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這就被說賣慘了?看看當下吧,現實可比她慘多了! ,歡迎閱讀。
來,先告訴橘,整個暑期檔,
大家給院線電影貢獻了多少張電影票。
今年夏天别的不說,
這國產電影是四處開花,
在神話史詩
(《封神第一部》劇照)
唐風古韻
(《長安三萬裡》電影截圖)
以及夾雜着懸疑、
(《消失的她》劇照)
犯罪、
(《孤注一擲》劇照)
熱血、
(《八角籠中》劇照)
家庭等等元素的現實主義大片堆兒裡穿梭,
(《我經過風暴》劇照)
不知各位看爽沒有!
這題材是各有千秋,成品質量也眾說紛纭,
不過不少觀眾發現了,
這些片子尤其是社會議題片子基本上有一個共性,
那就是這片子裡的 "女性角色好像在渡劫",
甚至這個讨論直接衝上了熱搜
仔細想想,你别說,還真别說,
似乎是有那麼回事兒。
《消失的她》裡的李木子、
《孤注一擲》裡的安娜、
《我經過風暴》裡的徐敏,
還有《最後的真相》裡的金喜妹,
各自有各自要渡過的 " 劫 ",
她們在掙脫命運所強加的鎖鏈時,
所經歷的重重苦難與折磨,
确實是像在 " 渡劫 "。
李木子家境優渥、單純善良,
但遇人不淑,
太過赤誠地相信愛情、相信人性。
在自己父母雙亡、心靈脆弱時期,
遇到渣男何非,
因為他的一次善舉,
就過急過早地對他全盤托出,過度地包容愛護。
婚前,何非欠下了一屁股債,
甚至被債主囚禁毒打時,
木子就選擇了原諒,還幫着嗜賭成性的何非償還賭債,
可何非非但沒有知恩圖報,
而是觊觎李木子的錢财,
甚至最後不惜做出謀财害命、殺害妻子這種傷天害理的事,
而本該有幸福人生的李木子,
就因為輕信、過度的包容與善良,
缺乏對枕邊人的警惕,最終葬身深海 ……
像李木子遇到的 " 殺妻謀财 " 案,
雖說有現實案件原型,
但多少還是有些極端。
在多數人圍着柴米油鹽打轉的生活中,
來自婚姻與親密關系的傷害,
最常見且最頻發的是家庭暴力
《我經過風暴》中的徐敏(佟麗娅飾演),
她的設定極為貼合普通女性形象,
有自己的工作,經濟獨立,
積極上進,自然是比較繁忙,
社交應酬也相對頻繁。
丈夫是醫生,還有一對可愛的兒女,
影片裡用瑣碎的日常鋪陳,把觀眾拉進徐敏的世界,
她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的生活,其實暗藏着深深的裂紋。
只是因為工作需要外出應酬晚歸了,
就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 ……
徐敏,飽嘗家暴帶來的生理苦痛與精神損傷,
但又因為家暴的隐蔽性和私密性,
始終沒能把痛苦放置在陽光之下。
她反復在親情、社會責任與自我幸福之間掙扎,
家暴的痛苦讓她總想着要離婚,
可她和很多母親一樣,被孩子牽絆,
舍不得讓孩子面對破碎的原生家庭,
面對丈夫讨好挽留的說辭又會退縮,
(丈夫屬于是 PUA 慣犯)
婆婆、自己的家人更是常常用傳統的家庭觀念、母職義務 " 道德綁架 " 她,
甚至連負責離婚案的男律師也因為所謂的 " 家暴取證困難 " 勸她放棄,
想要打破僵局的徐敏嘗試向外呼救,但又在碰壁後妥協,
最終走向了極端 ……
如果說,上面幾位遭遇不幸,
基本上都不是出自主觀故意,
那麼也有女性 " 渡劫 ",多少是夾雜着個體私欲的。
《孤注一擲》的梁安娜
她原本是個光鮮亮麗的小模特,
是被所謂 " 閨蜜 " 下了連環套,才當上了性感荷官。
那位閨蜜先是做局讓安娜丢了工作,
(把安娜的形象印在低俗小廣告上還拿着廣告向老板告狀)
又找不入流小公司找安娜拍大尺度照片,
安娜拒絕後反被訛錢。
就抓住安娜缺錢又無助的空檔,
她再現身,不僅 " 仗義疏财 " 幫安娜還了勒索費,
還故意設計安娜入局,介紹她進詐騙團夥。
安娜就這麼誤打誤撞滑向了詐騙犯罪的深淵。
總的來說,她之所以上當受騙,
是輕信 " 友人 " 熟人、警惕性不高造成的,
但歸根結底也是她為了來錢快铤而走險,
貪心 " 作祟 "……
(一聽月入 15 萬,巴巴地就去了)
不過在被删減的片段裡,
還為她受高薪誘惑、參與詐騙多加了一重誘因,
她還有來自原生家庭的枷鎖,
一個能夠拍商場外牆廣告的模特如此缺錢,
恐怕也有為賭徒母親還高利貸的緣由
(她媽媽輸着氧氣也要打牌 ……)
(不過導演覺得這樣設計角色動機就有點不單純,才删除了)
有安娜這種讓人看她可憐的又恨她糊塗的,
