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雙城記:亢進的深圳,沉默的廣州,歡迎閱讀。
深圳,廣州,這兩座城市,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不過我都喜歡。
根據地方公布的數據,深圳地區生產總值(GDP)在 2017 年超過廣州,不過根據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修訂後的 GDP 數據,深圳生產總值超越廣州的時間點發生在 2012 年。
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生產總值 25934.28 億元,實際同比增長 5.4%,廣州 22149.95 億元,實際同比增長 2.0%。深圳 GDP 規模比廣州多 3785 億元(1.2 個珠海),增速比廣州高 3.4 個百分點。
深圳已超過上海躍升為中國工業第一城、外貿第一城。
深圳第二產業增加值 9679.45 億元,為廣州的 1.78 倍。深圳進出口總額達到 3.37 萬億元,為廣州的 4.14 倍。深圳出口增速達到 19.7%,而北上廣只有 2.1%、2.4%、2.9%。
很多廣深人與我一樣并不喜歡拿這兩座城市比較。深圳,科技、有效率;廣州,務實、有底蘊,文無第一,各有千秋。
不過,從經濟增長的角度,這兩座城市在内外宏觀落差、產業結構更新與技術浪潮中正拉開差距。尤其是在閱讀完羅志恒老師的《雙城記 2024:廣州與深圳全面比較》後,我認為,有必要分析這兩座城市不同走向及其深層次原因。
深圳工業與出口為何強勁?廣佛與深莞為何拉開差距?廣深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本文從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角度分析廣深發展前景。
一、深圳的亢進與廣州的沉默
今年前三季度,廣東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9939.18 億元,實際增長 3.4%,低于全國水平的 4.8%。其中,深圳 25934.28 億元,廣州 22149.95 億元,廣深合計占全省 GDP 的 48%,占全國 GDP 的 5%。
進入千禧年後,深圳 GDP 邁開追趕廣州的步伐。根據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修訂後的 GDP 數據,深圳 GDP 早在 2012 年已超越廣州,在 2018 年差距擴大到 83%,随後有所收窄。
不過,2021 年之後,深圳與廣州再度拉開距離。今年前三季度,廣州與深圳 GDP 之比為 85.4%,再度逼近 2018 年的最大值差值;而且,深圳實際同比增長 5.4%,較大幅度領先于廣州的 2.0%。同時,深圳常駐人口 1779 萬人,稍微少于廣州的 1883 萬人,這使得其人均 GDP 高于廣州。前三季度廣州人均 GDP 為深圳的 80%,差距再度逼近 2018 年最大值的 76%。
分產業看,深圳第一產業增加值為 16.95 億元,同比下降 2.1%;廣州為 217.28 億元,同比下降 2.6%。兩座城市的第一產業增加值均下降,但因規模較小,忽略比較。
深圳第二產業增加值為 9679.45 億元,同比增長 8.7%;廣州為 5422.00 億元,同比增長 1.1%。深圳号稱工業立市,第二產業的規模是廣州的 4.14 倍,而且增速比廣州多 7.6 個百分點。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已超過上海,榮登中國第一工業城。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達到 10.2%,而同期廣州下降 2.2%。
深圳服務業增加值為 1.62 萬億元,同比增長 3.5%;廣州為 1.65 萬億元,同比增長 2.4%。二者規模相當,但深圳增速高于廣州,預計很快對廣州完成超越。
從產業分類來看,廣州與深圳之間的差距主要在工業上。
投資,前三季度,深圳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 4.7%。其中,工業投資增勢強勁,增長 29.7%。分領網域看,制造業投資拉動作用顯著,增長 35.8%。同期,廣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 2.3%,較深圳低 2.4 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增長 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9.1%,不過較深圳仍低 11.7 個百分點。
