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又一位膽子很大的大佬,先倒為敬了!,歡迎閱讀。
作 者丨耿康祁
華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音 頻丨點擊小程式邊聽邊看
8 月 19 日,《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作為建築裝飾企業深裝總股東之一的李興浩,此前被公安機關控制,或涉 " 挪用資金 " 的刑事案件。
相比深裝總股東,李興浩的另一個身份更令人熟悉:志高空調創始人。
如今,志高已沒什麼存在感,但曾經,它卻是對格力、美的和海爾等空調巨頭而言,都繞不開的可怕對手。
2010 年,志高登陸港交所的第二年,是李興浩最輝煌的一年。那一年,志高銷量趕超海爾,跻身行業前三。有人說他是暴發戶,他淡淡地回應:
" 我就是要超越海爾,違法嗎?"
而且,他還更新目标:要超越格力,成為中國空調業的 " 冠軍 ",并多次公開叫板:
" 我不認為我的貢獻比董明珠小。"
他宣稱,要做 " 世界上最好的空調 ",要十年内做到 1000 億銷售額,要成為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
李興浩的信心,很大程度來自于,他已經創造了奇迹。
現年 59 歲的李興浩,如今的家電之都廣東佛山南海人,高中畢業後在家務農,算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甩掉鋤頭,拿起算盤,創業經商的企業家。
創辦志高空調之前,他已賣過冰棒,開過制衣、塑料、五金、電子電器等各種小型工廠,幾乎是什麼買賣都做,用他後來的回憶是:
" 當我發現一個更賺錢的事情,我就會毫不猶豫地轉過去。"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他有次去五金店買東西,聽到有人來買鑽子,但店主沒貨了,竟直接對買鑽子的說 " 我的店裡有,你要多少?" 然後騎車去廣州 " 代購 " 轉賣,真就開了個五金店。
1989 年,開酒樓的李興浩,因為空調總壞,維修費就要 1000 元。圖省錢又想賺錢的李興浩,索性自己開了個維修鋪,自此與空調行業結緣。
只是總做小生意,賺不來大錢。1993 年 10 月,一個中國台灣老板問他有沒有興趣做空調。李興浩沒有任何猶豫," 貪小便宜不能做企業家,貪大就可以,這是夢想。"
這一年,美的和海爾剛剛上市,董明珠以 5000 萬銷售額奠定在格力的江湖地位。李興浩與台商各出 600 萬元合資成立志高空調廠,決心大幹一場。
不料,他馬上遭遇了 " 四面楚歌 "。
志高投產的第三天,前所未有的空調價格大戰爆發。科龍空調宣布,直接降價 1000 元。志高被迫調價到 2980 元,可一台空調的原材料成本就高達 3600 元。
然而," 賠本兒拋售 " 也沒能換來市場。1994 年,志高空調只賣出幾千台,但李興浩沒有驚慌,他暗自發誓:
" 即便是杯毒藥,也要喝下去。"
1995 年春,全國各地空調經銷商雲集廣東順德訂貨會。李興浩趁機大做廣告造勢,一些天津、北京的經銷商開始尋上門來,忽忽悠悠中半推半就給了他訂單。
然後,他拿着發貨單,往各個配套廠家跑:" 你看看,我的市場已打開了,全年肯定能賣 3 萬套,你們必須把配件價格給我降下來。"
兩邊 " 忽悠 " 下,1995 年志高空調竟賣出去 1 萬多台,也因此得到了續命的機會。
此後,李興浩還先後經歷了台商撤資糾紛等困難,但都被他克服,并且靠着與經銷商捆綁,快速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渠道網絡,以及除了壓縮機外的所有配件廠,将自身成本大大降低。
當空調行業爆發式增長,構建了完整產業鏈和經銷網絡的志高,開始靠主動掀起價格戰不斷翻身,到 2005 年,其年銷已達 350 萬台,李興浩也以 18 億元身家登上胡潤中國富豪榜。
到 2008 年,志高已成為僅次于格力、美的、海爾的第四大空調巨頭。
當年 12 月,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衝擊,國家宣布了家電下鄉及以舊換新、出口退稅等政策,一貫善于抓住機會的李興浩,帶領志高 ALL in 補貼重頭戲的一級能效產品。
2009 年 6 月 1 日,國家第一批高能效空調補貼推廣目錄上,志高得標數量達到 112 個,是格力 3 倍多,美的 11 倍多,海爾的 16 倍,并以占比 34% 成為行業領頭羊。
