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锂價不再輪回,歡迎閱讀。
文 | 李丹
編輯 | 陳芳
江西經濟的大起大落,把锂價暴跌對經濟的影響展現了出來。
近日,全國各省份上半年 GDP 數據全部出爐,江西同比增速僅為 2.4%,較全國 5.5% 的增速低 3.1 個百分點,創 10 年來同期最低增速(除受疫情影響的 2020 年上半年外),位居 31 個省市自治區墊底位置。
而僅僅是在半年前,江西省 2022 年全年 GDP 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速為 4.7%,居全國第一。
半年時間,從正數第一跌到倒數第一,江西老表的大起大落讓人大跌眼鏡。有專家分析,同樣國内外環境下,江西經濟增速的突然放緩與锂礦價格暴跌有關。
這樣的猜測不無道理。根據 2022 年度統計數據,江西锂礦儲量全國第一,占全國總量的 40%。2022 年度全國锂礦儲量增量也主要在江西,占增量的 94.5%。
在企查查查詢 " 锂業 " 相關企業,江西以 385 個搜索結果高居第一,占全國的 35%,是第二名廣東的 5.3 倍。
這可能就不難解釋,2023 年上半年,锂價格出現了斷崖式下降後,江西經濟遭遇重創的原因了。锂價格的暴跌,不僅影響了江西 GDP,同樣也讓锂電鏈條上的各個企業,遭遇了由 2022 到 2023 的樂極生悲。
今年上半年,超七成上市公司預計業績下滑。
對于產業鏈上的企業來說,目前是锂價的又一個周期谷底,還是盛極必衰的拐點?對于投資者來說,我們要不 " 锂 " 不睬,還是不 " 锂 " 不棄?
這都成為一個個薛定谔式的靈魂拷問。
周期論
很多人認為,這又是锂周期的一個谷底。
大部分的礦產資源行業都具有周期性。
上遊采礦量調整的速度,往往跟不上下遊需求變化的速度,供需間的平衡極易被迅速打破。但不管是供不應求還是供大于求,兩種狀态通常都不會持續太久。
在上行周期,競争者紛紛進入行業,產能迅速擴張,同時上遊產品的高價壓縮了下遊生產的需求,供需變得平衡,甚至供大于求。于是上遊產品的價格開始下跌,行業進入下行周期,部分產能出清,供需平衡可能又被打破,進入供不應求狀态。
這種供需狀況的循環往復構成了資源股的周期性,也代表了其業績和股價波動規律的本質。
贛鋒锂業股價表現(2013 年 1 月至今)
锂的價格變化同樣适應這些規律。由于锂礦石和鹽湖的建設周期通常為 3 — 8 年,而正負極材料和锂電池的建設周期通常為 1 — 2 年,上下遊的周期差會使锂資源經常處于供需錯配狀态,這也讓锂價的暴漲暴跌成了家常便飯。
2016 年之前,新能源行業還是新興行業,需求量并不龐大。锂價僅僅處于 3 萬元 / 噸的水平。伴随着 2016 年開始的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刺激,锂電池需求大增,導致供需失衡,從而帶動锂價一路飙升至 15 萬元 / 噸,從而也刺激了大量企業進入锂業掘金。
2018 年之後,國家補貼逐漸熱度降低,再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擾動,疊加锂業相關產能的釋放,再次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锂價很快又下行至約 4 萬元 / 噸。
爆發期出現在 2020 年下半年,随着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市場對锂電池的需求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到 2022 年,锂價就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火箭式飛漲,一舉從 4 萬元 / 噸漲至最高 60 萬元 / 噸。
" 锂 " 瘋狂再次促使各路資本紛紛介入锂產業鏈,買礦建廠不亦樂乎:
2021 年 9 月 29 日,寧德時代被曝出高價收購加拿大锂鹽商千禧锂業股權,而且還是付出高額違約金補償的 " 截胡收購 ";
2022 年 1 月,比亞迪得標智利礦業部的锂礦開采合同又被智利方毀約後,沒幾天就又傳出了比亞迪要在非洲收購 6 座锂礦礦山的傳聞;
上汽和廣汽也聯手投資了位于江西的九嶺锂業。
2023 年上半年周期鐵律顯現,碳酸锂價格出現了斷崖式下降,從 60 萬元 / 噸跌至 15 萬元 / 噸。之後雖有回彈,但整體價格較年初仍有下行。8 月 3 日,據上海鋼聯發布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锂均價報 26.9 萬元 / 噸,不足高點的一半。
很多人認為,這又是锂周期的一個谷底,還可以靜待花開。
但真的是這樣嗎?
