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科技巨頭起手下一局:造車的終局是造機器人?,歡迎閱讀。
來源 / 互聯網江湖 作者:劉致呈
剛剛,vivo 宣布有大動作。
在博鳌亞洲論壇 2025 年年會現場,vivo 官宣成立 "vivo 機器人實驗室 ",正式進軍家庭機器人行業。
一邊是官宣,另一邊某招聘平台上,vivo 開始年薪百萬招人。
入局家庭機器人賽道,vivo 這波是來真的。
仔細琢磨 vivo 這波動作,發現頗有深意:友商們重金押注汽車行業之時,vivo 為何選擇走一條截然不同的路?選擇家庭機器人這個大賽道,vivo 的底氣在哪?
透過蛛絲馬迹,我們不妨來一窺究竟。
vivo 做家庭機器人: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是戰略的延續
vivo 有沒有造車的能力?
答案是肯定的。
作為頭部科技巨頭,vivo 不缺用戶、不缺技術,也不缺品牌能力和生态能力。最核心的產品定義能力 vivo 也很強,手機市場的份額領跑行業就是一個力證。
有能力做某件事,不意味着一定要去做。
官宣成立 "vivo 機器人實驗室 ",瞄準家庭場景正式布局機器人領網域的背後,顯然 vivo 希望另辟蹊徑:與其跟風去造車,不如去創造更大的價值。
而 vivo 的戰略始終是有洞見性的,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能抓住本質,汽車不是本質,機器人才是本質。
馬斯克曾不止一次對外強調,特斯拉的定位根本就不是一家汽車公司,而是機器人企業。李想也有同樣的觀點,按照理想的思路,理想汽車應該是一家 AI 企業,汽車将進化成 AI 時代空間機器人。
看來," 汽車只是過渡形态,造車的終點是造機器人 " 這事兒,造車界的大佬們是有共識的。
汽車行業今天卷成這個樣子,再多一個玩家下場攪局沒有多大意義,倒不如把目光放長遠一些,回歸本質。這其實也是 vivo 骨子裡的内核:不盲目追風口,但找到對的戰略方向,也一定會全力以赴。
從 2018 年成立 vivo AI 全球研究院,到後來發布藍心大模型,如今又成立機器人 Lab,vivo 的風格一向是堅持做對的事,而且做擅長的事兒。
vivo 做家庭機器人,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是 vivo 戰略上的延續。
機器人和手機,看似兩個不同行業,但實則是同樣的技術體系。比如,都是面對 C 端的終端市場,需要同樣的技術體系和能力體系。
也因此,家庭機器人更像是 vivo 業務上自然生長出來的。
自然生長出來的新業務,是有很強的生命力的。
亞馬遜的雲業務就是一個有力例證。
雲計算和電商看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但實則是一衣帶水,電商業務規模做得越大,也就需要更多的雲計算資源來做大量實時高并發的數據處理,也因此,做電商平台的亞馬遜,同樣能把雲計算做到行業第一。
vivo 做家庭機器人亦如是。
技術上,vivo 做家庭機器人是對現有技術體系的復用。
做機器人有兩大最核心的技術體系,一個是 " 感知 ",另一個是 " 互動 "。
做手機這麼多年,vivo 積累起了強大的 AI 算法技術(藍心大模型)、影像空間感知技術(MR 視覺),做機器人產品的 " 大腦 + 感知 " 的核心技術其實已經搭建起來了。
端側的 AI 技術、強大的 AI 和影像能力是做家庭機器人產品的地基。而在相關技術上,vivo 有三十多年儲備,并且以此見長。
有技術是一方面,關鍵還得找對場景。
場景上,vivo 做家庭機器人,是消費級用戶場景的復用。
手機也好家庭機器人也罷,都是 to C 市場,產品邏輯、業務邏輯、產業能力都是一樣的,只是產品形态不同。"vivo 要做連接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橋梁 " 這個核心的目标并沒有變,只是有了新的方法。
以前連接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最多的是手機,未來可能是家庭機器人。從手機到機器人看似是不同賽道,其實做的還是 vivo 最擅長的事兒:深掘用戶需求,用好的產品滿足用戶需求。
用好的產品滿足了 C 端場景,也就自然而然帶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
手機的意義遠不止于技術的集合,也是產業生态的集合。布局家庭機器人賽道,vivo 可以更好地放大產業端的價值。
從生意邏輯看,家庭機器人賽道的價值未必比汽車差多少,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成長性,機器人賽道可能更有想象力。
這意味產業端有了一塊兒難得新增量。
這年頭,大家都在集中精力搞存量競争,而真正能給合作夥伴,給整個行業帶來增長動力的恰恰是增量。
增量到底該怎麼找?vivo 的選擇是開辟一個新賽道。
入局家庭機器人賽道,用戶場景需求一致,技術體系能力可復用,再加上穩穩產業基石,vivo 做家庭機器人手裡的大牌很多。
