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蔡磊近況令人揪心,腦機接口等技術上新,“解凍”漸凍症,新希望在哪,歡迎閱讀。
" 這個病如果把你最愛的人殺死了,難道你還不把它滅了嗎?"2024 年 1 月 18 日,蔡磊在視頻中自稱離死亡已經非常近了,含淚與妻子立下約定,其中,他希望醫藥公司和實驗室不能關閉,由妻子與藥學家繼續研發新特藥,為拯救漸凍症病友盡一份力。
從 2019 年确診漸凍症開始,蔡磊就幾近瘋狂地投入抗争漸凍症這個全新的戰場。這名患者的自救之路,也讓漸凍症再度引發大眾關注。人們熱切地想知道——我們距離攻克漸凍症還有多遠?
如果說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在 10 餘年前還只是一個陌生而難懂的專業名詞,如今,這一神經系統罕見病已經以更形象生動的名詞——漸凍症走入大眾視線。
從 2014 年 " 冰桶挑戰 " 風靡全球,到 2018 年物理學家霍金與該病抗争 55 年傳奇經歷的落幕引起關注,加之前幾年 " 抗疫英雄 " 張定宇罹患此病的消息傳來,這個疾病對百姓而言已不再陌生。而京東原副總裁蔡磊,一名漸凍症患者直面頑疾 " 二次創業 " 的故事,更經由互聯網的傳播使這一罕見病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
蔡磊以非凡的勇氣和毅力投入了全部精力、财力向這個疾病挑戰。他建立了國内 ALS 患者病史資料的數據庫平台,帶頭并倡導患者向國家智囊團捐獻遺體用于科研,并推進醫生、患者、科研人員與藥企之間的合作來開展藥物的研發,其精神和勇氣可嘉,對國内 ALS 的研究事業無疑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然,對這個病因不明且致死的疾病,藥物研發進程艱難。親歷各種藥物嘗試後,蔡磊的病情仍在逐漸加重,用他自己的話說 " 離死亡已經非常近了 "。那麼,這個大家聞之色變的疾病究竟是怎樣的病?
大部分患者在五六十歲發病,病程多為三五年
ALS 亦稱運動神經元病(MND),是一組選擇性侵犯上、下運動神經元而引起脊髓前角細胞、腦幹運動神經核及大腦運動皮質錐體細胞或錐體束進行性變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通俗地說,這是一個主要影響運動功能的疾病,而對冷熱疼痛的感知和意識通常不受影響。" 漸凍症 " 是民間俗稱,非常形象地刻畫了患者的臨床特點:整個人就像被冰凍了,不能活動,不能言語乃至進食及呼吸。
大部分 ALS 患者在 50 歲至 60 歲發病(少數可小于 30 歲),表現為逐漸加重的肢體無力、肌肉萎縮和肌束顫動(肉跳),同時可有言語含糊、吞咽困難,進而出現呼吸困難,最終均死于呼吸衰竭或其并發症。整個病程多數為 3 年至 5 年,也有生存 10 年甚至 30 年以上的病例。
ALS 的年發病率約 1-4/10 萬,2021 年,我國 ALS 的患病率預估為 2.97/10 萬,屬于罕見病範疇。但中國人口基數大,患者總數并不少。約 90% 的病例為散發性,10% 是家族性的,已發現近 40 個基因與該病相關。當然,由基因突變致病的只是小部分,對于大部分散發病例而言,不必過度擔心遺傳的概率。
過度關注 " 肉跳 "," 恐漸凍症 " 求診者不少
怎樣的症狀會考慮這個疾病、如何診斷?
