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在變革浪潮中,smart堅守的究竟是什麼?,歡迎閱讀。
當前的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争态勢可謂是千帆競發,從銷量數據上的你追我趕到技術創新上的持續競技,每一個環節都能彰顯出各大汽車品牌對市場的無限期許。
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賽道上,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和跨界巨頭都想要憑借自身優勢,努力搶占市場份額,新能源車的市場滲透率也确實在持續攀升,中汽協發布的銷量數據顯示,今年前四個月,國内新能源汽車產銷累計完成 298.5 萬輛和 294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30.3% 和 32.3%,市場占有率達到 32.4%。
但好看的數據,不僅印證着產業的蓬勃活力,更揭示出一個激烈角逐的市場競争态勢已然形成。
smart 雖然轉型為新能源品牌的時間并不長,但想要在競争愈發激烈的新能源汽車 " 市場紅海 " 中占據一席之地的決心不小,正如 smart 品牌全球公司 CEO 佟湘北在上海車展期間接受采訪時所言,smart 對市場競争持歡迎态度," 我們歡迎各種新產品加入,一起來參與競争,讓細分市場能吸引更多的關注度,這是好事情。" 在佟湘北看來,競争能夠促使行業不斷進步,也能讓 smart 更加明确自身的優勢和不足。
smart 品牌全球公司 CEO 佟湘北,圖片來源:smart
競争不是 " 壞事兒 "
smart 之所以能對當前的市場競争從容以對,源于對自身差異化優勢的深刻認知。佟湘北強調,smart 與競争對手的產品存在本質區别,并非處于同一級别。這種差異的核心,在于 smart 對品牌調性的堅守。奔馳的賦能結合中國供應鏈的支撐,共同賦予了 smart 獨特的品牌和產品定位,一款不一樣的 " 全球車 ",讓 smart 在市場競争中可以獨樹一幟,能夠更好的滿足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
smart 品牌全球公司 CMO 張明霞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smart 歡迎其他品牌進入精品小車領網域,大家可以共同滿足不同用戶在都市出行中的不同使用場景。但張明霞同時也指出,smart 強調的是堅定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從設計、品質、安全标準,以及全球車的定義等方面,都要堅持高要求。
smart 品牌全球公司 CMO 張明霞,圖片來源:smart
不過,對當前的 smart 品牌而言,當務之急是扭轉外界不少人對品牌的固有印象。
長久以來,smart 在大眾化的認知中,總是與兩座小車緊密相連,畢竟有車時代的兩座 smart 形象太過深入人心了,不少人已經将這個品牌等同于小巧玲珑的車型。然而,随着時代的發展與市場需求的轉變,smart 也開始了一場大膽的自我突破之旅。從精靈 #1 到精靈 #3,再到精靈 #5,車型尺寸的逐步拓展,成為了 smart 打破傳統刻板印象的有力證明。佟湘北将這一系列的變化,定義為 " 戰略定力的體現 ",在他看來,smart 絕不是一個僅僅局限于小車領網域的品牌,而是一個承載着多元生活方式的品牌。
就如同奔馳的 4S 店,能夠容納從大 G 到 A 級等多種不同類型的車型,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卻不會讓人感到突兀。smart 也懷揣着同樣的願景,希望在自己的展廳中,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產品選擇,無論是穿梭在都市街頭的靈動小車,還是适合家庭出行的實用車型,亦或是能夠陪伴用戶探索戶外的越野座駕,都能在這裡找到。
據佟湘北介紹,產品定位上的變化,是 smart 中外雙方股東在 6 年前合資公司成立時,就已經制定的戰略目标,smart 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并非僅僅是小車品牌,只要保持品牌的基本調性,無論在哪個細分市場,smart 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張明霞也補充指出,smart 天生有反骨,在不同時代都秉持着獨特的理念。過去在奔馳旗下打造兩座車型時,采用的就是最安全的标準、最好的科技和設計;如今在純電時代,smart 初心不改,同樣用好的設計結合中國高速發展的三電技術、輔助駕駛技術、智艙技術等,希望在都市出行中提供尺寸更大、使用場景更豐富的車型。未來,smart 還可能有更多令人驚喜的動作。
近期,smart 還推出了旗下車型的一口價讓利活動,對此,張明霞表示,一口價的推出源于對產品的信心。通過一口價的方式,希望讓更多用戶有機會坐到 smart 車裡,體驗 smart 的豪華感和輔助駕駛等技術,從而給予 smart 車型更多的信心。對于今年的銷量目标,張明霞透露,公司給的銷售目标非常具有挑戰性,後續還會有幾個重要的產品動作,團隊會盡全力衝刺。
smart的全球戰略
2025 年被 smart 定義為自己的全球之年,在全球市場拓展方面,smart 有着宏偉的藍圖和切實的行動。
據佟湘北介紹,smart 品牌的市場戰略是 " 中歐雙核,全球布局 "。中國市場之外,歐洲也是 smart 的主場之一,截止目前,smart 已經進入 17 個歐洲國家,借助奔馳的渠道采用 " 店中店 " 模式,在這 17 個國家超過 300 家的線下奔馳店中店中,都已布局 smart 產品。
除了 " 中歐雙核 ",smart 還在積極進行全球布局。
