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又爆一次,李雪琴的嘴讓娛樂圈都臉紅,歡迎閱讀。
我非常喜歡李雪琴。
見過的精英或者自以為是精英的精英越多,越喜歡她。
自以為精英的精英之所以能成為精英,一在早早打破信息差,二在迅速抱團成封閉的圈子。
接着就是站在學位證,或者更早一批精英畫的辟魔圈裡,合力笑話圈外都是烏合之眾,只配活在信息繭房,當房底之蛙。
李雪琴有足夠條件成為這樣的人,享受僅在圈内流通的資源,包括排擠異見、俾睨眾生的快感,高學歷阿 Q 版的。
但李雪琴沒有。" 優等生資質 " 好像只是她的一段人生經歷而已,不是她唯一值得稱贊的标籤。
她也不給自己貼标籤,她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活人,會失敗,會偷笑,會渴望又得不到不受傷害的真愛。
她總是跳脫出來,用第三視角,調侃北大學歷和紐約見聞,審視和反思生活裡的一切,包括她自己。
有精英的信息渠道,又沒有他們的虛張聲勢和固步自封。
看似在向下流動,其實也是在向前,向更開闊處流動。
我特别喜歡她這點,總覺得内娛僅此一家,暫無分琴。
李雪琴最近上了個新節目,知乎做的,《荒野會談第二季》,豆瓣開分 8.6 分。
可能你已經刷到過李雪琴在裡面輸出的諸多金句:
" 如果連和别人建立關系都要精打細算,那 TA 還有什麼是不精打細算的?"
"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是在失去時間還是獲得時間?"
" 以前家長總說你到了好大學,就有好資源好人脈。這種觀點逐漸被另一種觀點取代——如果你到了好大學,但不夠優秀,他們仍然不是你的資源。"
從個人的見識出發,再拓展到實際的社會現象。
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又不輕易下結論。她帶着大家一塊兒來讨論,贊同或反對都兼容。
如此說來,李雪琴的個人風格,跟節目甚至制作方知乎的調性都挺一致的。
除了李雪琴,其他幾個主要輸出的嘉賓,席瑞、熊浩、沈奕斐等等,教育背景都跟李雪琴差不多。
一個比一個能說,一個比一個會拆解生活,提煉中心思想,再附加上概念和主題句。
高知帶着他們的好嘴子,去到寧夏中衛,在廣闊的大天地裡,圍爐煮茶,不談古只論今。
不詩和遠方,不形而上,就從實際生活出發,談普通人都會遇到的普通問題。
每期一個主題,又再聊出一小堆衍生問題,比如:
年輕人為什麼喪失了社交的能力和意願?
現代社會,談戀愛是不是性價比很低?
我沒跟上社會時鍾,沒到什麼年齡幹什麼事,我該焦慮嗎?
是不是一代小孩比一代小孩都更早熟了?
人一定要成熟嗎?成熟的标準又是什麼?
一集就 30 來分鍾,聽李雪琴他們嘚啵等一個外賣的時間,就像看了部賈樟柯跟楊德昌聯手拍的電影。
一邊白描社會現狀,一邊送上哲學箴言。
不過坦白說,我最初追這節目,倒不是為了摘金句,找嘴替的。
我是被另一個嘉賓對李雪琴的評價打動了。
嘉賓叫詹秋怡,她在第一期最開始,評價李雪琴是個 " 擁有溫暖靈魂的人 "。
詹秋怡說," 溫暖比聰明、理智、有才華、有邏輯什麼的都稀有 "。
不記得上一次在國產綜藝裡聽到類似句子是什麼時候,也許壓根就沒有。
平日看到的那些,比如戀綜教你撩人的藝術,職場綜藝教你匯報的套路。
越是素人綜藝,越要營造危機四伏,勾心鬥角的氛圍,不斷強調你得赢,得上技巧,不走心。
社交平台上,越高流量的賬号,越是主打 " 每天教你一個心眼子 "。
别談心,談算計,這是多少現代人的實在剛需啊。
難得有節目要傳達這樣的價值觀:溫暖的靈魂,比聰明、才華、理智、有邏輯都稀有。
他們不教你旗開得勝的技術,他們也不讓你勝。更沒有什麼 " 三招教你絕殺黑心老板 "" 兩句話讓男人給我花了 20 萬 "。
李雪琴們只提供一種或者好幾種看事情的角度。
再來一組金句,在社交、工作、情感 …… 生活的方方方面裡暈頭轉向過的人,心窩子一定能被戳中:
" 現在的人,完事越來越容易,走心越來越稀缺。"
" 人和人就總在萍水相逢中周旋了。"
" 整個世界,整體性消失,局部性凸顯。"
" 時間應該是星叢。之前見到過,後來又被雲朵遮蔽了,最後又在某一個時間被擦亮。"
我最喜歡的一段,李雪琴說的,大意是:
特别是在虛度光陰的時候,我會想我沒有失去時間,而是得到了時間,這樣我就不焦慮了。不再責怪自己什麼也沒幹,反而慶幸我度過了一段悠閒輕松的時光。
還有這一段:
" 人在表達需求的時候,分為三大步。第一步是孩童時期,就靠哭喊。
第二步是假裝成熟的時候,會隐藏自己。
第三步是當你真正成為比較開闊的人,你才能清楚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節目裡讨論的各個議題,其實并不是分割的,只是一個大問題裡的不同側面。
或者說是同一個問題,在職場、婚戀、交友等不同場網域的不同表現方式:
歸根結底,都是同一種現代病,可以統稱為 " 新職人精神綜合征 "。
具體病症:
拒絕交付真心,算計一切人際關系。但只能接受算計的好處,不能承擔它的壞處——永遠孤獨,永遠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安慰。
可算計是條單程線,一旦上車,不能回頭。這是個無解的閉環。
這是個集體病,只是症狀有輕重而已。
叫它 " 新職人精神綜合征 ",是因為得病的不一定是新職人,但新職人十有八九都會得。
知乎的主要用戶,就是這幫人。知乎給他們下過非常精準的定義:
" 新職人是在某個領網域具有精湛技藝的人,具有相應知識、經驗和技能的從業者,對世界有着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同時對于工作和生活都有追求,是知乎的主要用戶群體。
這個群體在中國已經超過 4 億人,他們普遍擁有良好的教育和職業背景,主要從事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普遍接受了大專及以上的高等教育,具有較高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
坦白說,新職人之所以成為新職人,主要推動力就是理性主義。可和他人建立關系,光靠理性計算,是一定行不通的。
新職人的精神困境,可能都來自這種難以調和的矛盾。
知乎站内搜索一圈,發現節目裡提到的新職人的通病,早都有答主提出來過。
有人在問:"你從哪件事開始,感受到了社會時鍾的壓力?"