從臨床特點看,約 70% 的患者最初表現為某個肢體的無力萎縮。譬如寫字握筆無力、" 虎口 " 肌肉萎縮或足趾向上翹困難等;25% 的患者表現為言語含糊、吞咽困難、飲水嗆咳、咳嗽無力;5% 的患者是呼吸肌無力起病的。該病的所有症狀隐匿起病,此後逐漸加重并波及至其他區網域。
醫生在做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後,發現肌力減退、病理反射陽性等上、下運動神經元受損等體征,結合廣泛的急性和慢性失神經共存的神經源性損害的肌電圖檢測結果,并排除其他相關疾病後才能做出 ALS 的診斷。肌電圖可提供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的依據,是支持該疾病診斷最主要的客觀檢查。基因檢測對家族性病例有輔助診斷價值。
要提醒的是,漸凍症是罕見病,是一定症狀體征的組合,不要過度放大自我診斷。門診中,我們發現不少中青年因 " 恐漸凍症 " 而求診。在了解蔡磊的故事後,這些人過度關注了 " 肉跳 " 和 " 肌肉萎縮 ",擔心自己得了漸凍症,產生強烈恐懼心理。有患者即便手握多份肌電圖檢查結果正常的報告,還不停就醫,總擔心自己 " 發病太早 ",肌電圖 " 測不出 "。
實際上," 肉跳 " 在周圍神經及前角細胞受到刺激時都會出現。同時,醫學上的 " 良性肌束顫動 " 即指生理性的 " 肉跳 "。緊張、焦慮、激動時,劇烈運動或長時間持續活動肌肉疲勞時,大量飲用濃茶或咖啡等興奮性物質時均可出現,休息或情緒改善後會好轉。而且,肌電圖檢查通常可以檢測出臨床上還沒有表現出的下運動神經元的損害,所以,不必因疑慮檢查是否準确而反復檢查。
肌肉萎縮也是一樣,從肌肉、周圍神經到運動神經元損害乃至廢用(譬如骨折制動後)都會出現,不能簡單等同于漸凍症,要由專科醫生作出判斷。臨床上既要避免 ALS 誤診為頸椎病、腰椎病或周圍神經卡壓、腦梗死等,也要防止過度診斷。
新藥研發進程不斷,腦機接口等高科技輔助手段 " 上新 "
至今,漸凍症仍缺乏有效根治手段,但對治療突破的探索從沒止步。
目前,國内外批準的用來延緩疾病進展、延長生存期的對因治療藥物主要是利魯唑和依達拉奉。2023 年,苯丁酸鈉加牛磺熊去氧膽酸合劑在美國和加拿大被批準有條件上市。
利魯唑自 1996 年上市使用至今,現在除了片劑,還有方便吞咽困難患者使用的混懸液劑型,國内均有供應,并進入醫保。依達拉奉靜脈間斷滴注 6 個月的療法于 2017 年被美國藥監局(FDA)批準用于 ALS 治療,目前國内也批準了其治療 ALS 的适應證,并進入醫保。2023 年,國内外還相繼上市了依達拉奉混懸液和舌下片等口服劑型,方便服用的同時也為藥物長期應用提供了可能。針對 SOD1 突變的患者,2023 年,美國 FDA 還加速批準了 Tofesen 鞘内注射的基因治療。可以說,近年,全球藥物研發已明顯加速,我國政府對罕見病藥物的研發上市支持也讓很多利好政策落地。
此外,對漸凍症患者的對症支持治療也很重要。患者出現嚴重吞咽困難時,應盡早進行經皮胃造瘘術來保證營養供給。相比早年的鼻胃管進食,如今的胃造瘘手術在腹壁上打個 " 小洞 ",将造瘘管置入連接胃腔,以此注入食物。該微創手術風險小,減少插胃管所致肺部感染的風險,同時患者會有更好的體驗。呼吸功能減退時,則應盡早使用無創雙水平正壓呼吸機輔助通氣。有些患者擔心依賴而不願早期使用,實際上早有臨床研究證實,當出現呼吸功能減退即開始間斷使用呼吸機,可延緩肺功能下降的速度。無創呼吸機小巧方便,與治療 " 打呼噜 " 的機器類似,只是型号功能有所不同,對延長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非常有益。
當前同步推進的還有康復鍛煉、心理治療。此外,佩戴頸托、電動輪椅、眼動儀甚至電子喉(蔡磊試用過清華大學的研究成果來改善發音)、腦機接口等高端科學技術輔助手段,都在嘗試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漸凍症是一個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我們要正确認識、科學分辨,避免走彎路及盲目恐懼。我們也要相信随着科技發展和全社會的努力,終有一日能攻克這一頑疾。
作者:陳嬿
文:陳嬿(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内科副主任醫師) 圖: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唐聞佳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