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體育經驗:55歲練短跑、65歲練跨欄,72歲百米跑出16秒9!這位奶奶的人生不設限,歡迎閱讀。
72 歲!百米冠軍,16.90 秒!
這樣的數字是不是讓你震驚!!!
就在剛剛過去的杭州 2023 中國田徑大眾達标系列賽總決賽中,一位頭發花白,72 歲的奶奶選手畢耜玲在 A50 女子組 100 米決賽中跑出 16 秒 90 獲得冠軍。
知名央視主持人白岩松還特地報道了畢耜玲奶奶的運動精神,稱作其成績的背後是過去十七八年像長跑一樣的堅持不懈,沒有長跑精神頭,很難有短跑的速度。
55 歲練短跑,65 歲練跨欄,72 歲還在賽場上飛馳,退休後的畢耜玲她的傳奇人生仍在繼續!
畢奶奶的田徑運動故事
來自山東的畢耜玲奶奶并非專業運動員退役,談起運動那得追溯到她退休的時候。
畢耜玲奶奶從事的是辦公室的行政工作,55 歲退休那年,實在沒事幹,畢耜玲的愛人告訴她附近體育場上有一群練習短跑的老年人,一開始不相信,心想這個年紀的人不會進行這樣高強度的運動。
但嘴上說不信,身體上卻很誠實,還是決定去田徑場上看看,看到後她覺得别的老年人能跑,她自己也可以。
只要站在百米賽道上,一跑起來,她就會像三分鐘熱度一般,就這樣跑着跑着,她被推薦入隊。
2009 年,畢耜玲第一次參加全國老将賽,就拿到了 100 米第一名;
2016 年的澳大利亞世界老将田徑錦标賽,她拿下了一金兩銀牌三銅;
2017 年的亞洲老将田徑賽上,奶奶一人拿下六金。
杭州 2023 中國田徑大眾達标系列賽總決賽,畢奶奶報了兩個項目—— 60 米、100 米,兩個項目她拿下兩個第一。
面對周圍人頻頻豎起的大拇指,奶奶反而很平靜,她說:" 我這把年紀了,能拿金牌,我很高興,但其實也沒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和大家一起出來比賽很開心,運動給我帶來了健康。"
一旁的隊友忙補充說:" 其實奶奶可全能了 , 不止短跑,跳遠、三級跳,畢奶奶都玩,55 歲練短跑,65 歲練跨欄,太牛了。"
旁人問:" 跨欄不怕摔嗎?"
畢耜玲說:" 怕呀,怎麼不怕,一開始,這麼高的欄我壓根不敢跨,但跟着教練慢慢練,我也能行了。"
這麼多年,畢奶奶已經是田徑賽場上的老手了。
有人問她,為什麼要選擇田徑?
畢奶奶說:" 很簡單,因為喜歡,就像有的老人喜歡跳廣場舞,只不過,我喜歡的是田徑。"
畢奶奶補充道:" 只要喜歡,在科學的訓練方式下,老年人也可以玩田徑。"
畢奶奶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年齡大小,只要我們擁有熱情和毅力,都可以超越自己的限制,實現自己的夢想,人生千萬别給自己設限!
高齡跑者的故事
比比皆是 ~
2021 年,93 歲的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 Canio Polosa 就在萬聖節公路賽中打破了 5K 紀錄,他跑了 36:30。
2022 年 10 月,他又參加了一場 10 公裡比賽,當時他希望自己在一小時以内達到終點,最終他跑出了 1:14:04,這一成績也是當時加拿大 10 公裡年齡段紀錄。
2022 年夏天,90 歲的澳大利亞人大衛卡爾在賽道上打破了多項 90 歲以上世界紀錄。
卡爾 1500 米跑出了 7:32.95,3000 米則跑出 16:20.96,5000 米跑出 29:47.83,10000 米成績為 62:48.93,這些成績對于一個 90 歲高齡的人來說簡直是難以置信。
2021 年,105 歲的美國人朱莉娅▪霍金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 105 歲參加 100 米比賽的女性,她創造了 1:02.95 的成績,由于之前沒有如此高齡的人參加過 100 米比賽,這個成績自然也就成為 100+ 年齡組世界紀錄。
國外有不少高齡跑者,在我國同樣不乏這樣将運動作為自己一輩子生活方式的老百姓。
去年 11 月 6 日,2022 北京馬拉松在天安門廣場鳴槍開跑。在眾多跑者陪伴下,一名 86 歲的大爺以 6 小時 16 分 51 秒的成績,成為了最後一個過線的跑者。
這位大爺名叫張順,在比賽的最後時刻,86 歲的張順身着傳統的兩條白杠的藍色運動裝,頭戴黃色鴨舌帽。在一群關門兔的陪伴下,神采奕奕地完成了比賽。
這些耄耋老人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麼叫做生命不息跑步不止,如果你能活到 100 歲,你能想象你那個時候的生活狀态嗎?
