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越野跑比賽,中年人卷瘋了,歡迎閱讀。
每到周末,山上就聚滿了越野跑的中年人。
逃離格子間,他們不再是王姐、李哥,或是 Lucy、Mike,也不是誰的家長,他們是訓練日或比賽日在山上相見的跑友。比起做不完的工作匯報,繁瑣的家長裡短,在不同風景的賽道上奔跑甚至飛躍,身心也跟着輕盈起來。
在各大熱門戶外賽事如越野跑、馬拉松中,中年人幾乎是最卷的一批。在 UTMB,在柴古唐斯,或者崇禮 168,賽事報名成功的海報開始刷屏久不更新的朋友圈。30~45 歲年齡段,人數最多,最出成績。2025 崇禮 168 超級越野賽數據顯示,30~49 歲年齡段參賽者占比達到了 74%,而全球越野跑人群畫像幾乎也非常相似。
中年人走向山野,最直接的原因是身體素質的下降,根據 WebMD 報告," 缺乏運動的人在 30 歲後,每 10 年肌肉質量流失可多達 3%~5%。"年輕時加過的班和熬過的夜,都變成了體檢單上标紅的指标,倒逼中年人關注起身體健康。
除此外," 三十而立 " 的年齡意味着上有老下有小,瑣事纏身的時候,只有運動產生的多巴胺能帶來短時的快樂,而身體遭受的痛苦,遠比生活的壓力更容易熬過;另一方面,動辄上千的裝備、報名費和交通住宿等費用,既是有了一定财富積累的中年人的底氣,也是他們區别于年輕人的社交貨币。
精練 GymSquare 采訪了數位越野跑愛好者發現,對于中年人而言,山野或許是拯救 " 中年危機 " 的第二賽場,賽道上充滿不确定性的天氣、路況、同批參賽者水平等,不斷教育參賽者:關注當下和眼前,此刻的空氣、風景、腳下的路,以及此刻的自己。
一、越野跑,中年人卷瘋了
中年人的周末,都在越野跑比賽上。
國際越野跑協會 ITRA 在 2021 年針對全球 104 個國家超 9500 名跑者的《全球越野跑者調研報告》顯示,全球越野跑者平均年齡為 40 歲,35~45 歲的跑者占比 34.5%,37.1% 的參與者年齡在 46~55 歲之間。相較于全球跑者,中國越野跑者更年輕,但 36~45 歲跑者依然是中堅力量。
圖源:ITRA;OUTDOOR 戶外探險
42 歲的 @茉莉是 Molly 每周參加一次操場間歇課,據她觀察,訓練課的夥伴大部分是中年人," 如果用參賽次數和訓練強度定義‘卷’,我覺得中年人還是挺‘卷’的。"
圖片來源:Molly
更多的參賽人數,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精英跑者的分布。ITRA 發布的《2023 全球越野跑人口統計報告》顯示,精英組獲獎選手中,30~45 歲占比 81.2%。而中國田協《2023 中國路跑賽事藍皮書》也顯示,平均成績最好的跑者集中在 35~44 歲區間。
除了卷人數、卷成績,中年人在裝備競賽上也具有一定優勢。放眼整個運動市場,中年群體幾乎是最願意為運動消費的群體。精練 GymSquare 發布的《2023 中國健身和健康生活方式行業報告》顯示,戶外運動消費金額在 501~1000 元和 3001~5000 元區間的人群占比分别為 20.2% 和 21.6%,超過 1 萬元的人群占比 11.6% 超過少于 500 元的 15.8%,總體呈現高客單趨勢。
精練 GymSquare《2023 中國健身和健康生活方式行業報告》
中產願意為健身卡、運動裝備、私教課程等費產品或服務付費,這也和中產階層年齡分布有關,按照國家統計局《2023 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統計監測報告》對中等收入群體的界定,即家庭年收入 10 萬~50 萬元人民币,35~44 歲占比最高,達到 31.2%。
20 出頭的時候,奔波于學業、工作,遵循着社會時鍾,也在探索更多可能。等到 " 三十而立 ",财富、性格、生活方向都趨于穩定,于是有機會在一個領網域深耕——專注自我。中年越野,與其說是中年危機自救,不如說這是最好的年紀。
二、中年越野,一場大型自我救贖
比起 20 出頭,30+ 的中年人可能才是運動的主力群體。
國家體育總局《2023 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顯示,30~39 歲人群的周均運動頻率比 20~29 歲人群高 52%。
主要原因是自身身體機能下滑,運動是 " 不得不做 " 的自救。如《2023 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所述,88% 的 30 歲以上受訪者将 " 保持健康 " 列為首要運動目标,世界衛生組織《2022 身體活動全球狀況報告》也呈現出相似性,30 歲以上的成年人中,因 " 預防疾病 " 而運動的占比達 58%,顯著高于 20~29 歲群體的 37%。