消費,深圳社會零售總額 7731.62 億元,同比增長 0.7%,持平于全省平均水平;廣州為 8275.82 億元,同比增長 0.1%。廣州消費總額稍微高于深圳,深圳增速高于廣州。不過,這兩座城市的消費增速都較低。而且,深圳消費占 GDP 的比重僅 30%,廣州 37%,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出口,深圳進出口總額 3.37 萬億元,同比增長 20.9%。其中,出口 2.14 萬億元,增長 19.7%。廣州進出口總值 8131.8 億元,同比增長 0.1%。其中,出口同比增長 2.9%。深圳出口規模占全國的 11.5%,占全省的 48%,是廣州的數倍。而且,深圳出口增速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比廣州高 16.8 個百分點。
價格,深圳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 0.1%,廣州 CPI 同比上漲 0.4%,均處于低迷水平。另外,兩座城市的房價下跌幅度都比較大。9 月份,廣州新房、二手房環比分别下降 0.9%、1.1%,深圳分别下降 1.0%、1.3%;廣州新房、二手房同比分别下降 10.3%、12.8%,深圳分别下降 8.6%、12%。
流量方面,深圳正在追趕廣州。
前三季度,廣州地鐵客運量同比增長 6.8%,深圳同比增長 15.8%。深圳 7、8 月份客運量超過廣州,9 月份廣州再度反超,二者相互競逐。目前,深圳總裡程只有 567.1 公裡,但運營強度每日每公裡高達 1.64 萬人次,高于廣州的 1.45 萬人次,位居四大城市之首。
廣州是華南交通運輸中心,前三季度,廣州客運量 2.54 億人次,同比增長 11.3%,其中鐵路 12.9%、航空 19.8%。白雲機場旅客吞吐量 5634 萬人次,同比增長 21.7%,其中國際航線旅客突破千萬人次、大幅增長 98.2%。這方面深圳與廣州還有差距,其中寶安機場的全年累積旅客吞吐量到 11 月 3 日才到 5148 萬人次。不過,深圳港口貨櫃吞吐量同比增長 14.4%,超過廣州的同比增速 4.9%。
總體來說,深圳在 GDP 超越廣州後勢不可擋,大有全面超越之勢;尤其是深中通道開通後,深圳聯通珠江西岸甩開廣州的預期更盛。
那麼,廣州為何被深圳拉開差距?
很多人喜歡拿廣州的财政說事。
數據顯示,2023 年,廣州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 2343.6 億元,總支出 2281.5 億元;深圳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 3664.77 億元,總支出 3607.17 億元。
可見,深圳的财政收支規模比廣州更大,而最大的差異是廣州的财政自留率比深圳低。廣州是三級财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自留 33%;深圳是二級财政,自留比例為 42%,比廣州多 9 個百分點。
深圳财政富餘,财政投資規模大、項目建設速度快。廣州财政自留少,不得不更多依賴于土地出讓金收入和借債。
廣州的政府債務規模、杠杆率要高于深圳。數據顯示,2023 年,廣州一般債、專項債合計 5532 億元,深圳 2692 億元;截至 2023 年末,廣州城投債餘額 2611 億元,深圳 1379 億元。廣州政府杠杆率 26%,深圳 11%,為全國最低。
不過,兩座城市的政府債務負擔在全國主要城市中都是較低的,這是廣深的優勢。只是在當前地方化債、财政吃緊的背景下,債務負擔輕的深圳上繳财政收入的比例可能會逐年提高。
再看人口因素。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深圳勞動年齡人口占比為 79.5%,廣州為 74.7%,均高于全省平均 68.8%;深圳老齡化率(65 歲以上占比)3.2%,廣州為 7.8%,均低于全省平均 8.6%;深圳大學以上學歷人口比重達到 28.8%,廣州為 27.3%,均高于全省平均 15.7%。
在現代城市競争中,人口就代表着未來。深圳的人口紅利稍微高于廣州,不過,與北上及主要大城市相比,廣深的人口優勢都很大,老齡化程度低,年輕勞動力豐富,而且都是人口淨流入大戶。2023 年,深圳新增人口 12.83 萬人,廣州新增人口 9.29 萬人。
在城市公共福利方面,廣州的公共醫療資源、基礎教育資源、歷史文化資源遠遠超過深圳,這是廣州的優勢。深圳近些年大規模投入教育、醫療,尤其是高等教育,試圖補齊短板。
總之,深圳似乎在全面追趕、超越廣州,而廣州似乎在默默地落後,并未表現出多少焦慮與不安,顯得包容與闊達,亦或 " 與我何幹 "。
那麼, 廣州為何落後?
