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本碩人數倒挂加速,“二次改命”更難了,歡迎閱讀。
考研擴招未見得是賦予了 " 二次改命 " 的機會,相反,這也把第一次大考——高考的權重進一步強化了。
撰文丨青柳
蘭州大學日前發文宣布,2024 年,在校研究生總量首次超過大學生總量。近年來,蘭州大學研究生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其中在 2019 年研究生年度招生人數已超過大學生。
研究生數量超過大學生,其實并不是新鮮事。
2023 年,據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布的《2022-2023 學年度北京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概況》顯示,研究生有 16 萬餘人,多出大學生 3 萬人。
按照人們的常識,教育層級越往上,人數自然應該逐級遞減,但現在紛紛 " 倒挂 ",似乎有點不尋常。
有人擔心,未來學歷貶值會加速," 滿大街都是研究生 "。
但現實,或許比這更復雜一點。
01
大學生、研究生倒挂的學校,從學校層面看,可謂是個普遍現象。
比如同濟大學 2023 年本科畢業生約 4400 人,碩博畢業生人數約 6500 人;上海外國語大學 2023 年畢業生約 3200 人,碩博畢業生占了約 1700 人;上海交通大學 2022 年本科畢業生有 3928 人,而研究生人數高達 6422 人;華東師範大學 2022 年全日制本科畢業生 3485 人,研究生 4139 人;南京大學 2022 屆畢業生共 9563 人,本科畢業生僅占 33.01%;西安交通大學 2022 屆畢業生中,研究生占比 54.33%,等等,不勝枚舉。
在網上,很多人擔憂這種倒挂會進一步加劇學歷貶值。
" 研究生要白菜價了 "" 學歷越來越沒有含金量了 "" 就業學歷門檻越來越高了 ",在很多網民眼裡,研究生擴招,好像和科研關系不大,不過就是提高了就職的學歷門檻。
圖 / 圖蟲創意
這是自然的。即便從總數來說,研究生數量也已經超過了大學生的四分之一。對于很多用人部門來說,研究生已經是基本的簡歷門檻。
今年 7 月,某高校保衛處招聘要求碩士以上學歷,被網友稱為 " 保安都要碩士起步 " 了。即便校方稱該崗位未超出正常招聘範疇,崗位偏向技術型。
但毫無疑問,這種新聞不是第一次出現,這當中的錯配是很難遮掩的。一個并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的工作,也只對經歷了六七年以上高等教育的畢業生開放,研究生基本等同于職場的敲門磚了。
02
從這些倒挂的情形看,這些學校似乎還有個共同特點——這些學校似乎都還不錯,都稱得上名校。開頭提到的蘭州大學,同樣是 " 雙一流 ""985""211"。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 2023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普通本科招生 478.16 萬人,研究生招生 130.17 萬人,大學生依然遠遠高于研究生。
所以,如果更精确點說,不是本科、研究生倒挂,而是好學校的本科、研究生倒挂了。
原因也很理解。層次更高的大學,擁有的碩士點、博士點當然是更多的,他們才更有可能招收更多的研究生。
所以很多大學還頗為樂見這種 " 倒挂 ",比如認為 " 這是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重要一步 "," 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
圖 / 圖蟲創意
而随着名校研究生增多,也催生了一個新現象——第一學歷歧視,考上名校研究生還不算,本科院校不好也不行,誰讓那些名校的研究生比大學生還多呢?
由此也出現了很多新聞,比如 " 名校碩士因為本科學校雙非(非 211、985)被刷 ",本科已經成了一種 " 出身 "," 出身 " 不好,就像有學生說的,仿佛成了一個污點。
教育部曾經在公開答復中否認過 " 第一學歷 " 的概念,輿論也呼籲停止這種區分,但确實沒有辦法阻止用人部門這麼做——用人部門就是看一眼本科院校就把簡歷刷了,又有什麼辦法幹預呢?