運動不僅可以讓人更長壽,即便不一定長壽,運動也能顯著延長我們保持高質量獨立生活的年齡。
運動延長壽命
新的研究啟示
一篇發表在 PNAS 期刊上的論文《The active grandparent hypothesis: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extended human healthspans and lifespans》從人類進化論角度探讨了為什麼運動可以延長壽命,其視角非常新穎。
PNAS 是《美國科學院院報》的簡稱,是與 Nature、Science 齊名,被引用次數最多的高水平綜合學科文獻之一。
這項研究由哈佛醫學院團隊所完成,該論文被認為是第一篇從進化論角度解釋為什麼人類在缺乏身體活動時會增加疾病風險并減少壽命。
該研究以人類的表親猩猩為類比。研究人員指出,猩猩通常只能活 35 到 40 年,而且很少能活過更年期,它們的活動量比大多數人類要少得多,這表明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有選擇地增加身體活動可以帶來壽命的延長。
研究人員還發現,美國老年人從 40 歲到 70 歲,每天步數減少了約一半,而那些傳統狩獵民族每天的步行距離只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略有下降。
這些終生運動模式的差異反映在年齡分層人群的健康指标上存在顯著差異。
到 60 歲時,西方人的平均步行速度比 40 多歲時慢 33%,握力下降 25%,最大攝氧量下降 22-25%。
而與之相比,狩獵民族的行走速度幾乎不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他們的握力和最大攝氧量水平随年齡增長的惡化程度也遠遠低于年齡相近的西方人。
其實,在人類進化史的大部分時間裡,慢性病可能是罕見的,直到近 100 年,慢性病才成為制約人類健康的主要風險因素,而近 100 年恰恰就是人類經歷工業化和信息化過程,由此帶來人類運動量的急劇下降,這就突出表明老年疾病和慢病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運動缺乏所帶來的生物學現象。
猩猩、狩獵民族和普通人的活動量與壽命的關系
我們都知道當人類運動量急劇減少而飲食量仍然不變時就會導致脂肪蓄積,脂肪蓄積本質上是由于能量過多導致的,而這種過多能量導致的脂肪蓄積會引發一系列連鎖的健康危害。
研究人員研究了終身體育活動重新分配能量以改善健康的兩條途徑。
第一條是多餘的能量從潛在的有害機制中處理掉,比如通過運動将多餘的脂肪消耗掉。第二條則是體育活動将多餘的能量分配給身體修復和維護過程。
研究顯示,除了燃燒卡路裡,體育活動對于身體是一種生理上的壓力,這種壓力在極短時間内,會從分子、細胞和組織水平上對身體造成暫時性損害。然而身體對這種損害的反應就是修復并且變得更強。
人體常見的利用能量修復機體過程包括肌肉纖維撕裂的修復,軟骨損傷的修復、細微骨折的愈合等等。
這種修復過程還釋放了與運動有關的抗氧化劑和抗炎劑并增強血流以及促進代謝。
如果沒有足夠的體育活動,這些反應的激活程度較低,而運動極大激活了身體自我的修復過程,細胞和 DN 修復過程已被證明可以降低糖尿病、肥胖、癌症、骨質疏松症、老年痴呆症和抑郁症的風險。
小結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運動從本質上說是人類對于自我的一種适度的、有益的壓力,因為人類只有面對合理的壓力,才能調動人體潛能,并且引發能量轉移、啟動身體修復來修補壓力可能帶來的身體短暫性損害;
也就是說安逸就會帶來退化和衰老,而運動是人類主動施加給自己的生理壓力,在抵抗和适應這種壓力的過程中,人類才會變得更有活動,從而延長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