二、深圳的優勢與廣州的困境
下面分别從需求端和供給端來分析這兩座城市的經濟結構。
從需求端來看,深圳是外貿型城市,廣州是內銷型城市。
2023 年,深圳外貿總額排名全國第一,廣州第六。深圳進出口總額 3.87 萬億元、出口額 2.45 萬億元,分别是廣州的 3.55 倍(進出口總額 1.09 萬億元)、3.76 倍(出口額 0.65 萬億元)。
深圳外貿依賴度(進出口總額占其 GDP 的比重)達到 111%,廣州外貿依賴度只有 36%。換言之,深圳主要靠外需驅動,廣州主要靠内需驅動。深圳有大大小小的工廠,主要靠全球消費來帶動,出口增長對深圳經濟拉動大;廣州有大大小小的市場,主要靠全國消費來帶動,内需不振對廣州經濟衝擊大。
近幾年,外熱内弱的需求差異,導致深廣經濟增長分化。相比疫情之前,中國出口規模大幅度增加,單月長期在 3 萬億美元之上,但社會零售卻跑輸 GDP,單月難以站穩 4 萬億人民币。
前三季度,外需依然強于内需。中國進出口總額 32.33 萬億元,同比增長 5.3%,出口 18.62 萬億元,同比增長 6.2%,外貿保持復蘇态勢。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35.35 萬億元,同比增長 3.3%,增速低于 GDP 增速和出口增速。
與全國外貿水平相比,深圳外貿更加突出,前三季度進出口同比增速、出口同比增速均高出全國 15.6 個百分點、13.5 個百分點。
與全國消費水平相比,廣州消費更加疲軟,前三季度消費同比增速低于全國 3.2 個百分點。其中,廣州大類消費拖累明顯,汽車同比下降 15%,石油及制品類同比下降 5.3%,通訊器材類同比下降 5.9%,家電同比下降 3.6%,此四大類商品占全市社會零售總額的 40%。
從供給端來看,深圳的產業結構相比廣州更具優勢,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占 GDP 的比重更高,新型制造業占工業的比重更高,金融業、軟體服務業占的服務業比重更高;廣州傳統制造業占比更高,批發零售服務業占比更高。
2023 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 14489.68 億元,占 GDP 的比重上升至 41.9%。其中,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 5717.12 億元,數字與時尚產業增加值 4099.01 億元,綠色低碳產業增加值 2213.58 億元,海洋經濟產業增加值 783.20 億元,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增加值 752.99 億元,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增加值 571.20 億元,新材料產業增加值 352.57 億元。
在工業領網域,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别上升至 58.4% 和 66.8%。
根據羅志恒老師《雙城記 2024:廣州與深圳全面比較》的研究數據,深圳工業最大產業是電子制造產業,2022 年電子制造產業營收達到 25340 億元,占比達到 54%;第二大工業為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營收 3825 億元、占比 8%;第三汽車制造業 2390 億元、占比 5%,第四專用設備制造業 2099 億元、占比 4%。
廣州的工業規模更小、結構更加傳統、產業比較分散。汽車制造為第一大制造業,2022 年營收為 6617 億元,占比 26%;剩下依次為電子 2650 億元、占比 11%,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 1959 億元、占比 8%,化工 1462 億元、占比 6%;另外,其它部分占比達到 33%。
深圳制造業以電子、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汽車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四大先進制造為主,其中電子產業占據半壁江山,僅這一產業的營收就超過廣州所有工業企業營收總和。
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的先進制造業投資、增加值與出口維持高增長。
深圳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 42.2%,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投資增長 59.4%。深圳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 13.7%。其中,3D 打印設備、服務機器人、電子元件產品產量分别增長 56.0%、38.0%、26.6%。
