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美國的幾條道路,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培風客 (ID:peifengke),作者:Odysseus,原文标題:《幾條道路》,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之前說過,Trump 的經濟政策團隊有兩撥人,一撥是納瓦羅、萊特希澤這種思路(萊特希澤的助手是這次的美國貿易代表);一撥是貝森特、Lutnick 和凱文哈塞特這一撥。
這兩撥人對關稅的看法是迥異的,納瓦羅和萊特希澤認為關稅是一種國家安全相關的東西,關稅是不可談判的,總要有一些關稅來保證美國的國家安全。而 Lutnick、貝森特、哈塞特包括馬斯克都認為關稅更像是一種談判工具。
首先我想先說一個小故事,但我覺得很重要,研究政策的時候千萬不要看邏輯,誰站在台上都有邏輯,關鍵是誰上台。政策永遠是可以突變的,這事情就是沒有道理的,道理都是講給群眾聽的,但誰上台往往不由群眾決定,尤其在我們今天這個處境。
Trump 到底更相信誰,哪一方的政治力量短期更加不可放棄才是關鍵。這裡我想多說一句,無論你在企業、政府、還是混社會,擁有一群不管你說什麼都跟着你幹的同事或者兄弟,比講道理重要多了。
這幾天發生的事情很簡單,納瓦羅逐漸被邊緣化,而貝森特回到了政策的核心圈。這周末發生的所有事情都證明了這一點:
Lutnick 之前說的 " 我為什麼要對我不生產且不想生產的東西加關稅 " 慢慢實現;
貝森特确認會主導後面的美國與各國的關稅談判。
這裡我們稍微說一下這兩方對于貿易談判的看法,這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同的兩個看法了:
按照貝森特和 Lutnick 之前的說法,他們支持強美元,以及認為加關稅是為了和夥伴談判讓他們降低關稅。簡單來說:強美元 + 零關稅努力。
按照納瓦羅和之前萊特希澤的看法,包括 Miran,他們支持弱美元,認為關稅就是關稅,是安全的保證。簡單來說:弱美元 + 零逆差努力。
可以說,對于經濟還暫時不說,這兩個說法對于金融市場來說,簡直是天堂和地獄的區别。如果最後是零關稅,那麼等于是世界各個政府開始減稅 .... 這其實對于居民和企業部門是一個利好。如果最後是零逆差,那麼之前說過,金融市場的流量要少掉一大截。強美元意味着美國追求貿易順差,也有助于金融市場的穩定,弱美元完全相反。
我們現在知道,特朗普顯然知道了納瓦羅的狂想有多麼吓人,也知道自己要靠一己之力逆轉 40 年的制造業衰落和金融業的崛起面對多少的阻力。所以毫無疑問,他從完全追求弱美元 + 零逆差努力撞南牆,往另一個方向努力。
方向問題不大,但問題是,他會走多遠?
第一個問題是,特朗普這屆政府對于美元的看法有沒有改變,這可能是最關鍵的問題了。匯率對于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穩定重要性毋庸置疑 ... 貝森特一直支持強美元,但他主導談判後,美元卻一直走弱,這種談判不可能密不透風。那麼美元的走弱到底是金融市場擾動所致,還是也包含了一些優勢信息?這個問題我覺得本周可能就知道了,也是我心目中最值得看的問題。
如果貝森特能執行他自己說的強美元的訴求,那麼這意味着納瓦羅可能真的輸得很慘,包括那位貿易代表,在聽證會被 Trump 被刺,從他的表現我覺得他真的已經不在核心圈了。
如果貝森特放下自己的訴求,在和包括日本的談判中實現的是弱美元,那就說明 Trump 并沒有完全放棄 MAGA(" 讓美國再次偉大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的簡稱)的訴求。
這裡我又想多說一句,如果 Trump 是個成熟的政治家,他不會放棄 MAGA,但這個人确實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第二個問題是,關稅肯定不會和之前那麼高,但零逆差的堅持到底會做到什麼地步,貝森特說這個談判要因地制宜,和不同人要談一個不同的做法。(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策略,因為此時合理的策略是給一個樣本讓大家的預期穩定,但這并不是貝森特在這屆政府第一次提出奇怪的策略,我總感覺這裡面有一些有趣的事情)
另外周末這個關稅豁免,其實也是一個有趣的事情,之前我解釋了 Trump 那套 Art of Deal 有一個前提是對方想和他談判。如果對方根本不想談,那就沒有 Art 也不會有 Deal。
但我這裡必須跳到另一個不同但相幹的事情,在 4 月 2 日之前,大家預期的是,今年六月一堆債務到期,但聯儲有機會在那時候降息,4-5 月進行的關稅和支出談判可以讓之後美國債務重新擴張,無非擔心 DOGE 降低支出,以及聯儲擔心通脹是持續的不能六月降息。
而 DOGE 取得的成果不多,鮑威爾在 3 月支持了貝森特對于關稅影響可能是暫時的看法。讓所有人松了一口氣。
