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給生孩子的人發工資,未必不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思路,歡迎閱讀。
評論員 李長需
生孩子算是一份工作嗎?
全球化智庫特邀研究院、人口學者黃文政做客訪談節目,建議給生孩子的人發工資。11 日,相關話題登上熱搜,引發網友廣泛讨論。
之所以要給生孩子的人發工資,在黃文政看來,是因為養孩子生孩子本身就是一份工作,應該是有收入的。這個觀點,猛一看,似乎有點太出格了。生養孩子,怎麼能是一份工作呢?這不是把女性當成生育工具了?
這可能是誤會他了。黃文政的原意,并非如此。他把生育當成一份職業,目的是想建立有效的生育激勵機制,用于激勵年輕人生孩子。
他顯然看到了年輕人不生或少生小孩的原因,是 " 因為人家也面臨很多困難,壓力很大 ",因此才提出把生孩子變成一份有收入的工作的這條出路,并認為這是 " 治本 " 的措施。
黃文政的觀點,實際上是認可了生育是一種勞動的理念。而對于生育勞動這個理念,也并非是最新出現的。馬克思主義早就有觀點說,生育是人類自身的再生產活動,它與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共同構成了 " 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 "。既然生育是再生產了,那就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一種勞動,并且是一種人類社會得以維系的關鍵性勞動。既然是勞動,現在把它當成一份工作,并給發工資,顯然沒啥毛病。
事實上,把生養孩子當作一種勞動,并真槍實彈地給發工資,這是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相當有力的措施,也或是黃文政所謂的解決年輕人不生、少生問題的 " 治本 " 措施。但這種措施有沒有實施的空間?如有實現的空間,又如何評估這種勞動?如何給予這種勞動發工資?這顯然都是相對復雜的問題。比如發工資問題,涉及的層面可能比較多,如孕期工資怎麼發 ? 生產哺乳期怎麼發?撫養到成年前怎麼發?這些都有讨論的空間。
生育政策放開以後,為提高生育率,全國一些地方探索了不少激勵措施,比如發放二孩、三孩補助等,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一次性最高能補貼能達到 2 萬元,也算是很有魄力了。但這些補助的金額,跟龐大的生養成本相比,可能依舊是杯水車薪,很難能從 " 治本 " 上來解決年輕人的不生少生問題。現在有專家提出以發工資的方式來激勵年輕人,未必不是未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