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618,我為什麼不買了?,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深燃,作者 | 李秋涵、王敏、王璐、鄒帥,編輯 | 鄒帥
618 又來了。
近幾年,每到 " 雙 11"、" 雙 12"、"618" 這樣的大促節點,都不乏 " 為什麼大促越來越多,也沒那麼便宜 " 的讨論。大促的氛圍确實不如多年前,商家不再依賴大促節點衝銷量,電商平台也在平日想盡辦法留住消費者,淘寶、京東作為曾經的大促發起者,現在也必須要跟抖音、快手、拼多多這些後起之秀分一杯羹。
大促逐漸平淡,也有不少年輕人選擇退場。
深燃和幾位不再參加大促的年輕人聊了聊,他們退場的理由很相似,就是大促已經變味兒了。在狂熱參加大促的那幾年,他們有的人寧願透支也要購物,有的人大促開始前就熬夜整理購物清單。也有人經常是 " 無意識 " 參與大促,在商家的輪番轟炸下頭腦發熱買了一堆東西,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忙着處理售後。還有人因為從事了相關職業,才發現大促只是商家清庫存的 " 騙局 ",而非消費者想象中的 " 福利 "。
也正是因為曾經狂熱過,他們在告别大促時才更加堅定。如今,消費需要回到本質,按需、理智、有度,大促也需要回到本質,優惠、實在、真誠。
如果不是商家促銷短信轟炸,都不知道大促來了
西橋 | 29 歲 北京 傳媒行業
幾年前,我算是大促的擁趸,有一年剛工作沒多久,工資幾千塊錢,毫無存款的時候,還刷了信用卡,買買買一堆。
之前,臨近大促前,遇到想買的東西或者一些生活用品時我會等一下,先在備忘錄裡記錄下來,到時候在大促時間段,花一個晚上,挨着一口氣買了,像是在掃貨一樣。
以前朋友給過我建議,參加大促最省時間的方法,是到時候蹲一些大主播的直播間,就能買到性價比高的東西,有價格保障。之前我偶爾會去蹲一下,确實有種搶東西的快感,一些產品,尤其是護膚品之類的,原本我不打算買,但在主播介紹、價格優惠、數量有限的情況下,自己腦子都沒有想清楚,就衝動下單了。
和會精細算賬,做性價比對比的人不同,我屬于比較懶的一類消費者。不會刻意去比價,想着平台都弄這麼大陣仗了,這個階段肯定會更便宜,就直接打開 APP 買了。
這兩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大促買了一些衛生紙之類的生活用品,以及一些護膚品,等我用得差不多了,再去原店家那裡買,發現和當時在大促期間買的價格差不多。
這可能因為我一開始就沒有怎麼去刻意比價,但我又不想為了比價去額外的花時間,所以我意識到,我這樣佛系地參與大促,東西也沒有便宜太多,意義不大,我就不參加了。
而且有的東西其實在大促前就需要買來用了,有的東西大促買太多又一直用不完,感覺自己還得成為一個生活規劃師,一點也不省事,還不如平時按照生活節奏買東西。
現在我身邊的朋友,參加大促的人也不多,最近特地問了一個朋友,她就買了兩樣護膚品,其他沒怎麼買。現在感受到的大促氛圍越來越淡,要不是手機裡各種商家發來的促銷轟炸短信,我都沒意識到新一輪促銷又來了。
費心湊單、囤到過期,我發現不參加大促輕松多了
木木 MU | 32 歲 湖南 文職
往年為了參加 618,我在 6 月初定金就已經交麻了,但今年很神奇,6 月初時,我還沒有因為大促花出去過一分錢,甚至都沒有開始加購物車。我覺得,我好像學會了理性消費。
以前,我基本上一到大促就買很多東西,一次至少消費三千到五千元,主要是買衣服、化妝品、包包,還有囤日用百貨這些。