借助大好勢頭,李興浩還将志高帶到香港成功上市,其業績報告顯示,僅從國家 " 節能惠民工程 " 中獲得的補貼就高達 2.336 億元,占全年淨利潤的 74%。
第二年,志高繼續強勢表現,銷量一鼓作氣超越海爾,打破了國内空調業延續了近 15 年的前三強格局,也有了成為冠軍的底氣和勇氣。
2011 年 9 月 2 日,志高罕見地在廣州舉行全球客戶商務大會,首次将供應商會議和經銷商會議合并舉行。但李興浩宣布的卻是:
危機來了。
志高 2011 年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為 55.294 億元,同比增幅達 18.6%,看起來是不錯的成績,但相比格力和美的超 400 億營收及超 60% 的增速,就顯得太寒酸了。
更慘的是,志高還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淨利潤虧損 1331 萬元,也是行業頭部裡的 " 唯一虧損 " 企業。國家補貼按下 " 暫停鍵 ",被視為直接原因。
剛剛強調要趕超格力,結果卻被越拉越遠,李興浩決定發起一個更大的衝鋒戰。
他大膽提出,力争兩年内把空調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制造周期,從半年壓縮到 45 天。
并且,要與松下、三菱電機等上遊供應商,及傳統經銷商、連鎖大賣場,京東商城和蘇寧易購等網絡渠道商,建立 " 一體化產業價值鏈 ",增速提效且抗風險。
同時,還要加大海外市場力度。
一系列努力之下,2011 年的志高實現營收 93.4 億元人民币,同比增加 10.3%,其中出口銷售 37.69 億元,同比增長 13.6%,但虧損卻進一步擴大至 7080 萬元。
增收不增利表明,一系列舉措并未取得預期效果。
軍心不穩時,李興浩卻做了一個 " 反常 " 決定:2012 年 1 月 4 日,宣布讓鄭祖義擔任公司董事長,自己成為 " 幕後 " 的董事局主席。
李興浩表示,15 年前他就決定,志高集團產值超百億後就隐退。2010 年突破百億大關後,讓權年輕團隊的人才戰略,就開始部署。現在,是最後一步。
接棒者鄭祖義是清華大學第一代制冷博士後,曾在格力、科龍摸爬滾打多年,長期擔任志高常務副總裁,被李興浩評價 " 是實現志高未來技術發展戰略目标的最佳人選 "。
鄭祖義上任一個月後,主導推出了 " 全球首款變頻雲空調系列 ",主要特色卻是 " 對用戶家中的空調實施遠程故障診斷和修復 ",其實就是軟體更新和網上報修。
志高對這個變頻雲空調起的調子極高,将其視為 " 颠覆傳統空調 " 的殺手锏。2014 年格力與成龍解約,志高更斥巨資請來成龍代言。其廣告語 " 志高空調,掌握智能雲核心科技 ",也被指與 " 格力,掌握核心科技 " 極像。
李興浩也不惜下場," 我們請成龍大哥來,就是為了打破格力壟斷,把志高打造成全國第一 ",氣得董明珠回怼:
" 志高用的人,都是格力不要的人。"
一番折騰,志高 2014 年營收 92.332 億元,僅增長 0.5%,虧損近 6000 萬元。相應的,格力和美的都以每年增長 200 億,相當于兩個多志高規模的速度攀升。
坐不住的李興浩,于 2015 年 8 月 1 日回歸一線 :" 我跟他們說 2016 年要增長 20%,他們都說好難。所以我就親自上陣,這不是他們做的不好,而是我可以做的更好。"
他将志高組織架構,由傳統的 " 總部—總監—業務中心 " 三級管理,轉為 " 總部—業務中心 " 兩級管理,并全面提升一線業務員營銷權。
" 進攻、進攻、再進攻!" 理念下,志高國内十大事業部責任人主動遞交 " 軍令狀 " ——約定 2016 年必須實現的銷售目标,否則主動辭職。
李興浩還推出志高财富寶 App,讓用戶都能成為經銷商;推出賣轉租,在高校、政府等公共場所推出空調租賃服務;甚至計劃 " 三年内向有車階層贈送 1000 萬台雲空調 "。
能想的辦法都想了,李興浩樂觀估計,志高将很快重返前三甲、1000 億目标都不是夢。
但當這些辦法一個個出來,情況反倒更糟糕了。
2015 年,志高僅實現營收 77.74 億元,不足格力空調的 1/11,巨虧達 6.9 億元。此後兩年,志高業績稍微 " 復蘇 ",但仍在百億元徘徊,格力、美的空調營收卻直超千億。
2018 年,志高虧損 4.8 億元,2019 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 14 億元并直接導致志高退市。
從此,志高再也沒有醒來。
志高的衰落有各種原因,但最根本原因還是,李興浩在公司勢頭最好之時的 2010 年就偏離了初心,走上了歧途。