出口方面,深圳出口機電產品 1.48 萬億元,占比達到 69.1%;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2768.7 億元,占比只有 12.9%。
其中,手機、電腦、家用電器等 " 老三樣 " 產品分别出口 1237.8 億元、746.3 億元、721.5 億元,分别增長 8.9%、10.2%、23.9%;" 新三樣 " 產品出口 714.3 億元,增長 8.9%;電子元件、平板顯示模組、電腦零件附件和汽車零配件等中間品出口分别增長 21.4%、7.7%、40.3% 和 28.1%,合計 3076.8 億元,占比超過勞動密集型產品。
深圳產業結構優勢,即高技術制造業占比高,是其出口表現突出的重要原因。
另外,深圳新型貿易——跨境電商發展迅速。去年深圳跨境電商交易總額突破 8000 億元,超過了廣州的出口規模。今年上半年,深圳國際 / 港澳台快遞業務量達到 71772.66 萬件,同比勁增 49.40%,占全國國際 / 港澳台快遞業務量的比重超過四成。
廣州工業以汽車、電子、化工、電力為主,其中規模最大的汽車營收 6617 億元,為深圳汽車營收的 2.76 倍。不過,廣州汽車工業以燃油車為主,在產業結構上對深圳并不構成優勢。前三季度,廣州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 17.4%,仍處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期。廣州的化工等傳統工業比重高,附加值偏低,轉型比較困難。
可見,深圳產業更 " 新 "、技術含量更高。深圳在技術研發(R&D)投入接近廣州的兩倍;深圳研發強度為 5.81%,為廣東省最高,廣州只有 3.43%,甚至低于東莞。
在服務業中,深圳的結構優勢也比較明顯。2023 年,深圳金融業增加值 5253 億元,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 4168 億元,合計占深圳 GDP 的 27%。廣州這兩個產業的增加值僅深圳的 50%,占廣州 GDP 比重只有 15.6%,比深圳低 12 個百分點。
廣州四大傳統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和房地產業)增加值合計 9759 億元,占 GDP 的比重達到 32%;深圳這四大傳統服務業增加值合計 7183 億元,僅占深圳 GDP 的 20%,比廣州低 12 個百分點。
廣深經濟結構差異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三、深圳的風險與廣州的靈魂
深圳與廣州的經濟分化,是當下中國經濟結構的一個縮影。
兩座城市的產業結構與其發展歷史有關,深圳依海港享政策,始于改革開放,興于香港貿易與海外投資,決定其外向型技術型特點;廣州為千年商都、華南重鎮,人流、物流、資金流長期輻射内陸,決定其內銷型傳統型特點。
當前正處于美國人工智能浪潮以及中國新舊動能轉型的關鍵時期。人工智能推動美國產業結構更新帶來的外部需求,以及中國大規模投資新動能的内部需求,共同拉動了深圳經濟快速轉型以及出口大規模增長。而中國正在抑制舊動能,抑制城投債和地方債投資,整頓房地產,傳統基建、土地與房地產相關的投資需求下降,這對廣州及內銷型傳統型城市衝擊大。
下面我們把讨論範圍擴大:靠西的廣州、佛山與靠東的深圳、東莞。
廣深是同一級别的城市,莞佛也是同一級别的城市,但是近兩年,深莞勢頭明顯壓過廣佛。
今年前三季度,深廣 GDP 增速差值為 4.24 個百分點,GDP 增量差值為 1086 億元;東莞 GDP 同比增長 8.32%,佛山只有 0.7%,莞佛增速差值達到 7.61 個百分點,GDP 增量差值為 611 億元。
莞佛的情況與深廣類似,佛山類似于廣州,是一個內銷型、產業偏傳統的城市;東莞類似于深圳,是一個外貿型、產業結構更好的城市。
東莞的外貿依賴度(進出口總額占其 GDP 的比重)全國第一,達到 112%,佛山的外貿依賴度只有 45%。2023 年,東莞出口規模全國第四,達到 8460 億元,超過廣州,是佛山的 1.73 倍(全國第十、4875 億元)。
在工業結構方面,前三季度,東莞電子信息制造業規上工業增加值 1399.4 億元,同比增長 16.2%,占規上工業 35.8%。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别增長 12.2%、13.5%。智能手表、路由器、集成電路、電子元件等產品產量分别增長 107.1%、67.8%、52.4%、20.6%。