為了參加大促,我會蹲直播間搶券、抽獎、做遊戲賺紅包,還會各種做湊單攻略。每到大促前那幾天,我幾乎每天花至少三五個小時在購物上,因為上班空閒時間多,就總是在刷購物網站,生怕自己錯過什麼優惠買虧了,尤其到開賣那天晚上,會一直弄到凌晨兩三點,别說休息好了。
一直到去年年底,我不再迷戀大促購物了。當我買新房子裝修資金緊張時,我開始復盤,看了網購賬單後,立刻就被每次大促好幾千塊的花銷吓到了。
我去翻以前的購買記錄時,會發現很多東西都沒用上。低價打折湊單的衣服,有的買回來就不喜歡了,有的直接不合身,買回來之後也着實會後悔,感覺錢扔垃圾桶了。囤得最多的是護膚品和日用品,比如面膜,上百片的囤,結果因為懶,根本用不完,有一次囤防曬噴霧囤了 4 瓶,兩瓶放在櫃子裡我自己都忘了,找出來已經過期了。
我有好幾個朋友都愛在大促節點時買東西,但是現在,我會告訴她們理智一點,囤貨的東西不用買太多,打折的衣服也想想清楚再下單。
因為我發現大促前費勁心思琢磨買買買," 機關算盡 " 到頭來有些東西和平時活動價格差不多,關鍵是就算優惠一些,也需要多買,增加了收納負擔不說,買多了還可能到過期都用不完。還有做那些所謂賺紅包遊戲,很費時間精力。錢沒賺多少,買得反而更多了,得不償失。
我現在覺得,不去做這些輕松多了。錢在自己口袋裡才是最不吃虧的,買得越多不一定是省得越多,反倒可能浪費得越多,大促也不是不買,只會适量購買當下馬上就會用到的必需品。
我網購也越來越趨于理智了,遵循的一個大原則就是從需求出發,不被物欲綁架。只能說現在的網絡環境我們太容易被商家創造需求了,還是理性消費、多存錢吧。
得知商家促銷的内幕後,我放棄了 " 薅羊毛 "
林林 | 24 歲 北京 廣告行業
連續參加 618 四年了,今年是我第一次 " 放棄 "。
一直以來,我都不是那種花錢大手大腳的人,甚至剛上大一時,我都不知道 " 雙 11" 是什麼意思,後來還是大學室友和我普及的,更别提參加 " 購物節 "" 消費節 " 這類活動了,但也是從那時開始,我成了其中一員。
我記得特别清楚,室友在宿舍群裡拉人幫忙湊單、相互 " 砍一刀 ",安利哪家最便宜、折扣力度最大 ...... 每天這種消息特别多。
雖然自己之前沒參加過相關活動,但那種熱鬧氛圍,以及能夠薅羊毛的心理,讓我迅速融入了她們,和大家一起囤化妝品、衣服、各種小樣 ......大學四年大促期間,自己平均的開支在 2000 元左右,購買的東西比較雜,既有紙巾、口罩等便宜小件,也有彩妝、首飾等價格相對高一點的東西。
這些年參加大促時最深刻的感受是,當時往購物車裡放東西時很爽,但付款後的日子就很難受,一是莫名花了很多錢,導致當月甚至下個月都處于 " 吃土 " 狀态。二是将近一個月,退換貨以及快遞等問題,讓我一直和客服 " 博弈 ",也不是後悔買了產品,而是收到的東西要麼不合适,要麼質量差,要麼确實囤多了。我記得特别清楚,畢業收拾行李時自己才發現,還有很多兩三年前大促時囤的東西沒有用,我當時就拿着一個大麻袋,把這些東西全都裝進去,扔了。
去年畢業後,我進入了一家廣告公司,他們的主營業務是產品營銷策劃。我開始逐漸了解品牌是如何在大促中設立各種 " 噱頭 ",如何把倉庫裡賣出不去的產品,換個方法賣出去的,那時我意識到,自己還是太年輕,原來一直被商家騙了。
其實大家如果仔細對比就會發現,大促期間有的商品并不便宜,甚至在扣除各種優惠後,價格還要高于平常。總之,買的沒有賣的精,不管 " 雙 11" 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多麼誘人,最後獲利的一定是平台和商家。
