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集腋成裘:美軍M10輕型坦克寒區測試 以色列空軍葬禮“拉仇恨”,歡迎閱讀。
很多照片都非常精美,卻只有一兩張,不能支撐一篇文章。總覺棄之可惜,于是匯總起來,就是所謂的 " 集腋成裘 "。
第 1 航母打擊群指揮官、海軍少将邁克爾 · 沃斯傑(Michael Wosje)在菲律賓海的 " 卡爾 · 文森 " 号航空母艦(CVN-70)的飛行甲板上,完成了第 1000 次着艦。
美國海軍第 1 航母打擊群(CSG 1)的一架 CMV-22B" 魚鷹 " 傾轉旋翼機降落在法國海軍 " 雅克 · 舍瓦利埃 " 号補給艦(A725)上。該艦于 2021 年 12 月 24 日鋪設龍骨,2022 年 4 月 29 日下水,2023 年 7 月 18 日開始服役,是法國海軍新一代綜合補給艦。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海軍第 1 航母打擊群隸屬第 7 艦隊,也就是說,這艘法國海軍補給艦在西太平洋與美軍進行聯合訓練。如果中國艦隊未來在法國沿海出現,這就是由頭。
2 月 23 日,橫須賀基地内的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挂滿旗,慶祝天皇誕生日。天皇誕生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治時代,當時被稱為天長節,源自中國唐玄宗的生日,出自《老子》中的 " 天長地久 " 一詞。天長節在奈良時代的光仁天皇時期首次使用,之後曾被廢止,但在明治政府時期再次恢復并成為國家正式節日。1948 年,天長節被改為現名天皇誕生日,并一直沿用至今。現任天皇德仁天皇于 1960 年 2 月 23 日出生,所以現在的天皇誕生日就是在 2 月 23 日。
在相模灣進行訓練的 " 拉爾夫 · 約翰遜 " 号驅逐艦(DDG-114),水兵操作 M2A1 重機槍進行武器資格考核。這種機槍火力點用于在近海地區進行警戒,防止自殺快艇的攻擊。可以看到火力點配備了裝甲板,地面上散落着彈殼和彈鏈節。
以色列空軍官方賬号在社交媒體發布照片,F-15I、F-35I 戰鬥機編隊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真主黨領導人哈桑 · 納斯魯拉(Hassan Nasrallah)的葬禮上強勢低空通過。沒有人比猶太人更懂拉仇恨了。
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一架 C-130" 大力神 " 運輸機夜間起飛。
第 101 戰鬥航空旅的士兵正在将一架 AH-64" 阿帕奇 " 武裝直升機裝入 C-17A" 環球霸王 III" 運輸機内。該部隊是美國第 101 空降師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強大的空中支援火力。
近日,美國田納西州國民警衛隊直升機水上救援隊接收了新型 UH-60V" 黑鷹 " 直升機。該機是對 UH-60L 的重大更新,配備了先進的航電設備,飛行安全性和任務能力都有顯著提升,更适合執行搜索和救援任務。為此,田納西州國民警衛隊展示了 UH-60V 與老式的 UH-60L 直升機駕駛艙的對比,可以看出兩者在航電設備方面存在代差。
考慮到未來北極地區可能爆發的衝突,美國陸軍正在阿拉斯加州格裡利堡對 M10" 布克 " 輕型坦克進行一系列寒冷天氣操作測試。此次測試正值美國軍方尋求增強其北極作戰能力之際。随着北極地區氣溫的升高,其戰略重要性正在提升。
西班牙陸軍掃雷工程車為後續部隊開辟安全通道。在俄烏武裝衝突中,雙方布設的雷區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各國都開始重視布雷、掃雷戰術和裝備的使用。這種掃雷工程車采用履帶式裝甲運兵車底盤,前部安裝掃雷輥,以碾壓方式引爆地雷,為後續部隊開辟安全通道。
德國第 26 傘兵團的士兵在上盧薩蒂亞訓練場參加 " 冷風暴(Kalter Sturm)" 演習," 鼬鼠 2" 傘兵裝甲車内的一名士兵,操作 MG3 機槍向空中目标進行射擊。
日本陸上自衛隊 73 式裝甲車正在參加戰術演習。該裝甲車于 1974 年開始裝備日本陸上自衛隊,共生產 338 輛。盡管資料顯示,這種裝甲車已經被 96 式裝甲車淘汰,但這張照片表明它仍在服役。需要注意的是,多名自衛隊員坐在車頂。這是因為 74 式裝甲車内部空間狹小,不少退役的自衛隊員吐槽說,他坐在椅子上,不得不将上身傾斜,要不頭頂會與頂蓋發生摩擦。歸根結底是因為 74 式裝甲車是按照二戰期間日本士兵身高設計的,而二戰投降後,在 " 五星天皇 " 的關懷之下,日本人身高有了明顯提升,74 式裝甲車就變成行動中的壓縮罐頭。
西班牙士兵操縱裝甲車頂部的 M2A1 機槍向遠處目标進行射擊。機槍頂部安裝了大尺寸紅點瞄準鏡,鏡體後方還配備了倍率鏡,用來提高對遠距離目标的瞄準精度。
法國傘兵正在進行實彈射擊訓練。這名傘兵佩戴防毒面具使用 SCAR-H PR 半自動狙擊步槍進行射擊,考慮到佩戴防毒面具、各種瞄準鏡的操作需求,可升降貼腮板已經成為新型步槍的标準配置。
法國與伊拉克軍隊進行聯合訓練,交流沙漠地帶作戰經驗。與大家印象中的法國軍隊不同,法軍在伊拉克一直保持相當的存在感,其下屬的 " 凱撒 " 卡車炮部隊在打擊極端組織 " 伊斯蘭國 " 時發揮了重要作用。法軍在中東沙漠地帶獲得的作戰經驗,在非洲同樣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