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黃奇帆談最新經濟形勢:中國出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歡迎閱讀。
作者 | 黃奇帆
來源 | 互聯網思維,管理智慧
咨詢合作 | 13699120588
文章來源第 18 屆中國投資年會 · 年度峰會,圖片來源于 pixabay
導讀:近期,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原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第 18 屆中國投資年會 · 年度峰會上,以 " 新格局下中國開放的新特征、新趨勢 " 為題分享了自己的最新觀點。
以下為黃奇帆演講内容:
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顯著降低了進口關稅。
2010 年,中國的平均進口關稅為 26%、27%,而到了 2015 年,已降至 15%,下降了超過 10 個百分點。
到 2023 年,關稅進一步降低,大約降至 6% 左右。
預計在 2024 年和 2025 年,進口關稅将降至 5% 以下。發達國家的平均進口關稅大約為 5%,中國也将降至這一水平。
降低進口關稅旨在鼓勵國際市場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讓中國消費者享受到世界各地優秀產品的成果。
在投資政策方面,中國過去幾十年主要集中于引進外資。
當前的投資政策,既鼓勵外資進入中國,也鼓勵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
從 2017 年到 2022 年的五年間,中國每年的海外投資額超過 1100 億美元,累計投資額接近 6000 億美元。
同時,這五年内,中國平均每年引進的外資約為 1600 億美元,總計引進外資達到 8000 億美元。
總的來說,有進有出。
相比之下,從 1980 年到 2010 年的 30 多年裡,中國的海外投資總額未超過 5000 億美元,而現在五年的時間内就超過了這一數額。
這一變化與中國 " 一帶一路 " 倡議和與世界發展融合的戰略方針緊密相關。
在内循環中國大市場的吸引下,加上中國更高水平、更高領網域、更深層次的開放推動下,中國這十來年,對外開放的經濟趨勢是令人興奮的。其成果和效果遠超過去幾十年。
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一個國家對外經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國家的產品在全世界的出口結構。
第二,是這個國家制造業制造產品的方式對全世界的影響。
第三,國家的開放度也體現在,是不是吸引了全世界的資本投資。
這個資本投資不僅是炒外匯、炒股票的匯率上的這種熱錢的投資,更重要是體現在 FDI ——外商工商企業的直接投資。
因為工商企業投資會帶來資本、技術、產業鏈、裝備和市場。
在這個意義上,體現一個國家的開放度的經濟成果,最重要的就看這三件事。
最近十年,中國的出口產品發生了基礎性、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
2010 年,中國的進出口是 3 萬億美元,其中出口約 1.5 萬億美元,在當時有 70% 以上是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品、服裝、箱包、玩具和輕工產品。其中,有 20% 多是機電產品、電子類產品。
而到了 2023 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額達到了 6.3 萬億美元,其中出口為 3.3 萬億美元。不僅在出口量上比 2010 年增加了一倍多,更關鍵的是結構。在這 3.3 萬億美元中,90% 的產品是機電產品、電子產品,也就是近 3 萬億美元是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已從 70% 多降至 10%。
如果從輕紡來說,你會覺得中國的輕紡蕭條了。但仔細想想,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不就是六七十年代歐洲把它甩給了日本、韓國嗎?不就是七八十年代,日本、韓國又把它甩給了中國嗎?
那麼現在,中國把這一塊甩給了東南亞、印度。這就是時代的變遷。
中國勞動力的成本比 10 年前要上升一倍以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争力下降是很正常的。
同時,東南亞的許多外資企業,都是中國的民營企業轉移過去的。中國政府對此從來不阻攔,因為這是亞洲一體化的自然結果。這些企業在東南亞組裝的產品,其原材料和關鍵部件可能來自中國。因此,2019 年,東南亞十國與中國的貿易額為 6500 億美元,而到了 2022 年,這一數字已超過 1 萬億美元,就這麼幾年,增長了 50%,這是好事情啊!