自然也有《最後的真相》裡金喜妹這種,
背負命案、" 殺人不眨眼 " 的復雜 " 惡女 "
金喜妹單身,
帶了個患有重病的兒子,
靠混迹在娛樂場所做按摩掙錢,
結果在一次上門按摩服務的過程中殺死了外形暴戾的男顧客馬雙喜。
卷宗裡是說因對方累計拖欠 2000 塊錢不還,
争執之下金喜妹用煙灰缸重擊對方頭部數次,致其死亡,
金喜妹也供認不諱。
但律師丁義峰查卷宗時卻發現此案疑點重重,
要為金喜妹翻案,甚至不惜 " 誘供 " 讓金喜妹說出是對方 " 意欲強奸 ",
金喜妹是正當防衛下失手殺人。
丁義峰是一腔熱血為她做無罪辯護,
可她卻一心求死,臨時翻供,
這到底是為何 ……
(影片昨天才上映,就不過多講案件内容了,容易被說劇透。感興趣的家人可以自行去看)
但無論如何,這起案件之所以復雜,
之所以來回反轉,
和金喜妹情感态度的暧昧、復雜有着很大的關系。
她不再是單薄的等待伸張正義的人,
她有着復雜難測的情感變化和利益企圖,
而這一切又和她的身份、經歷密不可分。
她遭受着來自職業身份的歧視,
連兒子都跟着自己受委屈。
可身為單親母親,
又必須承受養育兒子、帶兒治病的重壓,
為了賺錢還得忍氣吞聲、陪笑臉,
可又實在受不了無禮之人對孩子的言語羞辱 ……
底層人的處境與個體的苦難,
母職身份帶有的責任,對孩子本能的愛,
以及作為個體她對愛情的渴望,
所有這些,難以厘清更難以 " 擺脫 ",讓她喘不過來氣,
也構成了這麼一個復雜的、讓人摸不透的金喜妹 ……
乍一看,
是覺得如今的社會話題電影真是掌握了 " 流量密碼 ",
知道 " 蹭 " 女性題材的熱度了,
愛情、婚姻、閨蜜情、親情,
基本上能夠牽動女性觀眾的關鍵詞全都 " 包攬 " 了。
但平心而論,
電影選材必然是受到了近來高熱度、高讨論度的社會議題的影響,
閱聽人們逐步開放的态度、不斷前進的思想,
讓制作方不得不從商業角度不斷迎合、追逐閱聽人的口味。
可話又說回來,
上面那幾個角色的遭遇可不是危言聳聽,
那些角色的經歷設定,
也不是編劇純純虛構,
更不是 " 近期的女性角色好像在渡劫 " 那麼簡單,
而是多數女性所面臨的困境、底層女性所遭受的不公,
慢慢被正視。
當群體自主意識走在覺醒之路上,
對于自身所處環境的反思自然會增加,
那麼反映現實的作品也就應運而生。
要說上面的女性角色有多大維度的進步麼,
橘不敢講,
甚至有些還具備一些工具屬性,有點片面,
但不再一味地掩飾,
而是把女性生活處境裡的膿瘡在大熒幕上劃開,也是種選擇。
至于這種 " 少點苦情 " 的呼籲
橘倒是想起了今年 first 青年電影展的一次對談中,
有女性觀眾提問,近來的電影總是展現母親身份帶來的困境,
那麼 " 電影能不能成為一種力量去展現成為母親的快樂或意義 ",
戴錦華老師所給出的回答⬇️
千百年來,我們聽了太多關于母親的頌歌,
也是時候關注一下 " 母親 " 這個身份背後的,活生生的人,
關注她作為人作為自己作為個體的困境。
少一點過度包裝,多一點現實的讨論和反思,
不也正是話題式電影的立意所在麼 ……
女性的愛欲情仇、生長的每一環節本就值得書寫和記錄。
(《我經過風暴》導演秦海燕路演時候的發言)
或許有的女性形象展示做不到完全貼合,
或許片子質量參差不齊,甚至有點 " 隔靴搔癢 ",
但能夠看到 " 母親 "" 妻子 " 等等身份背後所掩蓋的 " 泥濘 ",
能夠相對客觀地平視生活本質,
去發掘出這些群體能夠共情的痛點,本身是件好事。
對于觀眾而言,
咱們該憂心的,該警惕的,
是這些女性困境會在短平快的營銷中淪為短視頻的流量密碼、
或者單純成為電影宣發的賣點與噱頭 ……
而不是着急一棒子打死,
覺得這些議題太苦了 ……
我們認可、熱愛女性的力量與堅韌,
(《野蠻人入侵》女主角李圓滿在產後通過國術訓練找回自我)
也不否認她們身上存在的脆弱,
(《我經過風暴》裡的徐敏)
和她們歷經的傷痕;
(《八角籠中》裡蘇木的姐姐,家境貧困,早早就生兒育女,身體還落下了殘疾)
我們感恩她們的付出,
即便這付出很多時候夾雜着無奈,
(《學爸》中的暴躁虎媽火嫂)
也正視她們的情感與欲望。
(《最後的真相》裡金喜妹去約會)
因為這就是立體的生活,
或者是遠方的我們可能存在的生活,
而生活本身,就沒有完美的叙述。
最後一句
看得出來芭比沒登場是因為咱今兒提到的全部都是近期院線上映的華語片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