從這個角度來講,考研擴招未見得是賦予了 " 二次改命 " 的機會,相反,這也把第一次大考——高考的權重進一步強化了。這也是過去這麼多年,每年高考季依然能吸引天量的社會關注的原因。這沒辦法,在強調 " 第一學歷 " 的當下,高考的意義反而提升了。
研究生擴招,考研上岸是有更多的機會,但也未見得就意味着苦盡甘來了。大規模地擴招,催生了 " 第一學歷歧視 ",也可能讓多少人努力考研上岸,如同打了水漂,成了一場無用功。
03
而且 " 倒挂 " 現象的背後,其實有還培養模式和學校層次的差别。
研究生大規模增加,相當程度是 " 專業碩士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19 年,專碩在校生規模占碩士研究生的比例已超過 60%。而清華大學 2023 曾公布數據,在讀碩士中,學碩與專碩比例分别為 26% 和 74%。
從大方向看,培養專業碩士是被鼓勵的。但客觀來說,專業碩士仍時常被區别對待。
比如前不久有不少高校因為宿舍緊張,宣布不再向部分研究生提供學生宿舍。而從各個學校的政策看," 部分研究生 " 基本都是專業碩士。
雖然從培養方案來說,理論上有部分專業碩士是面向有工作經驗的社會考生的,他們的經濟能力在理論上也更強一點,更有能力自己租房。
但在全民考研的大背景下,大多數專碩也都是全日制在校生,在經濟能力上他們和學術型碩士沒有多少區别。學校的這麼一區分,無形中在二者之間劃下了界限。
而在求職時,也存在着 " 專碩不如學碩 " 的鄙視鏈,此前就引發過媒體的關注。教育部為此還特地表态," 當前重學術學位輕專業學位的觀念仍需進一步扭轉 "," 學碩專碩同等重要 "。
圖 / 圖蟲創意
此外,雖說目前 " 倒挂 " 現象集中于名校,但未來或許也難說不會普及開去。
7 月 31 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發布了《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專家核查及評議結果公示》,此次共新增 831 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 1924 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有媒體梳理發現,這次新增的碩博點大量都集中于非傳統意義上的強校、名校,各地的 " 學院 " 不少就名列其中。甚至有媒體誇張地說,未來将是 " 水碩 " 遍地。
綜上所述,人們就能大概地看出來,大學生、研究生人數倒挂背後的更多意涵,這有可能創造出更多的鄙視鏈:
都是碩士,看你是哪個學校的碩士;都是名校碩士,又看你是哪個學校的本科;這些都差不多,又要看你是學碩還是專碩 ……
04
從常識來說,研究生擴招,更多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這當然是個好事。
人們也都知道,都已經讀到碩士了,還要創造這麼多鄙視鏈,搞出這麼多名堂,實在是太心累了,不應該如此。
高等教育自有教育的邏輯,但教育又必須放到社會整體的語境裡解讀。在高等教育高歌猛進的同時,如果就業市場不能同步地提升層次,那麼帶來的必然是一種負向擠壓——學歷提高不必然帶來就業優勢,那麼就會加劇教育本身的内卷化。
人們必須追求更好的本科學校、更好的研究生院校、更好的專業領網域、更多的職業證書等等,才能獲得更大的就業優勢。
而且人們不能忽視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學歷通貨膨脹不是零成本的,這背後需要時間、金錢以及以及廣大學生的心理承壓。
為了讀一個碩士,人們不得不延長受教育的年限,推後進入職場的時間;讀一個碩士,本身也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像那些被趕出宿舍的專碩,專碩本就是自費的,還要額外增加一筆生活費開支;同時,學生還要去承擔考試的壓力,一戰二戰三戰雲雲,想必對一些學生如同夢魇。
圖 / 圖蟲創意
由此不難解釋,在互聯網上,對于研究生和大學生人數 " 倒挂 " 這樣的新聞,似乎鮮少有網民表達多少 " 振奮 ",相反擔憂、焦慮更像是主流。上漲的水位,終将把人們裹挾進更加激烈的競争,哪怕并不情願。
要改變這種觀感,除了提高人數之外,更重要的是讓這種教育投入 " 物有所值 " ——讀了碩士,就有大體符合預期的回報。
到那時候,一些主流的教育叙事才會獲得更大的認可,忙于上岸、求職的學生,才有心情來認真地理解 " 人口素質提高 "" 教育質量提升 "" 建設研究型大學 " 這些主流話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