接官方介紹,smart 品牌歷史上曾進入過 46 個市場,在當前競争激烈的環境下,利用這一歷史積澱,盡快進入更多市場,以平衡各個市場可能出現的競争風險,也是 smart 獨有的品牌優勢。
smart 的全球布局,具體将體現為 " 南拓 " 和 " 西進 "。" 南拓 " 是指向中國南方的東盟乃至澳新等右舵市場拓展,這些市場很多競品沒有右舵產品,能夠天然過濾掉一大批競争對手;" 西進 " 則是指向中國西邊的海灣六國、以色列等中東市場拓展,這些地區的消費者既富有,又對奔馳和 smart 有着比較高的認可度,smart 可以通過與當地經銷商合作,同樣采用奔馳 " 店中店 " 的方式實現快速拓展。此外,smart 在非洲和南美也有布局,今年 1 月份已經官宣進入埃及,接下來還将有其他非洲市場會官宣;在南美,smart 官宣了智利市場,後續也會有官宣其他市場的官方動作。
在中國配合全球戰略方面,張明霞認為,smart 的生存之道在于做好自己和借好外力。做好自己,就是要堅定自己的内核,smart 品牌名稱中蘊含 "art",就誕生于跨界之作,所以要堅持尋找合适的跨界合作機會。例如在中國與皮爺咖啡的合作,以及 smart 精靈 #3 和 Keith Haring 的合作等。據悉,後續 smart 還将合作一個比較大的 IP,通過這些跨界合作,圍繞着藝術等可以做不少營銷活動,充分展示出 smart 的差異化。
此外借勢兩大股東之力也将是重要的手段。在中國,smart 的車身上會有奔馳的小标 " 奔馳設計 ",彰顯傳承的同時,也能獲得更多的品牌加持;在歐洲和海外市場,與奔馳的總代合作也将繼續擴容,以 " 店中店 " 的形式快速進入全球分銷體系。吉利同樣可以為 smart 品牌背書,不僅提供供應鏈和技術儲備,在中國和海外後續的產品開發和技術突破上,也将帶來更多的賦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延續奔馳和 BRABUS 的合作關系,也非常有價值。
在智電時代,BRABUS 對于 smart 而言,依舊擁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張明霞強調,smart 必須堅持與 BRABUS 合作,雙方 23 年的合作歷程中,塑造了眾多經典之作,這一合作是品牌傳承的重要部分,無論產品如何煥新,都要堅定地延續下去。就在不久前的米蘭時裝周上,BRABUS 全球 CEO Constantin Buschmann 還親自為 smart 站台,足以彰顯雙方合作的緊密與重視程度。
圖片來源:smart
BRABUS 就像是 smart 整個產品線上的 " 產品塑造線 ",為其帶來了獨特的性能、外觀以及獨有的設計元素。如今電車的加速性能普遍強勁,單純的加速已難以吸引用戶,而 BRABUS 和 smart 共同重新定義了在純電時代的核心競争力。佟湘北指出,BRABUS 和 smart 的合作能帶來令人興奮激動的情緒,這是很多品牌所不具備的獨特價值。
smart的市場前景思考
回首 smart 合資公司六年來的發展歷程,堪稱是充滿挑戰和機遇的品牌奮鬥,史佟湘北對此感慨,6 年間中國乃至全球新能源市場,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重大變化。
可能大方向未變,但細節之處确實在不斷調整。最直觀的方面,以售價為例,2022 年的電動車售價和現在已經截然不同,市場整體價格呈下行趨勢,對各大品牌的可持續發展,都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對 smart 而言,6 年裡時間裡,在奔馳和吉利兩大股東的強力加持下,smart 的技術團隊也積累了大量的研發經驗,掌握了自己獨到的技術。當前的 smart 品牌,已從最初的稚嫩幼苗成長為在智能座艙、輔助駕駛等多個領網域擁有核心優勢的成熟品牌。
不過,佟湘北也強調,smart 不是在制造沒有靈魂的工業產品。如果僅僅是堆砌芯片算力、四驅、空懸、800 伏等硬體,那就失去了品牌的獨特魅力。smart 追求的是在聊產品時,不僅能探讨參數,更能傳遞出一種情緒價值,讓用戶在擁有 smart 汽車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品牌所蘊含的藝術氣息和人文關懷,這才是 smart 品牌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針對大家都比較關注的 smart" 由小變大 " 的調整,佟湘北也做了進一步的解釋,smart 品牌有自己獨特的調性,其中小身材、大空間是重要的一點。為了實現這一目标,smart 的研發團隊和奔馳的造型團隊花費了大量精力進行 " 四輪四角 " 布局,如果單純為了做大車而将車身拉長,或許可以提高產品售價,但用戶可能無法從加大的車身中獲得更有效的乘坐空間。所以,smart 在保持克制外形尺寸的同時,努力擴大了使用空間,并維持着造型上的美感。這樣的調整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但 smart 的團隊就堅持做着 " 吃力不讨好 " 的事,只為了保持品牌的基因和特色。
不過,保持了品牌調性,并不意味着就沒有銷量焦慮。
在當前競争白熱化的國内汽車市場上,銷量焦慮如同一片揮之不去的陰霾,籠罩着各大車企,smart 當然也不會例外。張明霞直言:" 這是人人焦慮的時代,說不焦慮是撒謊。" 焦慮的背後,是在市場的風雲變幻和消費者需求的日益多樣化變化中,每一個決策都如同在懸崖邊緣行走,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困境。
佟湘北也表示,焦慮确實存在,但更多的是堅持戰略定力的焦慮。smart 相信自己所堅持的方向是正确的。未來,smart 将繼續堅守自己的品質底線,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追求短期的銷量增長而犧牲品牌的長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