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為什麼中國汽車這次向上,是不可逆的趨勢?,歡迎閱讀。
天天說中國汽車向上,那麼究竟該如何 " 量化 " 這種向上呢?我們從這三年銷量結構的變化入手,全面展示中國品牌的價格變化、市占率變化、動力形式變化,理出中國汽車向上的頭緒,看看中國汽車這一輪向上與之前究竟有什麼不同,又為什麼是不可逆的趨勢?
自 2020 年以來,中國汽車品牌在國内市場新車銷量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 16.9%,在新車銷量中的占比也從最低不到 30% 一路提升到接近 50%。放在存量時代,這是一個非常搶眼的數據。
但相比銷量的增長,銷售價格的增長可能更讓人感到欣喜。
2020 年中國品牌 95% 的新車集中在 20 萬元以下,45% 是 10 萬元以下的車型。但到了 2023 年,這兩個數字已經被壓縮到了 80% 和 24%。
在今年中國品牌銷量前十名的車型中,完全落在 10 萬元以内的只有宏光 MINIEV,而比亞迪漢這種均價超過 20 萬元的車型同樣位列其中。
所以,中高價位車型是中國品牌這三年來銷量增長的主力軍,消費者購買中國品牌汽車,不再只是圖便宜、找平替,而是看到了中國品牌的價值。這些都表明,中國品牌這三年來的增長是高質量的。
而如果我們在各個價格段裡橫向比較,中國品牌對海外品牌的格局,已經可以稱得上是 " 圍而攻之 "。具體來看,就是入門市場全面接管,主流市場分庭抗禮,高端市場開始局部衝鋒。
首先,10 萬元以下的入門市場,中國品牌市占率已經超過九成。這就鎖死了合資品牌想要通過降價或者推出廉價車型的後路,也讓靠性價比競争的二三線合資品牌舉步維艱。
其次,在 10-20 萬元的主流市場,中國品牌市占率超過了六成。主流合資品牌在這個價格段失守後,會加速收縮至 20-30 萬元的中高端市場,在後者中國品牌目前還只有 25% 左右的份額,這會是中國品牌與主流合資品牌下一個對話的戰場。
而在目前最火熱的 30-40 萬元市場中,中國品牌的增速是最快的,從三年前僅 3% 的市占率到今年已經有超過 1/3 的表現。
這樣的表現是怎麼達成的?看看中國品牌新車在各個價格新車銷量中的新能源占比,我們就能發現,中國品牌超過 30 萬元的新車幾乎全部都是新能源汽車。也就是說,中國品牌的這一輪向上,靠的是全面切換新能源賽道,對汽車的形态、評價标準、生态布局進行全面的重新定義,然後與海外品牌進行降維競争。
這和中國汽車之前靠堆配置、堆料子的向上有本質區别,和之前對标海外品牌的產品力向上也有所不同。這次我們是靠引領汽車發展的趨勢,并且借由過去四十年打下的全產業鏈基礎和消費市場基礎,實現產品定義、核心技術、成本控制、規模效應的全面超越,由此去搶奪發達國家已掌握超過百年的标準制定話語權。
中國汽車的向上,是中國工業向上的縮影,也是產業發展必然規律的映射。或許現在談向上成功還為時尚早,但當我們看到海外品牌已經在跟随我們的步伐,已經有了開放合作與政治限制并存的糾結,那麼中國汽車的向上就一定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了。
如果你也和我們一樣,對汽車行業的變革式發展滿懷憧憬,歡迎大家到 B 站關注《童濟仁汽車情報所》,我們會在每周五與探讨一個你可能感興趣的新話題。大家有任何意見與建議,也歡迎留言與我們交流。
入駐媒體平台
商務聯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為《童濟仁汽車評論》獨家稿件。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須注明出處為《童濟仁汽車評論》和撰寫作者。如有任何侵權行為,侵權者将承擔相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