也有人在問:" 斷絕社交,一個人真的可以更快樂嗎?"
還有這樣一條問題,跟節目第三期的大标題一模一樣:" 談戀愛性價比太低了怎麼辦?"
下面的最高贊回答:
" 談個戀愛還能扯到性價比,那你的生活可太累了。戀愛是一種精神與肉體的享受,用性價比來談論它,是直接商品化了。"
看來知乎做《荒野會談》,也是為了觀照自家用戶的精神狀态。
直接把新職人們整天在知乎站内讨論的話題,做成了視覺影像。
引導更多人參與進來,做更多維度的探讨。
不敢戀愛,不會社交?
工具化别人,又不接受被别人工具化?
來看看李雪琴們是怎麼說的。
李雪琴、席瑞、熊浩都反對把人際關系功利化,但同時也理解,這是現代社會的大趨勢,沒有人能幸免。
李雪琴說得特别實在,現代人越來越不會建立深入關系,其實就是想省事。
于是有人到處找碎片搭子,同時打着小算盤,我能從每段關系裡換來什麼好處?
有人則幹脆封心鎖愛。
但這也沒辦法,畢竟我們留給社交的時間和精力就是碎片化的,連我們自己也活成了碎片。
熊浩發揮好嘴子專長,給這段話蓋上了一個學術概念:工程化思維。
翻譯成人話是:滿腦子投入產出和算賬。
現代社會就是靠高度細分和精打細算來運轉的,分工越明确,你在流水線上被釘得越死,整體運轉越高效。
無法和人建立深刻關系,不想參與别人的生命,也不會邀請别人參與自己的生命,是因為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局部、碎片,你早就失去了構建完整作品的意義和能力。
說得更不像人話一點,就是席瑞的原話:效率原則大大壓到了意義生長。
從這個角度看,練什麼心眼,學什麼計謀都是白卷一場。搞不好越卷越加重病症。孫悟空的筋鬥雲翻得再好,也逃不過五指山去。
李雪琴說得特别對:一切算計,最後都會反噬回自己身上。
你越計較能從别人那兒換來什麼價值,就越會計較自己有什麼價值,才能被别人看上。
長此以往,可不是越社交越疲憊。
嘉賓們盡可能打開多一個角度,讓讨論更接近問題的本質。但又不明說,那該怎麼辦?
怎麼辦,得根據自己的情況,自己看着辦。生活沒有标準答案。
連看幾期後,我自己想到了一個辦法:少學點技巧,多掌握點視角。
我轉去知乎站内,回答了那個提問:" 談戀愛性價比太低了怎麼辦?"
我回答他:
" 你害怕付出大于收益,是因為你對收益的定義太狹窄了。
收益不是你說的 " 對方不斷貶值的美貌 "。
也可以是你在戀愛中得到的絕對關注和偏愛,是一個理想化的你自己,這是很難在其他關系裡獲得的。
所以不管你怎麼下本,其實都是賺到。"
看個節目,還勾起了當答主的瘾,熊浩上身似的,非得就一個普遍現象,從社會結構說起,從盤古開天辟地說起 ……
還真是只有知乎做的節目能辦到。
可能其他平台也有講新職人痛點的綜藝,所以到處都是大齡男女相親,名校生和二本生争一個職位的節目。
但是《荒野會談》是少有的,透過社會标籤和競争,直接剖析現代人精神狀态的節目。
可能也只有知乎能做到,畢竟這個社區,聚集了最多的新職人群體。
别的平台會告訴你世界發生了什麼。
到了知乎,就是要熊浩上身,用專業知識,再往下說,說為什麼會發生,你又該怎麼面對。
具體到節目讨論的 " 新職人的精神狀态 ",還是用我最喜歡的那句結尾:
" 溫暖的靈魂比聰明、才華、理智、有邏輯都稀有。"
精神自由的通道是自洽,自洽的盡頭,是做個溫暖的人。
溫暖一定不是算計來的,是在不斷調整視角的過程裡,打磨出來的。
祝看到這裡的各位:今天少學點技巧,多掌握個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