當然,不參加 618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工作後自己租房,本身錢就比較緊張,而且身邊少了很多積極參與促銷活動的朋友。感覺大家今年攢錢、省錢的欲望超過了購物的欲望,我有很多朋友主張,不入手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非常喜歡的東西,也不會等到 618、" 雙 11" 再去買,而是立刻下單。
我覺得,參加大促活動無可厚非,畢竟有些羊毛是真的可以薅到的,但需要理性參與。哪怕近兩年,大家都捂緊錢包度日,不那麼衝動消費了,但現在直播帶貨等形式盛行,主播們會玩各種花樣勸你 " 買買買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三思而後行,不需要的東西能不買就不買,需要的東西也不要囤太多。
曾經寧願 " 透支 " 也要參加大促,看破真相後決定錯峰購物
李楊 | 26 歲 北京 互聯網
我應該算是各種大促曾經最忠實的消費者。
我上學的時候 " 雙 11" 是真的便宜,本來生活費就有限,等到大促的時候買點東西還是很劃算的。我記得當時還會有很小的淘寶店自己在 " 雙 11" 或 618 的節點搞大促,因為他們參加不起平台的大促,所以幹脆自己打折。那時候我和朋友還會蹲點搶便宜的化妝品,參與感很強,又真的省下了錢。
後來大促慢慢開始走下坡路,但我還是喜歡在大促買東西。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是,我剛剛工作,手裡還沒什麼錢,租房、添置家具各種事情占用我很多資金了,但又剛好喜迎 " 雙 11",我就用花呗買了 AirPods,因為覺得自己有還款能力,大促又便宜,不想錯過。
不過,那時我就發現大促越來越難了,要算數學題,還要多方比價,甚至還要做任務賺金币。我記得有一年我和朋友組隊賺币,到後來确實減了不少錢,但是整體算下來跟我平時單獨買的價格差不多。想到占用了那麼多時間,就覺得很不值。
2021 年的 " 雙 11" 和 618,我還買了不少東西,護膚品、日用品、衣服等等,總共花了将近兩萬塊錢。去年 " 雙 11" 我一下就熄火了,一方面是當時在生病,沒什麼心情買,還有就是除了衛生巾,我上一年囤的所有東西都沒用完。激怒我的是,有一款精華,明明不适合我,但因為大促便宜,我買回來結果過敏。我當時又馬上要搬家了,看到自己囤的一屋子破爛,心情很糟糕,覺得自己一直深陷大促陷阱而不自知。
今年年初我換了工作,也以此為契機復盤了自己的消費觀。我發現對于獨居人士來說,其實沒必要去湊大促的熱鬧。因為現在大促講究套貨組,要麼你就和别人拼單,要麼你就囤貨,但是就算是衛生紙,獨居人士都不需要買那麼多。我後來發現很多旗艦店偶爾會發券,日化用品也經常參加促銷,根本不需要湊大促的熱鬧。再者,衣服鞋子的品牌也很少參與大促了,有時候商場賣得還比線上便宜。
我也越來越發現,只有在你最需要這個東西的時候,買它才最便宜,囤貨放在那裡不發揮價值,它就是貴的,因為占用了資金。今年我連衛生巾都不在 618 買了,在這之前我就下單了,也沒關注後續是否有活動。要按照往年的習慣,我一定會首先問客服接下來有沒有促銷,再選擇要不要等。
618 前期,好幾個美妝品牌的客服給我打電話、發短信,我都不為所動。我也觀察了一下,很多店都不參加滿減了,而是自己發券,我有一種感覺,上學時參加大促那種自由的氛圍又回來了。雖然現在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便宜了,但主動掌控購物權的感覺真的很好。
* 應受訪者要求,西橋、木木 MU、林林、李楊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