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量化新王登基戰:又有新貴攪動對衝基金圈,歡迎閱讀。
中國量化江湖正在上演資本與人才的 " 重裝 " 博弈。
當幻方量化的背後團隊用 DeepSeek 震動全球 AI 格局時,另一匹内資量化 " 黑馬 " 上海寬德,正以日均 1 只新產品的速度狂飙突進。
這家成立僅十年的機構,在創始元老退場、90 後實控人接掌船舵的巨變中不退反進,借道頂級券商渠道,向着 600 億規模發起衝鋒。
通過密集布局 A500 指增策略、構建亞微秒級交易系統,并完成華爾街海歸與本土數學天才的權力 " 交接 " 後,這家機構的 " 實力 " 和 " 雄心 " 被漸漸勾勒出來。
然而,量化行業 " 規模即詛咒 " 的鐵律依舊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當梁文鋒們還在主動收縮規模保收益率之時。2023 年曾經封盤的寬德,反而率先打開規模禁脔開始大舉吸引資金。
這是團隊率先取得了投資技術突破?還是另類的市場策略?抑或是一種戰略上的精巧安排?
無論如何,當下中國量化行業的故事,引人關注。
不到 90 天,成立逾 80 只產品
據中國基金業協會官網,自 2024 年 10 月 29 日起,上海寬德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夥)的備案實體出現一波 " 產品備案潮 "。
以成立時間計算,自去年 10 月至今年 1 月 21 日(截至目前最新的產品設立日期),寬德至少成立了 85 只私募產品,策略涉及滬深 300,指數增強、中證 A500 指數增強、中性對衝、全市場選股等。
其中,有 57 只產品的名字帶有中證 A500 指數增強的字樣。
作為去年 9 月剛發布的新型寬基指數,此前在 A 股出現大幅反彈行情前後,公募私募均圍繞這個指數展開了一輪超過 2000 億元的產品募集熱潮。
而寬德成為了近期最熱烈 " 出手 " 這個領網域的頭牌量化私募機構。
總結數據還可以發現:寬德在上述 90 天區間内成立的產品數量,顯著領先于管理規模超 400 億元的量化一線陣營的其他同行。
基于基金業協會數據(2024 年 10 月末至今),具體情況如下:
九坤投資、幻方量化、靈均投資沒有成立新產品的記錄;明汯投資成立 15 只產品;衍復投資成立 20 只新產品。
同期 300-400 億元的量化大廠中:黑翼資產、世紀前沿、天演資本、誠奇資產分别成立 17 只、15 只、5 只和 3 只。
衝擊 600 億規模
據第三方機構統計,此前,截至 2024 年末寬德投資的資管規模是 400-500 億元,與靈均投資同屬于一個規模區間,屬于量化圈的一線梯隊稍靠後的位置。
而量化最頭部陣營是 500-600 億元規模區間,包括九坤投資、明汯投資、衍復投資等。
另據多位渠道人士透露:近期寬德投資通過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中金财富等渠道進行募資,券商機構尤為 " 賣力 "。本輪募資之後,這家私募的規模大概率已經擴張至 600 億元附近,很有可能已在挑戰去年衝上行業領跑位置的衍復。
而且,量化產品的募集向來是此消彼長。因為,大家的募集主力都是券商。大型量化機構和頂級券商的業務關系更是密切。
可以想象,如果一家機構在一段時間内密集募集規模,那麼其他募集頻次不足的機構的客戶盤子,是可能被一定程度上動搖的。
所以,有業内觀點認為,2025 年,量化對衝行業,很可能要誕生一家新的 " 龍頭 " 機構。但 " 王座 " 誰屬,業内還有分歧。
為何敢于逆勢募集?
一些基金代銷的渠道人士對資事透露:當下券商、銀行為主的代銷渠道依然 " 賣 " 不太動量化產品。
雖然,過去半年出現了指數行情,但諸多存續的量化產品淨值曲線還未能完全修復。這種背景下,向高淨值客戶兜售新產品的難度徒升。
疊加去年末部分客戶贖回了量化產品變現,因此寬德的 " 逆勢爬升現象 " 屬于少數幾個個案之一。
而頭部券商相對願意 " 追捧 " 量化的 " 新王 ",也與這部分機構具有 " 好賣 " 的特點有關。
復盤發現:寬德投資在 2024 年的中小盤策略上的表現,在百億私募同侪中居前,部分產品率先完成的失地收復,并創出新高點。
這種表現的產品,比還套住部分投資者的機構產品,在市場形象上要好許多。渠道相對也更有動力去推一下。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寬德投資第一次在渠道 " 發力 ",在 2023 年上半年也掀起過同樣的 " 吸金潮 "。
當時,也是和現在一樣的募集寒冬,但得益于前一年的業績曲線,寬德投資在短短數月内募資超百億元。
"量化新貴 " 有何背景
寬德投資成立于 2014 年,目前員工超過 200 人,早期以高頻 CTA 交易起家,其最新路演資料則有着 " 打造亞微秒級超低延遲交易執行平台 "。
與眾多量化大廠的基因類似,寬德的創始團隊也有着華爾街機構背景。
創始人張大慶早年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擁有統計學博士學位,曾就職于國内外頂級基金公司 SAC 資本、博時基金等機構,并一度是控股股東;另一位創始人是馮鑫亦有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博士,之後在 SAC 資本、法巴銀行任職。
這家團隊在 2023 年 6 月曾出現一次關鍵的股權變動,而當時正值寬德剛剛結束百億級募資。
當時,創始人張大慶退出了寬德股東名單,一位名叫徐御之的人士成為控股方,并變更為新任實控人。
讓人 " 意外 " 的是:徐御之屬于年輕派,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數學系,在寬德投資初創時加入,之後從實習生成長為合夥人、首席投資官。
一家機構爆款募資結束,管理團隊就發生 " 關鍵人 " 異動十分罕見。
"行業魔咒 " 猶在
不過仍然需要指出的是:寬德投資在 2023 年募資結束後,量化策略曾出現了超額收益衰減,在百億陣營的競争力短期下滑,并在當年下半年開始封盤緩解投資策略容量壓力。
這就是量化基金圈一直有着 " 規律 " 魔咒:
當量化產品規模快速增長後,相關策略的容量限制随之顯現,當規模超過策略容量上限時,超額收益往往會衰減。
但容量上限是随着機構投資能力和市場狀況不斷變化的。準确預判自家機構的 " 容量上限 ",一直是頭牌量化機構高管們重要的考驗。
而寬德投資的團隊似乎在其中有些經驗,從進入到百億私募陣營,到衝擊着 600 億元 " 第一梯隊 ",他們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
在寬德之前,另一個喜歡逆勢突進的量化機構是衍復投資,它的創始人高亢和寬德的張大慶類似,有在海外一線對衝機構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備受關注的亮麗履歷。
未來,寬德和衍復,以及其他頭牌量化機構,怕是要在内地量化對衝的舞台上,展開一幕幕的攻防競争。
這未來的量化行業的故事,可能比《華爾街之狼》更激烈、更扣人心弦,也更富戲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