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投資者追問激烈!高新發展三大問題成交流會爆發點,歡迎閱讀。
《科創板日報》4 月 20 日訊(記者 陳美) 一紙收購終止公告,引發高新發展(000628)股價連日跌停。
4 月 19 日,高新發展以 44.91 元報收,這一價格距離今年 3 月 19 日 95.7 元的最高價,已攔腰折半。
而近一個月前,高新發展對華鲲振宇 70% 的收購案,還表示 " 在穩步推進中 "。
一前一後的巨大反差,讓投資者們在 4 月 20 日的投資者說明會上,激烈提問。三大問題最為投資者的爆發點:
未來高新發展是否還有向算力伺服器領網域布局的打算,後續有無收購高投電子華鲲振宇 55% 的計劃?
究竟是誰不同意收購方案,交易價格為什麼沒達成?
目前,中小投資者虧損嚴重,以及股價暴跌,公司是否又有積極應對措施?
對于上述圍繞 " 交易失敗 " 的問題,高新發展未能給出具體、明确的說明,僅稱:
"2023 年下半年以來,算力產業成為市場熱點。考慮到本次交易歷時較長,标的公司所處行業受内外部環境影響,市場預期較高,且涉及的審計、評估結果尚未确定,上市公司與部分交易對方未能就交易作價達成一致意見。"
那麼,部分交易對方是誰?高新發展沒有指明。股權穿透顯示,華鲲振宇 70% 股權中,包括控股股東成都高投電子持有的 30%,共青城華鲲振宇投資持有的 25%,海南雲辰合業科技持有的 15%。
除部分交易對方," 未達成的交易作價 " 又是怎麼回事?對此,有投資者在說明會上認為,作為華為算力第一大承銷商,結合拓維股份、同方股份市值為參考,華鲲估值或在 300-500 億。目前成都高投電子新持股 55%,估值約 165-275 億元。
但在高新發展拟收購華鲲振宇 70% 股權的過程中,華鲲振宇 22% 的股權曾于 2023 年 12 月成功轉讓,且用戶行使優先權出價,交易價格為 6.38 億元。根據信息,成都高投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即高新發展控股股東,保留優先購買權。
按 6.38 億元價格計算,成都高投 2023 年 12 月電子出價時,華鲲振宇的估值依然為 31.9 億元。與高新發展計劃收購 70% 股權的 30 億元,估值相差無幾。
從 2023 年底成都高投電子入手的 31.9 億元估值,到高新發展口中的 " 未達成的交易作價,以及投資者交流會上,投資者認為的 "300-500 億 " 估值,4 個月内兩者之間已相差巨大。
且華鲲振宇是華為鲲鵬生态鏈企業,華鲲振宇 2022 年收入達 35 億元,位列 " 鲲鵬 + 昇騰 " 生态銷售規模第一、能力評估第一,是華為生态夥伴中唯一獲得 " 鲲鵬 + 昇騰 " 雙領先級認證的夥伴。
因此,華鲲振宇的最新估值,或是高新發展此次收購完成的絆腳石。
實際上,在 4 月 18 日,即終止收購公告發布的交易日當天,《科創板日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高新發展時,董秘辦工作人員就曾表示," 收購 70% 的股權方案(原方案)實施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 而原方案則為 30 億元估值,70% 股權。
而至于後續是否會推進收購?該董秘辦人士則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要看其他方案的可能性。
由于收購方案失敗,在回饋投資者上,高新發展表示,3 月 26 日已發布了《關于 2023 年度利潤分配預案的公告》,拟向全體股東每 10 股派發現金紅利 1.52 元(含稅),同時制訂《未來三年(2024-2026 年)股東回報規劃》,拟在年度報告期内盈利且累計未分配利潤為正時,采取現金分紅進行利潤分配,每年以現金方式分配的利潤不少于當年實現可分配利潤的 30%。
不過,《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2023 年,高新發展營收 80.08 億元,同比增長 21.88%;淨利潤為 3.659 億元,同比增長 83.82%。拆分來看,該業績增長并非來自主營,而是出售倍特期貨,獲得現金流量淨額 4.7 億元 ; 扣除上述金額後,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 -5681 萬元,較上年同期減少,主要系報告期公司業務規模擴大,相應經營付款、稅費支出增加所致……
另一方面,高新發展于 2022 年收購的森未科技,即功率半導體公司,雖然 2023 年實現營業收入 1.6 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 56.85%。** 但該功率半導體占高新發展營業收入比例僅為 1.84%,而 2022 年是 0.94%。
由此,高新發展未來三年(2024-2026 年)的股東回報規劃,能否執行亦值得關注。**
随着收購華鲲振宇 70% 股權終止,高新發展的跨界投資暫且宣告失敗。
在未來發展上,高新發展曾在 2023 年年報和投資者交流會上表示,将堅定科技轉型更新戰略,以森未科技和芯未半導體為基礎,積極布局 Fab-Lite 經營模式,并向上下遊延展做產業布局,将功率半導體打造為公司的強大主業。
同時,做好投資并購。2024 年繼續充分利用好資本市場,通過上市公司直接并購等手段,選好高科技細分領網域賽道,助力公司科技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