電子產業,作為深莞的龍頭產業,是這兩座城市經濟轉型的關鍵產業。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電子產業還是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實際上,以富士康為代表的電子產業鏈已是全球最領先的產業鏈。更重要的是,電子技術具有非常強的擴散效應,與眾多高新技術產業高度關聯,從而助推深莞產業更新。
中國電子產業鏈誕生于個人電腦產業,之後擴展到手機、智能手機、家電、智能家電、醫療器械、可穿戴設備、直播設備、礦機、新能源汽車、大型儲能、3D 印表機、無人機等眾多新興產業中。
例如,深圳缺乏大型藥谷、醫科大學及知名醫院,卻形成了生物醫藥產業。其實,深圳的生物醫藥產業主要是醫療器械,而醫療器械的發展得益于深圳的電子產業鏈。
深圳不是傳統汽車工業城,缺乏汽車工業基礎,但是深圳誕生了最大的電車廠商。這也得益于電子產業——早年做電池起家的比亞迪轉型做電車。在純電車中,電池和電子元器件占成本的比例達到 50%,龐大的電子產業幫助深圳打造新能源汽車工業。相比,廣州作為傳統汽車城,盡管有汽車產業鏈,但電子產業不如深圳發達,汽車工業轉型難度更大。
近些年,深圳電子產業憑借技術擴散優勢抓住了大型儲能、3D 印表機、無人機等新產業機會。深圳生產的 3D 印表機占全球 90% 的市場份額,連續幾年產量和出口高增長,今年前三季度產量增速同比達 83.3%。
當前,中國經濟舊動能轉向新動能,其中相當一部分的力量來自產業電子化。幾乎所有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更新,都在走電子化、智能化路線,其中智能化最終也是以電子為載體來實現。這就是深莞經濟轉型的產業優勢。
相反,佛山的內銷依賴度大,在工業結構中,與房地產相關的建材、家具、家電與電氣裝備制造的比重大。佛山是全球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鋁型材加工基地、冰箱生產基地、空調生產基地等。據官方數據,佛山生產了全球 25% 的電飯煲、33% 的抽油煙機、43% 的熱水器、48% 的微波爐。
" 有家就有佛山造 ",過去是這座城市的一張名片,如今成為了一種壓力。
近三年,房地產全面下滑,帶動大類消費下降,佛山的白色家電、家具、橡膠和塑料制品以及裝潢材料不同程度下降。與廣州類似,佛山這種高度依賴于内需內銷和全國房地產相關產業的城市,經濟轉型難度大,發展新產業不如深莞有電子產業支撐那麼靈活、高效。
在這輪經濟結構轉型更新大浪潮中,政府集中财政、貨币與金融資源投入到新產業中,深莞的新產業承接了大量的貨币紅利。央行設立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科技創新再貸款,合計達到 1.1 萬億元。
今年,深圳計劃投資重大項目 859 個,總投資約 3.6 萬億元,其中,現代產業類市重大項目 261 個,年度計劃投資占比達 36.3%。代表性項目有比亞迪全球研發中心暨先進制造業基地、邁瑞醫療供應鏈科技園、拉普拉斯光伏高端裝備研發生產總部基地。
總體來說,從宏觀經濟增長和中觀產業轉型的角度上,深莞的發展勢頭似乎體現了時代的趨勢。不過,我需要提醒的是,在特朗普大幅度加征關稅的預期下,深莞外向型經濟可能面臨出口下滑、產業轉移的風險;同時,由于大規模的政策刺激和财政投入,新產業可能存在資源錯配、產能過剩的風險。
最後,我最想說的是,從微觀個體的角度,廣佛相較于深莞更加貼近經濟發展的本質。
有人說,廣州适合生活,深圳适合搞錢。廣佛興業與務實的風氣更濃,很多本地企業主和來自各地的實業主、個體戶在這裡扎根,他們的實幹精神與包容的廣州融為一體;深莞收租與投機的風氣更盛,來自全國各地的熱衷于拼搏的年輕人在這裡搞錢,他們有理想有激情有幹勁,但缺乏市民精神與價值共識。
廣佛藏富于民,深莞藏富于城。其背後的内涵是:廣佛更像自發秩序,是無數小個體渾然天成的城市,個體是目标,經濟落袋于個體,醫療、教育服務于個體;深莞更像即插即用,是在宏大叙事下無數小個體共同奮鬥的城市,經濟是目标,個體為經濟服務、為房價服務。
城市的靈魂,源自市民的共同價值觀。
廣佛人自成一體的價值體系,使得其在各種意識形态中保持高度的獨立性。他們比上海人在接納歐美文化上表現得更加自信、處理得更加潤物細無聲。他們在宏大叙事中總是表現出一種置身事外的怡然自得,同時又極為巧妙地化解與主旋律之間的衝突,進而推動這座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進步。然後,他們卻消失得無影無蹤。
深圳的經濟,百尺竿頭;廣州的靈魂,萬裡挑一。
(備注:感謝粵開證券首席羅志恒老師的《雙城記 2024:廣州與深圳全面比較》為本文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參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智本社,作者:清和(智本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