中國的出口產品,比如造船,在 30 多年前,世界造船業的 50% 由日本承擔;10 年前,50% 是韓國造的;而現在,中國的造船業占據了世界造船業的 50%。
所以,以前我們說的,用 10 億件襯衫去換一架波音飛機進口,這一時代已經過去了,已經轉變為,中國一大堆裝備、電子類產品出去,換回我們需要的糧食、豬肉,或者是地下的礦物質,或者其他的一些產品。
總之,出口產品結構的改變是趨勢性、結構性的,并且是非常好的變化。這是非常了不得的進步,是 40 年來中國開放當中最令人矚目的成果。
國際貿易,在生產方式方面,2010 年,中國的工業規模已達到世界第一,但其中 40%-50% 是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的特點是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然後在國内進行組裝出口。舉個例子,在價值 1000 億美元的出口產品中,其中高達 800 億美元的價值來自進口的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經過加工組裝再賣往國外。
這個進出口貿易單子有 1800 億美元,但實際計入 GDP 的產值只有一百幾十億美元。因為加工的過程中還包含了水電氣的消耗以及其他側根抵扣,而企業的利潤、職工的收入以及國家稅收等合計,僅占據出口貿易額的百分之十幾。因此,加工貿易的特點是 " 只長個頭不長肉 "(貿易額高而實際增加值相對較低)。只有在缺乏其他更優質的經濟活動且勞動力過剩的情況下,适當發展加工貿易是可以考慮的。
但一旦國家強盛起來,這種加工貿易模式确實應該逐漸轉移給其他國家。目前,東南亞地區占據超過 50% 多的加工貿易份額,它們也是兩頭在外,一端從中國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加工完成則出口到歐美市場。
在 2010 年前,中國制成品中 50% 是加工貿易,30% 多是一般貿易。一般貿易就是相當于,國内自己的產業鏈做出來,然後出口;還有 10% 左右是農產品、原材料、初級產品,這些不需要制造的商品。現在,中國 6 萬多億美元進出口的產品中,加工貿易的比重已從 50% 降至 20% 以内。一般制造,中國自己的產業鏈集群制造的東西占到了 70%;還剩下 10% 是農產品或者地下挖出來的原材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些加工方式,這是我們中國自己的產業鏈集群,在這十年來擴鏈、強鏈、補鏈的成果,使得我們擁有了全世界最大的、最完整的產業鏈。
在這個意義上講,這是中國制造、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趨勢性特征。
另外,大家最關心的一點是外資的引進情況。
大家總會感覺,在過去的 10 年裡,由于特朗普推行貿易戰和撤資政策,以及拜登政府的拉幫結派、地緣政治操作和逆全球化傾向,中國的外資似乎應該減少了。
然而這種基于直覺的感覺并不一定準确,我們必須理性地利用國際貿易中的數據來進行分析,才能得出清晰的結論。
在引進外資方面,80 年代這 10 年,中國每年引進外資大體上在 400 多億美元、不到 500 億美元;90 年代這 10 年,平均每年引進外資在 800 億至 900 億美元;到了新世紀初的 10 年,也就是 2000 年 -2010 年,中國引進外資大概在 1200 億美元。
大家會認為,這 10 年(2012 年 -2022 年)引進的外資似乎比過去要少,但實際上,這十年間我們每年引進對的外資在都在 1400 多億美元,比上一個十年(2002 年 -2012 年)平均每年增加了 20%。
另外,有些人會提到,是不是前五年引進的外資比較高,而最近的五年相對低,因為最近五年不僅經歷了貿易戰,在遭遇了疫情的衝擊。但實際上,最近五年中國引進外資平均每年是 1600 億美元,而之前的幾年,也就是 2010 年 -2016 年期間,平均引進的外資大體上是 1300 億美元左右。
這說明,即便是在這十年,面對美國人搞逆全球化、打貿易戰的背景,做生意的人仍然在商言商,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辦事,這一趨勢是不會變的。
比如,美國特斯拉公司這幾年在上海首先投資了 50 億美元,随後又追加第二期 50 億美元,總計達到 100 億美元。
再比如,蘋果公司在中國投資了 100 多億美元,形成了每年生產 1.7 億部手機的規模,這樣的模式已經持續了十幾年。
特朗普曾在 2017 年質疑,為什麼要在中國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投資?為什麼不在美國、巴西或者墨西哥呢?
庫克很冷靜地回應了特朗普,他表示:"20 年前,我在美國有一個很大的蘋果工廠,既生產電腦又生產手機,但并未盈利。而在中國,我們每年銷售 1.7 億台手機,收入達到 1700 億美元。由于中國的制造成本低,我們能夠實現 40% 的毛利率,即 600 多億美元。其中,中國的企業拿走了 100 多億美元,而我們每年能從中國帶回 500 億美元。你是要一個總部在美國、生產基地在美國,但無法盈利的蘋果,還是要一個總部在美國,生產基地在中國,每年能帶回 500 億美元的蘋果呢?
特朗普做房地產商并不了解這些,他詢問庫克為什麼會這樣,庫克解釋說,第一,中國現在龐大的内需市場是吸引世界投資中國的關鍵因素;第二,大市場會使得制造業企業的部門固定資產投資降低、部門物流成本下降、部門科研開發成本減少、部門的采購成本降低,同時也會提高勞動生產力。
所以,中國制造業的綜合制造成本較低。
過去十多年,盡管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過去幾十年來的人口紅利中,低成本勞動力的優勢逐漸減弱,但在大規模效應的帶動下,中國制造業的綜合制造成本仍呈現出多方面的降低。這使得現在中國形成了重要的產地銷模式。
所謂產地銷,即外國人在中國投資生產的產品全部銷往全世界,而非僅限于中國市場。
為什麼選擇在中國生產?因為中國制造成本低。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產銷地和銷地產的綜合效應使中國對全世界資本(FDI)投資的效應日益增強。
這是中國對外開放出現的效應,這些效應讓全世界的投資者、企業家,甚至包括對我們不友好的政客,都感受到其影響。
友好的人更願意與中國合作,不友好的人則更努力地想辦法打壓中國。
但無論如何,這是經濟規律,世界最終是要服從經濟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