圖片來源:格子姐姐在減脂
除了健康的客觀需求,越野跑更像是一場中年人的心理自救。
戶外景色有天然的治愈能力,Molly 最喜歡比賽上看到不同景色不同風格的賽道,"尤其是在前後沒有人的賽段,能體會到人和自然的融合共生"。這是越野跑的迷人之處。
西北沙漠和江南丘陵,東北松林和雲南山地,景色絕無相似,甚至同一賽道的不同季節,景色也不盡相同。36 歲,越野跑齡 2 年的策仔把越野跑當成野趣探索的方式," 入了中年逐漸意識到運動作為解壓和娛樂的不可替代性 "。
在戶外奔跑,可以理所當然不看手機,遠離工作消息和無謂的社交需求,在短則 3 小時,長則超過 24 小時的時間裡,獲得完全屬于自己的空間。9 年越野跑齡,即将 45 歲的莊娜提起," 跑在山野中,可以暫時讓你忘了業績的要求,子女學業的壓力,家務的雞零狗碎 …… 收獲到了片刻的獨享時光,去除所有身份,回歸我自己。"
也正是這些業績、家務、子女等重壓,磨出了中年群體的韌性。莊娜在第一個 100 公裡越野賽時,在熬了 20 小時後一度出現迷迷糊糊的幻覺,但最終成功和小夥伴一起克服困難,甚至獲得女子組第九,完成了首百。而今年 49 歲的邵軍在第一次三峰 21 公裡比賽時一度小腿抽筋受傷停訓半年,反而因此愛上越野跑。" 你不知道你的極限在哪兒,往往在完賽後你會對自己的能力和極限有全新的認識,哦,原來我還可以這樣 ",因為生活有邊界,但越野跑能幫我們探索和拓展邊界。
圖片來源:策仔
而比賽的意外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年人的承壓阈值。即使備賽期百分百準備,但比賽當天的天氣、路況,甚至是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依然充滿變數,只有親身經歷後,跑者才能學會接受意外,享受意外,也能将經驗遷移至生活中。
Molly 在 2024 年參加崇禮 168 DTC 百公裡組時,一度認為自己多年滑雪,很熟悉崇禮雪場,原本預估輕松完賽,但賽前一天崇禮下暴雨,夜裡下冰雹。等到真正出發時,賽道上的泥土浸滿水,溼滑又松軟,爬到第一個山頭後遇到大暴雨,衣服裡外鞋子全溼透了,原本預計的 " 舒适強度 " 跑成了 " 挑戰強度 "。盡管不知意外何時到來,或是以怎樣的形式到來,安全完賽和自我挑戰的時刻,正是内啡肽的來源,持久的成就感成了激勵跑者向前的動力。邵軍說," 我不再害怕意外,因為意外也是比賽的一部分。而且我會把這種積極樂觀、堅持的情緒,帶到工作、生活中去,去拓展自己生活的邊界、體驗各種可能性。"
而對于有家有室有娃的中年人而言,越野跑也帶來了難得的親子時光,39 歲的 @格子姐姐在減脂入坑越野跑時間并不長,但她會帶着 8 歲兒子完成每月 1 次家庭登山日,去年他成功登頂佘山時說," 媽媽我比纜車厲害 "。增強身體素質,強化心理耐力,這何嘗不是另一種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
莊娜常常帶着女兒參加各種越野賽,CrossFit 訓練等,在她看來,畢竟現在的孩子學業壓力也不小,周末更需要放松神經," 别再上好幾個補習班,多上山跑跑,看看遠方,呼吸呼吸新鮮空氣,觀察觀察植物,動物,這樣小眼鏡可能會越來越少。"
圖片來源:莊娜
三、科學訓練,遠離中年危機
盡管中年或許是越野跑最好的年紀,但随着身體機能的下滑,跑者需要更多自我關照,包括生理和心理關照。
在中國田協《2023 越野跑賽事安全白皮書》中顯示,國内 30% 的賽事未設強制體檢門檻,對比日本環富士山越野賽的 " 心電圖 + 血氧預檢 " 制度,國内安全規範還有待完善。對應到參賽者自身,則需要更多關注身體情況,一方面,定期體檢,了解自己的心肺能力狀況,另一方面,根據自身的基礎情況,設定科學的備賽周期,進行合理的耐力和力量訓練,讓身體狀态在比賽期達到峰值。
圖片來源:邵軍
另一方面,盡管中年人在越野跑賽道上 " 卷瘋了 ",但多位受訪者也告訴精練 GymSquare,比起最終的成績,首要目标是 " 安全完賽 ",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自我突破。畢竟,對于大眾運動愛好者而言,一次比賽成績的好壞,遠不如能長久參加比賽來得重要,安全回家才是越野跑的終點。
在中科院《運動心理學》,越野跑中自然接觸可降低皮質醇水平 23%,效果優于城市健身房訓練。享受山間,感受風的吹拂或呼嘯,腳下的泥濘或崎岖,足以讓人在中年賽道上,體會到此刻自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