做家庭機器人更符合 vivo 的價值觀。一方面,潛心端側的 AI 技術研發戰略上足夠聚焦,也更能落地。另一方面,從已有的成熟技術體系出發、已有用戶場景出發,本分文化一以貫之。
于整個機器人行業而言,vivo 此番入局,也是一件好事。
一個初期的增量行業,需要成熟的巨頭下場推動。就像 DeepSeek 接入騰訊微信,有了巨頭推動,才能讓 DeepSeek 這樣的好產品服務更多人。
DeepSeek 時代,家庭機器人這個新賽道裡,需要 vivo 來做領頭羊的角色。
作為最擅長用成熟產品打開市場的巨頭之一,vivo 下場的能量,足以撬動整個行業,此番躬身入局,受益的将是整個機器人賽道。
vivo" 追本溯源 ",科技的原點是 " 大寫的人 "
" 科技的高度,終須回歸人的尺度。"vivo 執行副總裁胡柏山說。
vivo 做手機,做機器人有着同一個出發點,都是為了用戶。手機也好,其他的產品也好,其實都是以用戶需求為原點的。科技為本原,用戶為導向,也是 vivo 發展的最大長勢。
用戶不是自然人,是需求的合集。
vivo 手機業務為什麼做得如此成功?從普通用戶的角度來講就三個字 " 不頭鐵 "。
用戶想要更好的視覺體驗,vivo 就把高刷護眼屏給安排上,想要更好的拍攝效果?" 底大一級 " 的傳感器、長焦鏡頭安排上,打電話聽不清楚?6 倍音量、免提增強,AI 過濾環境噪音安排上,讓你的每一通電話都不錯過細節……
充分尊重用戶需求,以用戶為原點出發做技術、產品,是過去 vivo 的成功之道。也因此,vivo 有了藍晶芯片技術棧、藍海續航系統、藍心大模型、藍河作業系統。
vivo 做家庭機器人這事兒,其實就像是過去做手機,從 " 需求的第一性原理 " 出發,去做技術創新、業務創新。
用戶買產品的本質,是買解決方案,用戶為啥喜歡螢幕、配置高的手機?說白了是想要更方便、流暢地獲取信息、服務。
但手機這個產品形态決定了,用戶只能通過獲取、傳遞信息來解決衣食住行等需求。而機器人完全不同,它能構建起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鏈接。
正如 vivo 執行副總裁胡柏山所言:" 機器人可以‘看得懂場景,聽得懂需求,給得了回應’ "。
以此觀之,vivo 戰略布局落子背後,永遠都是 " 大寫的人 "。
追本溯源,vivo 做家庭機器人,其實也是從用戶需求中 " 長出來 " 的。
胡柏山演講中說的一段話其實很觸動我。
他是這麼說的:" 當‘ vivo 看見’通過 AI 大模型把視覺信息轉化成語音提示,告訴視障用戶‘天空很藍’、‘夕陽很美’、‘左邊的是沐浴露’、‘ 23 号登機口到了’的時刻,是 vivo 藍心大模型最有溫度的時刻,也是科技最美好的時刻。"
你看,技術創新從來都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充滿人文關懷的溫度感的。
這正是這份溫度感,讓冰冷的技術有了生命力,也正是這樣的生命力,正在推動着整個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不斷進步。
看着互聯網、科技賽道發展了這麼多年,看見無數新興企業、科技巨頭興衰交替,有人昙花一現,也有人最終成為數字社會的基礎設施,推動人類歷史滾滾向前。
這個歷程中,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科技企業大概都經歷過這麼三種境界。
第一種,做極致的產品。比如做相機的索尼,用產品滿足用戶需求到了極致。
第二種:做繁榮生态。比如谷歌做安卓生态,蘋果打造 iOS 生态。
第三種境界,也是最難達到的,成為基礎設施,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生產力進步。
科技的本質是什麼?是工具,是先進生產力。
手機作為通信工具,一開始只是電話短信,智能手機時代,有了一整套作業系統、應用生态,承載各種服務,于是手機成了新的生產力平台。這個過程裡,手機廠商其實就成了某種 " 基礎設施 "。
而現在,有了 AI 之後,那麼下一個生產力基座是什麼?是不是機器人?
這個問題,可能依舊需要時間來回答。
不過,一家偉大的科技企業,做到了極致的產品、繁榮的生态,最終還是發現,要去探索下個時代的生產力基座。
就像微軟做出了 Windows 谷歌做出了 Chrome,蘋果做出了 MAC,如今都聚焦到 AI 這個賽道上來。
今天的 vivo,也同樣如此。
機器人是不是新的生產力基座?也許需要 vivo 用業務探索來給出答案。這也可能是為什麼,vivo 要堅定地做家庭機器人的原因之一。
于 vivo 自身而言,成立機器人 Lab,布局家庭機器人賽道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沿着這一領網域持續創新,創造更深遠的社會價值,才是全體 vivo 人新時代的使命所在。
最後:
消費級機器人是個大賽道,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這個賽道需要人工智能、MR、6G 等諸多前沿技術應用,也需要有務實的巨頭來推動。
如今,這盤新質生產力創新的棋局,vivo 下完了起手式。
未來還會如何落子,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