸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