但這個關稅改變了一切,聯儲能否六月份降息變成難題,而耶倫之前埋下的債務高牆就在兩個月後:
所以 Trump 改向貝森特還有一點在于,他發現了關稅會影響債務,而債務會影響一切。
如果不能讓聯儲覺得關稅是暫時的,聯儲說了他要看到關稅帶來的價格影響後再降息,而如果弱美元 + 零逆差對于美債的衝擊又顯然存在。那麼 Trump 的關稅政策必須轉向的同時,理想情況下還最好迅速轉向。因為比方說 Trump 暫停九十天關稅,那聯儲可能還是要等你九十天後的關稅結論,才知道關稅對價格的影響,那降息在那種悲觀的關稅預期下沒有可能在六月份就發生。
所以本來 Trump 想的可能是,四月他加了關稅,大家都會找他談判,從他給大家設定的談判時間來看,他真的非常樂觀,他 2 号加關稅 9 号就要征收,全世界就算只有一半的國家和他談判,7 天他要談判 100 個國家 ..... 這已經算勞模了。但現在問題是,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東西數量并不少,而他現在對中國的關稅是 145%.... 在這個數字下,你很難讓聯儲說通脹預期是穩定的。
所以這周末我覺得美國想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辦法就是豁免,因為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和中國私下接觸過,希望中國不要報復,然後得到了三次報復,那基本假設肯定是暫時沒法談,所以豁免就是一個很好的下台階辦法。
MAGA 看到的是中國被加了 145% 的關稅很開心,而如果通漲太多聯儲沒法降息,那就豁免一點自己不生產也不想生產的東西。至于中國肯定不會因為你豁免就豁免,但問題不大,中國不豁免反而降低了美國的需求和通脹 .... 更有利于聯儲的行動。
同時聯儲也說了,他們看到了金融市場的風險,也有意去保護。聯儲除了 Dual Mandate 之外,也有責任保衛金融市場風險,我覺得他們在目前的經濟下是沒法降息的,但如果金融市場波動太大,他們還是會救助,但我覺得他們的門檻是比較高的。而且這個問題和關稅是有關的。
如果關稅很嚴格,美債的買盤永久性少了一些,滞脹的風險大了一點,那美債價格本來就是應該跌一點的,那聯儲在一個過早的位置去救助,可能也并非他們所想。如果關稅松動一些,那他們也可以更好地救助。
綜合所有東西,前面我們說了,經濟總有結構性問題和周期性問題,此時此刻結構性問題毫無疑問就是關稅,美國到底想要一個強美元還是弱美元,到底要零關稅還是零逆差是一個決定以後世界金融的問題。周期性問題在債務上限打開後更多看的是聯儲,而聯儲根據自己的職責,有兩個要做的事情,鴿派降息與否和呵護流動性風險與否。後者應該是确認的。
所以如果我們把關稅的談判抽成三類:和解、緩和、維持或者惡化來看。維持和惡化的可能性已經很低,因為換人了,換人是最大的政策變化。
和解和緩和的定義在于,追求零關稅 + 強美元更像是和解,因為強美元就說明不追求後續的逆差縮小。還是追求一部分逆差縮減 + 弱美元更像是緩和,就是說不追求零逆差但還是尋求縮小逆差。
那麼結合聯儲的看法,有五種情況:
1. 關稅和解 + 聯儲鴿派 + 聯儲防範風險 =Risk On;
2. 關稅和解 + 聯儲防風險 =Risk on 但存在不确定性;
3. 關稅緩和 + 聯儲鴿派 + 聯儲防範風險 = 聯儲強行鴿派,可能性較小;
4. 關稅緩和 + 聯儲防範風險 =Risk off 且 Fed Put 并沒有生效;
5. 關稅持續 + 聯儲更小心防範風險 =Risk off。
從一到五,是一個樂觀到悲觀的變化。
我自己覺得 4 的概率是最大的,1 的概率小一點點但它的賠率太好所以不能忽視,然後 2 的概率比 1 小一點點,其次是 3 和 5。
這會是一個不錯的思考框架,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兩個事情:
1. 毫無疑問,華盛頓的思路在快速轉變,從納瓦羅去了貝森特,但我們不知道這個轉向的程度和幅度,看起來它實際的步伐和他們聲稱的并不一致。這個轉向對于金融市場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到底走了多遠實在是一個太關鍵而我們又只能看不能猜的事情。
2. 這第二個事情可能更重要,就像投資裡面,你遇到逆風的時候,你會想,這到底是短期的回撤,還是邏輯已經打破。目前美國在關稅上的退讓,包括對中國產品可能的豁免,并不是他們意識到了中國在這場貿易戰中不處于劣勢,或者信息繭房被打破,而是他們發現自己的債券市場存在問題。換句話說,我感覺此時美國覺得自己遇到的只是一個短期的回撤,而實際情況可能恰恰并非如此。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培風客 (ID:peifengke),作者:Odyss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