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星巴克熬過谷底,卻丢了中國咖啡第一的寶座,歡迎閱讀。
作者|彭倩
編輯|董潔
入華 20 多年,星巴克的老大地位正不斷遭遇挑戰。
繼門店被反超,星巴克中國的營收也不敵瑞幸。本周,瑞幸、星巴克先後公布财報,其中瑞幸二季度淨收入達 62 億元,同比增長 88%,已超過星巴克中國同期 59 億元的營收。
抛開瑞幸的後來居上不提,這其實是星巴克中國業績全面回暖的一個季度,财報披露了許多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淨收入同比增長 60%(去除匯率變動影響)環比增長 10%;同店銷售額增長 46%,同店交易量增長 48%,相較上一季度增速明顯。
這家來自美國的咖啡巨頭在中國曾擁有絕對優勢,瑞幸剛崛起時,星巴克受到的衝擊實際很有限。
很可惜,它扛住了對手早期的狙擊,卻沒能躲過天災。由于以購物中心、交通樞紐點位為主,在長達三年的疫情中,星巴克中國曾因多次封鎖受重創。疫情剛開始的 2020 年 Q1,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同比下降 50%;疫情反復的 2022 年,星巴克中國的同店銷售同比增長始終為負,曾一度降至近 30%。
星巴克最薄弱的時刻,瑞幸卻意外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機會,積極賠付造假產生的費用、開放加盟走入下沉市場、用 9.9 元低價策略拖住所有對手,都令其很快壯大。如今,瑞幸更是走出财務造假的陰霾——賠償和重組的費用占比只有 0.1 %。
随着星巴克走出疫情泥淖、瑞幸徹底擺脫造假醜聞,圍繞 " 品質 " 講故事的前者和圍繞 " 速度 " 講故事的後者,為了争奪王座,或終将面臨短兵相接的局面。
熬過寒冬
今年以來,星巴克一直在用各項數據對外釋放中國業績復蘇的信号。
在經歷長達一年的負增長後,二季度,星巴克同店銷售轉正,基于去年的低基數,三季度(4 月 3 日到 7 月 2 日,星巴克财年三季度為自然年二季度)實現高雙位數增長。
星巴克中國三季度财務數據,圖片來自星巴克财報
持續擴店無疑是增長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三季度内,星巴克淨新增門店 237 家,超過前兩個季度的總和,創下了第三季度的歷史新高。截至第三季度末,星巴克在 250 個城市運營共 6480 家門店。
财報并沒有披露星巴克這些新增點位的位置,但從星巴克此前公布的新店計劃中可窺見,下沉市場是重點布局的區網域。
去年 9 月,星巴克提出要在中國的加速擴張,到 2025 年,門店開至 9000 家。這意味着未來平均每 9 個小時,就會有一家新的星巴克門店開張。
就在上述計劃發布後不久,星巴克中國首席運營官王靜瑛便對外表示:" 星巴克看重的不僅僅是全國 300 多個地級市場,也包括了近 3000 個縣網域市場。"
星巴克的确成了許多小城市的 " 新面孔 "。據多家媒體報道,今年一季度,星巴克新開 69 家門店,進入了 10 個新城市,包括四川廣安、陝西安康,湖南吉首、山西陽泉、江西萍鄉、河南周口等,幾乎全都是四五線城市。
就連遠在山東的小縣城,也出現了星巴克的身影。不少來自膠州縣的小紅書用戶都在興致盎然的拍照打卡後進行分享,即使在一線城市的第三空間效應逐漸喪失,洋品牌星巴克無疑仍是小縣城的一道靓麗風景線,憑借精致好看的門店引人駐足。
即使疫情已經結束,線上渠道的增長仍然很明顯。專星送(外送業務)銷售額同比增長 63%,占銷售總額的 25%。啡快(自提業務)銷售額同比增長 64%,占銷售總額的 23%,均創下歷史新高。
一方面得益于疫情形成的線上消費習慣,另一方面,各個線上渠道的補貼一定程度刺激成交。在餓了麼、美團上,不僅免運費,平台還會時不時進行給到折扣。
不過,線上的補貼政策也導致星巴克中國在銷售大增的情況下,平均客單價下降了 1%。作為對比,受產品漲價刺激,北美市場同店銷售和成交量微增,但平均客單價上漲了 6%。
向萬店進發
由于對開放加盟始終很警惕、堅持 " 第三空間 ",星巴克中國在保證品質的同時,也主動放棄了速度。近十年間,星巴克在中國基本保持每年新增約 500 家門店的擴張速度。
這給了瑞幸後來居上的機會。瑞幸的門店多以小型快取店為主,且選址更靈活,其購物中心店只占 20% 左右。這幫助瑞幸在疫情中将損失減到最低,也更有助其擴大規模。
但星巴克的購物中心店卻達到了近 50%,受制于 " 第三空間 " 和直營的定位,星巴克只能采取較為保守的開店策略,如今近 80% 的星巴克門店仍分布在一二線城市,這導致其下沉動作也一直無法快速展開。
星巴克近年來也效仿對手,開出快取店,但這類門店依然以一二線城市為主。對于下沉市場而言,星巴克的吸引力仍然在于其高品質的體驗感。
星巴克、瑞幸門店分布,圖片來自窄門餐眼
今年以來,中國的茶飲、咖啡品牌們都在向着萬店狂奔。無論蜜雪冰城、喜茶還是奈雪,均放開加盟,或極速下沉、或反攻一二線。
速度王者瑞幸更是如此。早在今年 6 月 5 日,瑞幸門店突破萬家。以其目前每年開出 2000 多家門店的速度來看,瑞幸在咖啡行業第一的規模将長期保持。
星巴克卻仍然保持着外資品牌慣有的 " 沉穩 "。按照王靜瑛的說法,星巴克要在 2025 年左右才能完成 9000 家門店的目标,這表明星巴克的門店數量将持續落後于瑞幸。
面對來勢洶洶的對手時,星巴克往往只能有限的 " 加速 "。這一點從二者曾經的點位争奪戰中可以看出。在 2018 年底至 2019 年初,瑞幸瘋狂擴張的早期,星巴克曾新開出近 1000 家門店,是往年的兩倍。但随着瑞幸陷入造假風波被迫短期收縮,星巴克的門店擴張速度就恢復了常态。
今年上半年以來,星巴克已經開出了近 400 家門店,按照這樣的速度,星巴克今年的開店數一定會超過其固定的 " 每年 500 家 "。但這和激進的中國玩家相比,仍然太慢了。
星巴克也曾嘗試過類似加盟的做法,由統一以特許經營的模式加速跑馬圈地,但特許經營帶來許多治理問題,星巴克最終在 2011 年收回了特許經營權。
短時間來看,星巴克也很難放棄其固有的高價格帶,是否要卷進瑞幸們号稱要打 2 年的 9.9 價格戰?這對于依然在思考復蘇話題的星巴克而言,目前的緊迫性不夠。
24 年後,瑞幸憑借難以比拟的擴張速度和錯位競争,極大衝擊着星巴克在中國的壟斷地位,而越來越多的瑞幸反超的數據或許證明,星巴克這堵高牆的似乎并不是不可翻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