2010 年之前,他多次公開講,要專注空調主業,不做到全球第一不罷休。包括 2010 年,也都還在強調,要走 " 先產品,後市場 " 戰略,要扎扎實實做,十年後打敗格力和美的。
但也就在 2010 年,他卻跨界房地產,入股深裝總。1983 年成立的深裝總,是中國最早從事建築裝飾的國企,曾承接廣州白雲機場、北京小米互聯網產業園等大項目。
2010 年恰逢這家近 30 年歷史的國企改制,李興浩順勢入局,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和董事長。
他看中的,是 " 十二五 " 期間,國家和民間對機場、高鐵、地鐵、商業及旅遊物業等基建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且上市前景豐厚。
因此,他一上任就為深裝總制定了宏大計劃:"3 年完成上市,5 年產值達 100 億元。"
但身為外行的李興浩,并未讓深裝總大展拳腳。到 2015 年,其營收也不過 21.66 億元,即便如此,李興浩還是努力實現了半個目标,于 2016 年将其在新三板上市。
可還不如不上。2017 年 7 月 14 日,因無法如期披露年度報告,深裝總的新三板也走到了盡頭,被終止挂牌。為什麼無法披露,自然是内部已經打起了亂仗。
随着志高空調業績 " 暴雷 ",資金緊張的李興浩與另一股東陷入一場長達三年的,因借款及股權代持等引發的訴訟糾紛。深裝總因此一蹶不振,内部發不出工資,數百名員工離職。
這還只是李興浩,涉足多元化失敗的一個縮影。
2002 年 5 月,李興浩語出驚人道 " 外國可以做民營銀行,為什麼中國不行?" 六個月後,志高就以民間資本身份,豪擲 1 億元參與成立民營南華銀行。
面對跨界太大的質疑,李興浩卻說 " 沒多大差别!"。他覺得志高每月 " 賒數 " 給上遊供應商、下遊經銷商約 3 億,三年内 100% 按時回籠,與銀行貸款原理一樣。
甚至,在南華銀行等待批復期間,又傳來了志高以 38.5% 控股廣東粵廣數字多媒體公司;還與廣州銀達擔保等 6 家股東,共同成立了佛山首家專業性擔保公司——銀達擔保投資公司。
大手筆背後,李興浩非常 " 天馬行空 ":接到一個電話、參加一次會議就決定投資。
" 我決定一件事很快,1 個小時就夠,憑的是我 20 幾年的市場經歷 "。
就這樣,從電器、信息、科教,到金融、醫藥、物流等多個領網域,志高身影無處不在。但現實卻是,各類副業要麼無疾而終,要麼一地雞毛。
與此同時,對最該被重視的空調上遊技術,志高卻并不上心。
當美的、格力愈加重視技術研發,争相把研發推到每年 40 億的高度之上。2013 年志高研發僅為 8500 萬元,占銷售額不到 1%。
志高因此耽誤了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以及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而市場上拼核心能力、拼技術的競争卻越來越激烈,志高最終一敗塗地。
比如,核心的壓縮機零件,志高一直從日本三菱采購,而美的不僅有自己的壓縮機生產廠,且與東芝、三洋聯合開發變頻芯片技術,格力則早在 2004 就收購了凌達壓縮機廠。
李興浩的管理,也曾被人诟病。性子急躁的他,不喜歡條條框框,一位公司元老曾建議企業應更制度化,他卻大手一揮," 搞那麼復雜,我怕自己發揮不出來 "。
在很多場合,李興浩提到志高最大的風險可能就是自己," 要搞科學決策,主要應靠團隊、靠制度 "。" 我連短信息都不會發,怎麼造空調也不懂,哪裡能懂那麼多事情 "。
但他轉頭又不無得意地說,"180 位中層幹部全部直線向我匯報。"
他選拔合适人才的标準,是忠誠大于優秀。他曾提到讓一家工廠半年由虧轉盈的秘訣,只是讓管理者忠于自己。
李興浩認定,企業家不過是做人、做事、做資源整合,也是他常說的 " 把復雜變簡單 ",但他顯然是把很多事情想得太簡單了,以至于,他可能是最後一個知道志高内部早已千瘡百孔的人。
2019 年 5 月,志高空調執行總裁張平曾幾乎哽咽地反思:内部組織混亂,辦事假大空;管理團隊牟取私利,銷售政策随意變更;項目投資過于草率、用人機制、激勵機制不到位……
李興浩會客室上挂着一幅字:" 思路決定出路 "。
這話沒錯,但同樣的,思路也可能導致死路。
[ 1 ] 《李興浩:超海爾,違法嗎?》人物
[ 2 ] 《曾叫板董明珠,這位佛山富豪今何在》中國企業家
[ 3 ] 《李興浩被警方控制 退出志高空調經營後,他做了什麼》每日經濟新聞
[ 4 ] 《志高空調背後的 " 快刀手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