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00後”CEO創立AI開發平台「Cortex」,為大模型和應用搭建橋梁,歡迎閱讀。
作者 | 周愚
編輯 | 鄧詠儀
AI 大模型及其應用生态正在一路狂飙,底層的大模型和上層應用日趨繁多、復雜,但它們卻仍各自為政,缺少聯系。
一個現狀是,即使針對類似的需求,後來者也無法直接在已有的應用上進行修改,而是要另起爐灶,在新的伺服器上重新搭建工作流。這樣的重復勞動耗費了大量精力。
36 氪近期接觸的Cortex,正是希望成為 AI 應用和大模型層之間的 " 橋梁 "。
其所屬公司 Kinesys AI 的創始人兼 CEO Nemo Yang 告訴 36 氪,Cortex 的定位是 AI 應用研發的中間層,"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 AI 開發雲平台 + 應用商店’ "。
從技術底層來看,Cortex 類似一個 AI 應用的集成開發環境(IDE),集成了包括 GPT-4 在内的多個不同大模型 API、數據接口等。開發者可以根據需要直接調用,實現大語言模型的協同應用。
在過去,開發者需要從頭搭建環境,置入各種 API,進行反復調試,完成這些工作後,興趣已經消磨了大半。
但和傳統的 IDE 不同的是,Cortex 的設計更為簡潔,将不少開發者需要的功能都進行了封裝,整個研發過程都可以在這一個平台上完成——相當于一個個積木,即使是非技術背景的用戶也能按需選擇," 搭建 " 自己的應用,節省開發者的精力。
除了大模型 API,Cortex 也已經提供了不少第三方數據的 API 接口,可以快速外接私有數據,目前已經支持接入 Notion、Google Drive,以及網站和本地檔案等。Cortex 并不局限在如教育、電商的某個單一領網域,使用者可以高效地研發出自己的專屬領網域大模型應用。
來源:Cortex
對于已經開發好的各類 AI 應用,Cortex 發揮的作用則是幫助開發者做營銷的應用市場。其他用戶可以直接使用發布在 Cortex 上的應用,也可以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二次開發,調整不同參數。
Nemo 向 36 氪分享了一個真實的案例。某家公司需要研發一項用以了解競争對手業務相關情況的應用。利用 Cortex,開發者只需要接入相應的内部檔案和對方的網站,輸入對功能的描述,就可以快速地生成應用。
Nemo 表示,在現場為客戶展示時,整個過程也只需要兩三分鍾。而在過去,這大約是 " 五六個聰明的年輕人花兩三個月才能完成 " 的工作量。Cortex 對于公司時間與金錢成本的節省可見一斑。
輸入名稱和描述,快速創建 Copilot。來源:Cortex
幾周前,Cortex 已經上線了網頁版和 iOS 端的移動應用,國内用戶也可以直接使用。而安卓端移動應用,則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正式發布。
Nemo 表示,Cortex 大大降低了產品研發對代碼的門檻,其目标使用群體,已經從開發者(碼農、AI 工程師)擴展到產品經理群體。
在市場路徑上,Cortex 更希望的是走產品化路線。從個人用戶開始,Cortex 也會逐步拓展到企業用戶端,最後拓展更多豐富的應用場景。
如今,Cortex 已經有十多家付費企業用戶。此後,在企業端產品上,Cortex 還會持續投入研發,即搭建出一個供所有開發者通用的開發框架,以服務企業的技術部門。并且,企業對數據隐私和安全有更為嚴苛的要求—— Nemo 表示,Cortex 自推出以來,就支持私有化部署。
據悉,Kinesys AI 的團隊目前全職僅有 7 人,來自中國,美國,印度,韓國等國家,多人從斯坦福本碩畢業。創始人兼 CEO Nemo Yang 是個 "00" 後,僅花兩年時間就畢業于佐治亞理工學院計算機系,此前曾在字節跳動和微軟工作過。團隊目前拿到了 Amino Capital,zoom 系,Getty 家族的頂級天使投資。
Nemo 還向 36 氪透露,在未來一段時間内,Cortex 還會推出影像模型,最快會在今年内向早期開發者開放。為了增強對語言模型的控制,團隊還将對平台的評估模塊、調試模塊等進行完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