下跌論
如今風水輪流轉了。
有人并不這樣認為。
中信建投分析,2023 下半年碳酸锂價格預計将始終保持下行趨勢,預計至 2023 年 Q4 最低跌至 20 萬元 / 噸左右,2024 — 2025 年将進一步下跌 10 萬 -20 萬元 / 噸區間。
中金研報指出,2023 年開始全球锂供需格局将迎來反轉,預計 2023 — 2025 年全球锂價或将呈現震蕩下行的走勢。
這樣的下行期,是明顯要長于之前锂價波谷期的。這意味着,锂價短期内再也沒有回升的動能。而這樣的分析也并非沒有道理。
锂價目前遭遇的最大的危機在需求側。
在锂價的瘋狂時期,上遊鏈條一度聯手綁架了下遊車企。長安汽車董事長朱榮華算一筆賬,電池級碳酸锂價格的上漲,導致長安汽車不同車型的單車成本增長 5000 萬 -3.5 萬元;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也認為,若電池價格回歸理性,蔚來汽車毛利率将大幅提升;廣汽集團董事長曾吐槽:" 車企給寧德時代打工 "。
2021 年 5 月,做了下遊客戶 " 甲方 " 的寧德時代股價逼近 430 元,成為創業板首家市值突破萬億的公司,一時風光無二。
不過,如今風水輪流轉了。
2022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 688.7 萬輛,同比增長 95.6%,近兩年復合增長率達 125%。
但是在 2023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完成產銷分别為 378.6 萬輛和 374.7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42.4% 和 44.1%,增速明顯回落。由于前期產能的擴張,疊加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锂電池的產能和效率提升,逐漸步入過剩的階段。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公開表示,預計到 2025 年,中國需要的動力電池產能為 1000GWh~1200GWh,目前行業產能規劃已經達到 4800GWh。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邱現東表示,動力電池企業對外公布產能規劃超過 2500GWh,而這些規劃需要 3000 萬輛電動汽車才能消化。
而截至今年 7 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也才剛剛突破 2000 萬輛。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2022 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 545.9GWh,但累計裝車量為 294.6GWh,占比僅為 54%。到了 2023 年,這個數字仍在進一步降低。
供應的過量,導致很多人對锂價格未來看衰。
橫盤期
各方力量糾纏。
究竟是周期性的蟄伏,還是長期衰敗的開端呢?
我們更願意中庸地去看待這個問題:那就是锂價将進入一個較長時間的橫盤期。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锂價格不可能再回復到 2021 — 2022 年期間的畸高地步。那是供求極度不均衡情況下的特殊階段。
其次,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锂價又迎來了新一輪的暴跌,但在新能源汽車實際需求的支撐之下,再也沒有能回到五年前個位數的價格。
天齊锂業董事長蔣衛平、副董事長蔣安琪在股東大會上都回答了關于锂價的問題。他們判斷,盡管每噸 50 萬元~60 萬元的锂價離譜,但也永遠回不到以前每噸 3 萬元、4 萬元的狀況。
也就是說,即便是跌到 10 萬元,也仍然是五年前的 2.5 倍。這對于锂業企業來講,完全不能說是衰敗。
第三,新能源汽車增速雖然下降,但仍然存在強勁的上升勢頭,這給了需求側充足的動力。尤其是在今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了 30%。
這是一個臨界點,一個大眾對新能源汽車從觀望到認可的臨界點。同時,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 53.4 萬輛,同比增長 160%。出口的猛增,也給锂的消費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力點。
而且,锂電池在其他方面的需求,也開始顯現。
比如儲能。我國已經明确到 2025 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 3000 萬千瓦(30GW)以上。到 2030 年,實現新型儲能全上市場化發展。
比如無人機。無人機出貨量的大幅度增長對無人機用锂離子電池需求量的拉動也非常明顯。《中國無人機行業發展白皮書(2021 年)》統計數據顯示,2020 年,全球民用無人機用锂離子電池的出貨量達到 2.9Gwh,并且預測這一數據到 2025 年将達到 16.1Gwh,
雖然這些規模看起來較新能源汽車要小上很多,但貴在潛力大,爆發力也更強,有望成倍級增長。
所以在各方力量糾纏之下,锂價格會進入深度博弈階段。但總體來說,由于前期擴張過速,锂電行業已經難言再有暴漲暴跌的潛力。長期來看,投機的空間逐漸萎縮,價格橫盤将會是較為常見的主題。
寫在最後
告别了盲目擴張後,也會給巨頭級锂電企業以成長的契機。
行業内的深度融合或許即将拉開帷幕,擁有技術和成本優勢的企業因此走上前台,邁向行業整合之路。
資源板塊裡,巨頭企業最大的特征就是可以利用足夠低的成本、足夠高的資本支撐度過任何周期寒冬。就像 2023 年 6 月,贛鋒锂業證券部負責人在股東大會上表示,公司作為龍頭企業有那麼多年的積累,什麼樣的锂價都見過,四五萬的锂價都能夠生存。
這直接表明了,行業内大型企業在周期面前閃轉騰挪的能力更強、空間也更為可觀,也解釋了為何在锂價大跌之後,53% 锂業企業均為小微企業的江西的經濟受衝擊如此嚴重。